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過去了,世界依然沒有從那場突如其來的劇烈震蕩中緩過神來。如果你問,什么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俄烏沖突也許就是最生動的案例。
2022年2月24日戰爭爆發,到現在已是3年4個月,1000多個日夜,不僅讓東歐大地遍布硝煙,也讓全球政治、經濟版圖徹底翻了篇。
說句實話,這場沖突剛爆發時,美國是滿懷信心的。不光自信于自己強大的制裁和美元武器,也篤定“兵不血刃”能把俄羅斯拖垮。美國人算盤打得很精,賣軍火賺鈔票,順帶收割歐洲,趁機遏制中國,簡直一箭三雕。可現實往往比劇本更魔幻。等打到今天,美國發現自己進退維谷,不僅沒撈到太多好處,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而回頭看中國,三年前的選擇,如今已成局中最大贏家。
戰爭的劇本寫爛了,現實卻一地雞毛
俄烏戰爭一開始,俄羅斯自信滿滿,準備“閃電戰”速戰速決;美國在旁邊摩拳擦掌,想著制裁+軍火,坐收漁翁之利。歐洲則集體跟進,信誓旦旦要和烏克蘭站在一起到底。
三年多下來,大家才明白,這仗既沒那么快,也沒那么簡單。閃電戰打成消耗戰,消耗戰拖成拉鋸戰,烏克蘭的反攻和俄羅斯的進攻,反復拉扯。誰也沒能像一開始那樣輕松結束戰斗。
這時候,美國人逐漸發現情況不對勁了。原先以為只要不斷地供給武器、打壓俄羅斯,自己就能不費吹灰之力站在勝利者那一邊。但誰能想到,這戰爭就像無底洞——軍火怎么都填不滿,財政也扛不住。
軍火消耗遠超預期。有業內數據顯示,烏克蘭光炮彈的月消耗就是歐洲全年產能的數倍;美歐想增產,發現原材料、工人、生產線全跟不上。美國國防部去年就承認,現有彈藥庫存已降到歷史低點。
再加上美歐經濟本就沒太多緩沖,疫情后剛喘口氣,能源、糧食危機又砸下來。美國國內通脹猛飆,2022年-2024年間一度沖上9%,“物價瘋漲、油價翻倍、房貸壓力大”,成了普通美國人茶余飯后的頭號話題。歐洲更是雪上加霜——德國制造業衰退、法國罷工潮此起彼伏、英國經濟下滑。而且對外援助一分錢不少,老百姓怨聲載道。
這場仗,讓美國和歐洲終于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
援助、軍火和制裁:美國的算盤算到自己頭上
美國的初衷很簡單——一邊援烏,一邊制俄,自己不下場,還能大發戰爭財。三年過去,賬單越來越長:
對烏軍援超1,750億美元(2022-2025年5月,白宮與國會公開數據)
歐盟總援助超1,500億歐元,德國、法國、波蘭等國負擔沉重
北約各國“湊錢”買軍火,結果自己庫存都快見底
剛開始美國以為這些錢都是“投資”,但到現在發現,越來越像無底洞。戰爭持續、烏克蘭傷亡巨大、武器交付速度跟不上,歐洲援助也開始“開天窗”。
美國財政2023、2024連年赤字,兩黨爭吵加劇,“我們還能撐多久”的質疑聲音高漲。更要命的是,美國對歐洲的掌控也出現松動。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越來越厭倦長期買單,北約內部分歧逐漸表面化。
說白了,美國算計來算計去,到頭來自己也成了“最大買單人”。
歐洲各國“嘴上支持,身體很誠實”,集體疲勞
剛開戰那陣,德國、法國、英國、波蘭,一個比一個喊得響。德國“金牛座”導彈至今推三阻四,就是怕惹火上身。法國口頭正義,私下和俄羅斯聯系不敢斷。英國公開送武器,但合同條款又加了不少限制。
更現實的,是能源問題。2022年底德國斷了俄氣,制造業大幅下滑,經濟陷入滯漲。歐盟整體GDP增速跌回疫情前水平,通脹壓力居高不下。
德國成了歐盟“拖油瓶”,不少企業轉移到美國或亞洲,國內就業市場吃緊。老百姓對政府的支持率也跌到了新低,街頭游行、抗議、罷工此起彼伏。
法國今年多地罷工,巴黎市政府預算赤字創新高,農民游行堵路,養老金改革爭議不斷。意大利、西班牙同樣日子難過。歐洲喊得多,掏錢少,疲勞已成共識。
而烏克蘭自身也進入了極度艱難期。2025年夏,烏克蘭動員了所有能動員的兵力,卻依然很難突破俄軍防線。國內經濟崩潰、人口大量流失,國際援助減緩,重建希望渺茫。
美國想抽身,歐盟開始“各掃門前雪”
