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政治的風云變幻中,美國與以色列的關系一直是備受矚目的焦點。39 年前,彼時身為參議員的拜登在演講中,將以色列與北約東翼的希臘、土耳其對比,并強調以色列戰略位置更為重要。
這一論斷,為兩國關系定下了特殊基調,也讓以色列逐漸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至關重要的戰略支點 。隨著時間推移,兩國關系卻呈現出諸多令人費解的現象,甚至滋生出以色列操控美國的疑云。今天我來為大家一探究竟。
自以色列建國以來,美國便逐步將其納入中東戰略布局之中。在冷戰背景下,中東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使其成為美蘇博弈的關鍵區域。
美國需要在中東扶持一個可靠的盟友,以維護自身在該地區的利益,以色列憑借其在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優勢,以及與美國在價值觀上的契合,成為了不二之選。
以色列宛如一艘 “不沉的航母”,在中東地區發揮著獨特作用。它不僅是美國制衡阿拉伯國家、遏制伊朗等勢力的重要力量,還承擔著試驗美國新型武器裝備、為美軍提供軍事經驗的任務。
美國通過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情報共享和軍事合作,將自身影響力深入中東腹地。
數十年來,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行動、外交政策,都與美國的中東戰略緊密相連,成為美國撬動中東各國關系的關鍵支點。
但與美國在其他地區的戰略支點不同,以色列在與美國的關系中,似乎有著超出常規的話語權。盡管以色列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嚴重依賴美國支持,可無論是拜登政府還是特朗普政府,在面對以色列時,都難以完全按照自身意愿約束其行為。
在巴以沖突等問題上,美國與以色列雖存在局部利益分歧,但以色列政府往往能夠促使白宮做出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決策,這種現象顯然無法單純用戰略價值來解釋。
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堪稱美國最強大的游說團體,它在以色列影響美國決策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2025 年 2 月 23 日,AIPAC 在華盛頓召開年度政策峰會,與往年相比,會場彌漫著濃厚的焦慮氣氛。
為防止反種族滅絕抗議者襲擊,與會者甚至不敢像往常一樣佩戴委員會徽章。盡管峰會大部分內容嚴格保密,但會后相關信息的泄露,還是揭開了以色列游說集團滲透美國政治的冰山一角。
AIPAC 新任首席執行官艾利奧特?布蘭特的談話內容顯示,該組織通過大量政治獻金,成功將特朗普身邊的高級官員培養成親以色列人員。
國務卿馬克?盧比奧、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沃爾茲、曾被提名駐聯合國大使的艾麗斯?斯特凡尼克等重量級人物,都與 AIPAC 建立了良好溝通渠道。
通過這些政要,AIPAC 得以接觸白宮內部的國家安全機密,進而影響美國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事實上,AIPAC 的影響力滲透早有前科。
2004 年,聯邦調查局逮捕了向 AIPAC 雇員提供伊朗機密文件的五角大樓研究員拉里?弗蘭克林,隨后突擊檢查 AIPAC 辦公室。
這起嚴重的間諜事件最終僅以兩名雇員被開除草草收場,未對 AIPAC 造成實質性打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該游說集團在美國政壇的深厚根基和強大影響力。
除了通過政治獻金滲透國會議員,AIPAC 還與華盛頓的資深技術官僚建立深度聯系。曾在拜登政府擔任負責中東事務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達納?斯特魯爾,如今任職于 AIPAC 出資贊助的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
該研究所作為新保守主義智庫,與美國軍工復合體關系密切,曾推動小布什政府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
此外,中央情報局局長約翰?拉特克利夫也被證實是AIPAC 早早接觸的潛力候選人,他的上位對 AIPAC 而言無疑是意外之喜。
在美國愛潑斯坦案一直籠罩著神秘色彩,也成為以色列操控美國高層疑云的重要源頭。
2025 年 2 月 27 日,特朗普下令美國司法部解密愛潑斯坦案機密文件,但公布的 220 多頁文件中約 100 頁被大段涂黑,甚至多頁整體涂黑,實際展示內容遠不如此前網絡謠言版。
不過,將官方解密文件與網絡謠言版交叉對比后發現,兩者在關鍵信息片段上高度一致,這無疑驗證了網絡傳言的真實性。
愛潑斯坦案牽扯眾多美西方政要、商業精英甚至皇室成員。其名下房產,如私人島嶼小圣詹姆斯和曼哈頓豪宅,都安裝了隱藏攝像頭,種種跡象表明他在收集非法影像資料。
退役的以色列情報官員阿里本梅納什公開聲稱,愛潑斯坦和女友吉斯林麥克斯威爾經營受摩薩德支持,目的是收集西方各國政要黑材料,確保他們為以色列利益服務 。
雖然目前缺乏直接證據證明愛潑斯坦與以色列情報部門的合作關系,但從歷史上看,以色列情報機構確實有搜集黑材料的前科。
21 世紀初,美國情報官員發現,數家與以色列有關的公司能深入美國電信網絡,攔截國會議員、美國情報機構與商業精英的機密通話,使得這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監聽錄音。
1985 年,美國海軍民事情報分析員喬納森波拉德為以色列從事間諜活動,向其提供數千份高度機密軍事情報,事件曝光后,以色列不僅未受嚴懲,還授予波拉德公民身份,如今他在耶路撒冷定居。
這些事件都表明,以色列通過情報收集和黑料掌控,增強了對美國高層官員的影響力,同時也削弱了美國情報機構針對以色列的反制能力,導致相關案件難以深入調查,只能以陰謀論形式在民間傳播。
隨著信息的不斷泄露和民間調查的深入,美國民眾對以色列長期操縱政府、綁架美國政策的不滿日益加劇,并轉化為民間自發追蹤曝光美國內部親以色列勢力的運動。
特朗普身邊的 MAGA 派系官員也參與其中,與民間力量配合,通過透露白宮內幕消息,對親以色列勢力展開輿論攻擊。
中央情報局局長約翰拉特克利夫被嘲諷為 “摩薩德的速記員”,中央司令部司令邁克爾庫里拉被認為是慫恿特朗普攻擊伊朗的罪魁禍首。
特朗普作為重度社交媒體用戶,網絡輿論對其決策產生了明顯影響。
2025 年 6 月 24 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布支持停火的消息,并敦促巴以雙方遵守。以色列以伊朗違反停火協議為由,命令戰機升空對伊朗再次打擊。
特朗普得知后,罕見地在記者面前公開飆臟話,發泄對以色列的不滿,并在社交媒體上命令以色列戰機立即撤回。
這一系列舉動顯示出,特朗普為了維護在選民中的形象,開始對以色列采取強硬態度。
在民主黨方面,左翼政治團體對以色列的不滿也在不斷積累。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民主黨內部聲援巴勒斯坦的活動持續不斷,但此類活動多由黨內年輕派發起,受到建制派的強力壓制,難以轉化為實際政策行動。
不過,這種內部矛盾的存在,也為美國對以政策的調整埋下了伏筆。
在互聯網時代,以色列擅長的拉攏高層、操縱精英的模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輿論傳播呈現去中心化特點,數量眾多的輿論節點難以被少數精英或大型新聞機構掌控。
以色列若想控制龐大的網絡輿論,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難以保證。當以色列耗盡以往積攢的精英紅利,其與美國的關系或許將迎來重大轉變,那個 “彈丸之國讓超級霸主言聽計從” 的局面,或將成為歷史。
美國與以色列關系的未來走向,充滿了未知與變數,值得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