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回是踢到鐵板了。
7月中國剛剛迎來美國商務部放松出口限制的消息,隔壁印度也不甘人后,直接向WTO遞交報復性關稅聲明,劍指白宮對其汽車產品的關稅限制。
短短幾天,兩個亞洲大國幾乎同步出手,目標直指唐納德·特朗普。
還拿關稅威脅人呢,人家搭理你嗎?
7月3日美國商務部發函,明確放寬對華出口限制,涉及的包括芯片設計軟件、乙烷、噴氣發動機等高敏感領域。
這不是象征意義的“放水”,是實打實的妥協。
過去幾年美國對中國實施出口管制,幾乎把半導體、航空、化工等行業都打了個遍。
但中國沒被擊垮,反而在關鍵技術領域加速“自我修煉”。
國產芯片從28nm一路往前沖,國產大飛機也開始試飛。
不是紙面進展,是動真格。
反倒是美國企業,尤其是高科技公司扛不住了。
高通、英偉達、通用電氣等公司頻頻給白宮施壓,原因很簡單:失去中國市場,他們日子不好過。
這個時候特朗普團隊的“極限施壓”策略遇到了現實墻。
摁不住中國也穩不住盟友,放松出口限制是保企業,更是保面子。
7月初印度政府向WTO提交文件,計劃對美國汽車關稅采取報復性關稅。
這不是“口頭抗議”,而是明確的法律行動。
印度貿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當天在記者會上說得很明白:“我們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貿易最后通牒。”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你特朗普能設“最后期限”,我印度也能設底線。
美國對印度設定的時間點是7月9日,要求在此之前完成談判,否則將征收最高26%的汽車關稅。
很多人看到印度這次的強硬姿態覺得突然,其實這不是“突變”,而是“顯形”。
回頭看這幾年美國一直把印度當作“印太戰略”的關鍵一環。
軍售、聯合演習、太平洋合作計劃,一環扣一環。
可印度始終“點頭不答應”。
2021年印度不顧美國反對,照樣從俄羅斯引進S-400防空系統。
美國當時氣得跳腳但也沒辦法。
為什么?因為印度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外交上強調“不結盟”,經濟上堅持“戰略自主”。
這次對特朗普的“拒絕通牒”看似是一次貿易反制,實則延續了印度一貫的戰略邏輯。
很多人以為印度是在“秀肌肉”,其實更像是在“護短板”。
2024年底莫迪連任表面風光,但背后的政治賬本卻不好看。
印度人民黨選票下滑,反對黨趁勢崛起。
就業壓力、通脹飆升、農民抗議,一樁接一樁。
尤其是乳制品這個領域簡直就是印度農村的命根子。
印度是全球最大乳制品生產國,背后是上千萬小農戶。
一旦開放市場,便宜的美國產牛奶一進來,印度本地產業直接被拍死在沙灘上。
全國農業聯盟6月直接發出警告:“不準在農產品問題上妥協。”
莫迪清楚得很,這盤棋不是跟美國下,而是跟印度鄉村下。
特朗普的戰術一直很簡單粗暴:設時間、壓關稅、逼談判。
2020年他用這招搞定了墨西哥和越南。
這次也照搬老套路從7月4日開始,美國陸續向20多個國家發函要求7月9日前達成協議。
結果中國沒搭理,印度直接掀桌。
看一眼數據就知道美國其實早就對印度不滿意。
2024年印度對美國出口874億美元,美國對印出口418億美元。
順差高達457億。
美國一邊喊“公平貿易”,一邊舉起關稅大棒,目標很明確,削順差。
但印度又不是沒準備。
它早就知道美國要的是“市場換妥協”,所以干脆一步不退。
農業、醫療器械、數字服務稅,每一個都是雷區。
這不是簡單的價格談判,而是制度模式之間的碰撞。
你要的是開放,我要的是保護。
中國冷靜回擊,印度強硬出招。
一個以技術自立應對封鎖,一個以政策博弈回應關稅。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終究沒能震懾世界,反而暴露了美國在全球博弈中的新困境。
靠壓力維持的外交體系正在松動,一場沒有硝煙的秩序重塑正在悄然開始。
世界不會永遠聽一個人的命令,也不會永遠照一個國家的劇本走。
深度評說2025-07-05中國能我也能,印度吹響號角反擊美國,輪到特朗普騎虎難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