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注意到了微信的新功能嗎?
7月1日,“微信可以不接收共同好友點贊提醒了”沖上熱搜第一。
打開朋友圈的消息列表,進入消息管理,可以開啟“僅提醒朋友與我的互動”。
這一功能讓不少人的朋友圈變得“安靜”了。
不必擔心某天點開朋友圈的小紅點,卻發現點贊或評論來自他人的朋友圈動態。
不用看到他們在你的消息列表里相互聊天。
也不用顧慮自己和朋友的對話會被共同好友看見。
在抬頭不見低頭朋友圈見的今天,朋友圈的一舉一動都變得不再那么純粹,牽動著彼此的社交神經。
擔心別人不贊,擔心別人跳贊,希望別人看不到設置僅自己可見的動態,又希望別人看到,隔一會便打開微信查看是否有新消息提醒。
分享生活的地方,不知何時,已成為了社交戰場。
發過的朋友圈,點過的贊,都在不經意間“出賣”你。
熱播劇《蠻好的人生》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劇情。
身為保險經紀人的胡曼黎,特別喜歡點贊客戶朋友圈。
這是她信奉的職場生存法則:
同事之間點贊,是示好;
上級給下級點贊,是鼓勵;
下級給上級點贊,是站隊。
得知新人從來不給客戶點贊時,她還詫異為什么不點。
在她眼中,零成本的點贊行為不代表不重要,相反,這是最低成本的客戶維護,更容易被做到。
“客戶不會因為你給他點贊他就把單子給你,但從來不給他點贊的人,他是絕對不會考慮的,因為說明你心里沒有他。
的確,當我們借助微信與現實好友進行線上交流時,朋友圈如同你我的第二張臉。
點贊,也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社交動作。
在職場中點贊,可以讓自己更具存在感。
給朋友點贊,能表達“我在關注你”的態度,即使許久沒見,也能通過成為點贊之交拉近距離,不至于在忙碌的生活中漸漸疏遠。
曾經的點贊讓不擅表達的我們,找到了一個不費力的情感聯結方式。
如今的點贊就像生活中見人三分笑一樣,是一種默認的社交禮儀,無需是不是出自于真心認可。
在越來越多的場合中,它作為社交需要而存在。
少了真誠欣賞,多了逢場作戲,夾雜著沒人能舍棄的“潛規則”。
不能隨意給異性頻繁點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不能只給部分人點贊而忽略其他人,否則會被認為是區別對待。
害怕不合群,要違心地給每一條動態點贊;
精心挑選點贊對象,只給那些對自己有利益關系的人點贊。
小小的“贊”上花費的心思,遠遠超過了分享生活本身。
看到有人感慨,工作八年,發現點贊都分出了階級。
同事之間互相點贊,領導之間互相點贊。
老板偶爾發個朋友圈,員工點贊爭先恐后,卻少有看見領導給下屬點贊。
以至于有時他的朋友圈吸引來他人的點贊,都忍不住懷疑對方是否別有目的。
點贊的人真心難辨,收到贊的人也難有純粹簡單的快樂。
越來越多人在復雜的朋友圈生態中,多了幾分猶豫和考量。
發一條朋友圈,要看點贊數量,更看點贊對象。
說到底,點贊不再是對一條動態的祝福與欣賞,已成了一種社交地位和人脈資源的象征。
不得不說,點贊變得重要的同時,朋友圈本身反而變得不再那么重要。
曾經看到一位網友納悶自己的朋友圈點贊率已不足10%。
上大學前,她只有40個好友,最多的時候有12人點贊。
但上大學后,通訊錄加的人越來越多,點贊卻越來越少。
究其原因,與人數無關,而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了,也不愛看了。
朋友圈里的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
中年以后,除了真正的朋友,還有家人、同事、領導、客戶等各種社會關系。
發朋友圈時,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不能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有時候,一條朋友圈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和麻煩,倒不如不發。
何況,朋友圈人數越多,內容反而越乏味。
大家各有各的公司宣傳任務、廣告推銷內容要發,偶爾看到與生活相關的,也是各種各樣的心靈雞湯。
與其掃彼此的興,不如默默遠離,減少煩惱。
十點讀書會前段時間分享的文章中,便講述了一個逃離朋友圈道德綁架的故事。
不經常刷朋友圈的@咸蛋黃,經常被朋友圈所困。
有朋友經常找她給自己的朋友圈點贊,如果不點,便是關系不好。
有人則默認她應當從朋友圈中了解到自己的各種近況,沒有額外通知的必要。
比如大學同學結婚的時候,她后知后覺地從共同好友中得知對方的好消息。
她特地私聊送上祝福和份子錢,想著兩人關系還不錯,怎么這事沒告訴她,便順嘴問了一句。
沒想到,大學同學比她還覺得詫異,反問她“我發朋友圈了呀,你都不看朋友圈的嗎?”
