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掙錢國外花,到老還想回國撈金,有些人是不是想的有點太美了!
說起來中國掙錢國外花,就不得不提一提某些明星,賺錢后為了過上所謂的好生活,紛紛選擇移民到了國外。
然而這些移民出國的老藝人們到了一定的年紀,反而開始紛紛回國撈金,不少的網友為此忍不住痛罵,讓其滾回國外,中國不歡迎他們!
八十年代,張鐵林就成了國內響當當的人物。
憑借接地氣的演技,事業搞得風生水起。
可賺到錢的張鐵林一時間開始有點飄,順著“出國潮”就前往了英國深造。
誰承想到了異國他鄉,原本在國內被人追捧的他,不僅要面對無人問津的冷清,還得操心柴米油鹽,據說連吃飯都得精打細算。
盡管如此張鐵林硬是啃下了導演碩士學位,還在英國皇家電影學院謀了個教職,期間娶了位波蘭太太,順理成章入了英國籍。
看那架勢,似乎是真打算在那兒落地生根了。
可海外的日子,終究沒能讓他重現國內的輝煌。
文化隔閡也好,機遇不濟也罷,總之洋學位和洋身份,并沒能讓他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九十年代初,張鐵林在英國的事業遇到瓶頸,婚姻也亮了紅燈,于是選擇回國。
一部《還珠格格》里的“皇阿瑪”,讓他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比出國前還火。
名氣回來了,錢也賺得不亦樂乎,可他那英國國籍,卻成了扎在觀眾心頭的一根刺。
人們想不通,您這揣著英國護照,演著中國皇帝,賺著中國人的錢,到底算怎么回事?
面對洶涌的質疑,張鐵林曾解釋說,加入外國國籍是為了“更好地為中國做事,弘揚中國文化”。
這話一出,輿論更是炸了鍋。
不少人覺得這純粹是托詞,說白了不就是在國外混不下去了,才想起回國這塊寶地繼續撈金嗎?
這樣的辯解,聽著實在有些蒼白,倒像是給自己的“精致利己”打掩護。
文化使者?這頂高帽,觀眾可不輕易戴上。
和張鐵林情況類似的,還有鞏俐。
這位在國際影壇都擲地有聲的“鞏皇”,《紅高粱》、《秋菊打官司》,哪一部不是經典?
她是首位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都拿過個人大獎的華人演員,妥妥的“第五代電影繆斯”。
可就在2008年,她加入了新加坡國籍。
一時間,坊間猜測四起,有說是為了家庭,有說是為了事業有更多國際便利。
不論初衷為何,這事兒著實傷了不少國內影迷的心。
自家土生土長培養出來的國際巨星,怎么就成了外國人?
從此,鞏俐每次回國參加活動、宣傳電影,國籍問題總會被翻出來說道說道。
許多人覺得,她在中國功成名就,卻放棄了中國身份,這份情感上的“背叛”讓人難以釋懷。
于是“滾出去”的聲音,也就不難理解了。
演著中國的農婦,卻拿著新加坡護照,這種強烈的反差,實在太刺眼。
當然,陳沖也是個典型。
一部《小花》讓她早早成名,可人家心氣兒高,轉頭就去了好萊塢,1989年便入了美國籍。
雖說在好萊塢也打拼出一些角色,但要說大紅大紫,似乎也談不上。
隨著年歲漸長,她開始頻繁回國拍戲上綜藝,懷念國內的演藝氛圍。
可觀眾的記憶力好著呢,當年你“崇洋媚外”遠走他鄉,現在又回來。
是不是覺得國內的錢好賺?質疑聲同樣不絕于耳。
袁立當年為愛遠嫁加拿大,以為能過上歲月靜好的日子。
誰知國外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養尊處優,明星光環一卸,連做飯收拾屋子都得親力親為,巨大的落差最終讓跨國婚姻黯然收場。
武打巨星李連杰,在功夫片領域登峰造極后也加入了新加坡國籍,據說是為了在國際上有更大發展空間,也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
然而即便強如李連杰,在好萊塢的發展也四處碰壁。
《狼犬丹尼》被批丑化華人,《木乃伊3》的戲份也傳出被刪減。
當這些明星在海外發展不順,或是生活不如意時。
國內這片熱土和龐大的市場,便成了他們眼中閃閃發光的“避風港”和“提款機”。
這里有熟悉的文化,有深厚的觀眾基礎,有賺不完的機會。
只是這種“國內撈金,國外跑路,風頭不對再回來”的戲碼,觀眾看得多了,心里自然有桿秤。
當初你為了所謂的更好生活和更多利益放棄中國國籍,這本身在許多人看來,就少了那么點家國情懷。
如今在外面“混不下去”又想回來分一杯羹,難免不被貼上“兩頭通吃”的標簽。
李連杰后來投身慈善,也常被追問:“既然這么愛國,為何不恢復中國國籍?”這靈魂拷問,可真不好答。
平心而論,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和國籍的權利,移民本身并不犯法。
但公眾人物,尤其是那些享受了時代紅利、被萬千觀眾捧紅的明星,他們的每一個選擇,往往會被賦予更多的社會意義和象征意義。
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產生微妙影響,甚至可能帶壞整個行業的風氣。
好在,風向似乎在變。
隨著“限籍令”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外籍藝人在國內參與影視綜藝的門檻實實在在地提高了。
這無疑給那些試圖回國“再創輝煌”的已改籍藝人,頭上懸了一把劍。
張鐵林近年嘗試直播帶貨賣字畫,評論區常年被“英國人別在中國撈錢”的言論攻陷。
鞏俐的新電影宣傳,也比以往低調謹慎了許多。
豆瓣等平臺上,關于她國籍的“友情提示”更是此起彼伏。
觀眾用腳投票,資本也怕引火燒身,對這類藝人自然會多幾分審慎。
畢竟,愛國不該是一門投機取巧的生意。
當那些曾被我們視若珍寶的明星,在身份認同上與大眾漸行漸遠,卻又試圖以“同胞”的姿態重返名利場時。
市場的反應,或許已經給出了最清晰的答案。
這種算盤,還能打多久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