7月初,俄軍宣布“100%解放”盧甘斯克,這不僅是一場局部勝利,更像是一塊拼圖被完整按上——標志著普京在烏克蘭的戰略,從“特定區域控制”轉向“全面結構重塑”。伴隨而來的,是對烏克蘭最后港口的合圍、對北部邊境的重新開辟、對其軍工系統的系統性壓制。而美國的態度,正在松動。
從頓巴斯到黑海,普京戰略底牌翻開
拿下盧甘斯克,普京只用了三年時間,但他的終極目標,顯然不止這四州。當前俄軍已在赫爾松-尼古拉耶夫一線緩慢推進,且有跡象表明,俄軍正在復制“先占、再設政權、最后征兵”的三步走模式。目標明確——徹底切斷烏克蘭對外的海上通道,使其變為一個“內陸國”。
敖德薩,是烏克蘭最后的海港和對外經濟命脈。黑海糧食通道一旦封鎖,烏克蘭的外匯收入將斷崖式崩塌。當前,俄軍正從赫爾松向西緩慢推進,結合無人機與高超音速導彈對南方工業區的持續壓制,俄方意圖不言自明:斷其出海口,逼其屈服。
北線重開,烏克蘭腹地告急
令人警惕的不只是南線的合圍,而是俄軍重新在蘇梅方向投入主力兵團,配合哈爾科夫方向實施夾擊。這是普京在戰略上重新定義“緩沖區”的體現,已不再滿足于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而是要將戰線向北拓展到邊境以外,逼近第聶伯河以東的核心腹地。
烏軍原本預計夏季主攻點在頓巴斯,沒料到俄軍在北線、南線同時發力。前線混亂之下,西爾斯基被迫調集最后5個預備旅馳援蘇梅,試圖構建新防線,但已是被動迎戰。
美軍援變卦,西方默契“去澤連斯基化”
更大的問題,是西方的態度開始變調。五角大樓近日叫停了原本承諾的6億美元軍援,理由是“庫存緊張,優先保障本土防御需求”,這批援助本包括155毫米炮彈和愛國者攔截彈,是烏軍最緊缺的防空物資。
這并非一次技術性延遲,而是政策信號的轉向。在北約峰會期間,特朗普團隊甚至未安排澤連斯基任何正式接觸,愛國者3的承諾也悄然撤銷。烏方如今不僅失去空中優勢,連最基本的防空能力都岌岌可危。
背后邏輯其實很簡單:澤連斯基對歐美的邊際價值正在衰退。他無法贏下戰場,無法穩定民意,也無法替西方打出一個可控、可談判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去澤連斯基化”或許已是歐美內部的默認方向。
馬克龍來電:法俄對話的真實內容
7月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致電普京。這通電話的官方口徑是討論伊朗核問題,但克里姆林宮發布的信息中,普京主動提出“新領土現實必須成為談判前提”,并強調烏克蘭必須永久中立化。
法媒稱通話“進展順利”,這已是罕見表述——表明歐洲主流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開始準備“政治著陸”。換句話說,法國已開始構思一個“能向國內交代的停火版本”,即便代價是承認俄羅斯對部分烏領土的事實控制。
歐洲的態度變化來自現實:美國在收手,自己獨力支撐烏克蘭不現實。而讓戰爭在失控前封頂,需要的是外交鋪墊,而不是再多幾個“反攻新聞”。
戰爭模式升級,烏克蘭“去工業化”進行中
俄軍對烏克蘭的軍事打擊,也從“戰場作戰”轉為“體系摧毀”。
從6月起,俄軍空襲進入系統化階段。不同于2022年冬季的電力樞紐打擊,這輪攻擊鎖定的是軍工與工業鏈本身。典型模式是:
無人機誘導烏軍防空系統暴露;
“伊斯坎德爾”或“匕首”導彈清除防空陣地;
再由巡航導彈定點摧毀軍工設施;
最后再以無人機群反復擾襲,阻斷維修與補給。
戰報顯示,烏克蘭軍用工廠、農機設備、甚至電力變電站都遭到反復打擊。這種“去工業化”配合地面推進,已經形成合力。對于依賴外援和出口糧食的烏克蘭而言,這種破壞正在透支其戰略韌性。
結語:普京不急,時間站在他這邊
現在的俄烏戰場,已不是誰快誰贏的問題,而是誰撐到最后。俄羅斯正以一個看似緩慢但實則系統性的節奏,重構烏克蘭的地緣結構。敖德薩如果失守,烏克蘭將徹底失去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
這不是一次戰爭能決定的,而是一次長期區域博弈的分水嶺。
而澤連斯基仍在賭一個轉機——要么西方回心轉意、要么俄內部出事。可惜,西方不再愿意陪他賭,俄內部也沒有瓦解跡象。下一階段,他面臨的不是“保地”,而是“保政權”。
這盤棋,正在失去時間的一方,不是俄羅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