一句話弄得她啞口無言,還要為此道歉。
混跡在朋友圈中,不看,等于不關注,不點贊,等于不重視。
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的重心從虛擬社交逐漸轉移到了現實生活。
沒有多少人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經營朋友圈,把點贊當任務,把了解他人的情況當義務。
與其小心翼翼卻還是會觸犯朋友圈里的“規則”,不如早點主動“隱身”,回到真實的世界。
現實中,沒有要求繁多的朋友圈社交,也沒有所謂的以贊取人。
諸如跳贊是不喜歡,經常點贊是自戀,點贊少是開始被人嫉妒等貼標簽的行為。
而是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當下的點點滴滴。
或許不如朋友圈繁華,卻是你我每天要體驗的真實。
關閉三年朋友圈的匿園某一天重新打開了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
當初關閉朋友圈的理由很簡單,不想看,也不想發。
她會介意自己的好朋友跟她不喜歡的人一起出去玩;
會嫉妒沒有她優秀的人取得了比她更優秀的成績,或是拿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比起別人的游刃有余、光鮮亮麗,自己的生活便變得有些拿不出手。
再者,她在乎別人的評價,焦慮別人是否給自己點贊評論,內耗自己的回復是否顯得高情商。
于是,她關掉了朋友圈,眼不見為凈。
如今重新打開,她已經有了不同的心態。
不再把自己放在對立面上,而是發自內心地高興朋友圈中的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拿到不錯的成績。
因為她發現朋友圈只是一個記錄成長路線的軟件。
記錄別人的,也記錄自己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會被朋友圈的存在所困擾。
該不該發朋友圈,該不該關閉朋友圈成為許多人的日常。
有人會說愛發不發,無需糾結。
可事實上,還是有無數人被朋友圈各種隱形“規則”束縛著。
發朋友圈怕被評判,不發怕被遺忘。
也許是時候思考一下,如何處理我們的“朋友圈”,從開啟或關閉的選擇中找到第三條路,打造更適合我們的社交空間。
可以精簡好友列表,把沒有交集的,又或者僅僅是點頭之交的人清理出去,讓朋友圈重新擁有“朋友”。
可以改變自己對待朋友圈的態度,不再把它當作展示自己的舞臺,也不再為了點贊和評論而焦慮。
而是把它當作一個記錄生活的地方,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不期待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只與真正懂自己的人產生共鳴。
如今,微信也在不斷優化朋友圈功能。
從早期的動態僅三天可見的設置,尊重你我的社交需求和隱私。
到現在的關閉共同好友點贊提醒,朋友圈折疊減少他人的消息干擾。
我們也應該利用好這些功能,給自己創造一個更舒適的朋友圈環境。
把朋友圈的重心從復雜的社交禮儀和人情世故中轉移出來,讓它回歸到分享生活、記錄成長的本質。
到時候,我們會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朋友圈里有多少贊,而是我們的珍貴體驗和他人分享的瞬間。
人到中年后,往往對社交會有新的理解,喜歡在社交場合中“銷聲匿跡”。
不再熱衷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不再關注他人的動態。
而是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眼前的人和事上,追尋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對于中年人而言,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和情感維系遠比虛擬世界的點贊和評論來得重要。
朋友圈,也只是朋友圈。
是記錄,是交流,偶爾去看,偶爾去分享,回歸朋友之間的互動,也回歸生活的本質。
靠近朋友圈,我們可以感受形形色色的精彩瞬間;
遠離朋友圈,我們也能專注于生活本身。
中年人的生活,不需要靠朋友圈的熱鬧來證明,也無需通過否定朋友圈的價值以展示人間清醒。
換句話說,朋友圈會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它應有的位置。
有贊挺好,無贊安好。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