2025年初,美國國會數月未批準對烏新一輪巨額援助,白宮與基輔關系降到冰點。七國集團峰會上,美國總統提前離席、與澤連斯基見面取消,已是公開信號。
美國國內政治壓力山大。大選在即,兩黨互噴,誰都不想再為烏克蘭花錢。拜登政府一度考慮“有限切割”,而共和黨則更傾向于“體面退出”。
與此同時,特朗普與普京、澤連斯基接連通話,意圖促成停火。雙方達成共識——“俄烏停火只能兩國自己決定,第三方不得插手”。美國想擺脫泥潭,歐盟被迫跟著調整口徑,頓時失了方向。
其實美國并不是突然良心發現,而是不得不面對現實:再拖下去自己也撐不住,早晚會被拖進更深的泥潭。
三年多的戰爭,讓美國明白——“插手別國內政、單邊遏制、賣軍火發大財”這條路,在現實面前已然走不通。
對比中國三年前的選擇:中立、冷靜、務實,成為最大贏家
這場戰爭還有個“局外人”,但又處處在場——中國。
回頭看看,三年前中國堅定保持中立,不站隊、不跟風、不選邊。很多人當時批評中國“太保守、不果斷”,但三年后的現實給了最有力的回應。
在西方國家因戰爭被“卡脖子”時,中國企業正加快布局全球供應鏈。對俄貿易額三年翻番,進口俄油、氣、糧,出口工業品、機電產品,中國企業低調高效填補了西方留下的市場空白。
歐美制裁俄羅斯?中國產品順勢補位。金磚國家、一帶一路成員紛紛加大對華合作。2025年上半年,中俄貿易額再創新高,人民幣結算比例升至38%。
2024-2025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實質突破,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用人民幣結算,美元霸權邊際遞減。這不僅減輕了中企外貿風險,也讓中國的金融安全系數明顯提高。
中國始終堅持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危機。不選邊站,不跟風表態,反而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的榜樣。沙特、巴西、南非、阿聯酋等國紛紛拉近與中國的關系。
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認同。2025年金磚擴容,“全球南方”在聯合國等場合集體發聲,歐美對華圍堵開始松動。
俄烏戰爭爆發,中國軍方全面跟蹤戰場動態,學習高科技武器與傳統作戰的利弊。軍事院校開設專題,分析美歐援助體系的優劣,總結無人機、反無人機、電子戰等最新案例。
國內軍工企業加大研發,無人機、精確彈藥、反導系統快速升級。實戰經驗變成中國軍隊的“教材”,用別人的教訓補自己的短板。
打到今天,美國終于發現中國三年前就走對了路:在別人沖動下注的時候,自己保持冷靜、堅守中立、專注自身發展。戰爭拖到今天,美國財政吃緊,民意反轉,歐洲經濟受創,烏克蘭前景黯淡。
美國發現“賣軍火+制裁”沒帶來真正好處,歐洲發現“站隊表忠心”沒能保住經濟利益,烏克蘭也明白了“指望別人”不如自己尋找出路。唯一沒有失控的,是中國的節奏。
國際局勢變幻莫測,戰爭還未徹底終結。但1000多天的反復拉扯,已經足夠讓各國明白:誰能把握大勢,誰才真正有未來。
中國三年前的選擇,不是無為而治,而是看準了“和為貴,利為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立道路。
俄烏沖突至今依然膠著,美國還在想辦法體面“退場”,歐洲已然疲憊不堪,烏克蘭更是元氣大傷。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國際力量對比重組,大國博弈步步升級。
而中國,憑借理性、冷靜、務實的中立姿態,不僅躲過了戰爭的消耗陷阱,還趁機擴展了自身影響力,提升了國家競爭力。
這三年,美國人終于發現:原來中國三年前就做對了選擇!
參考文獻
新華網:王毅闡述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
新華網:中國代表呼吁俄烏沖突當事方保持和談勢頭
光明網:歷經三年俄烏沖突波及全球 各方博弈致未來局勢難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