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江宇舟】
如果說特朗普總能戳破美國虛假的“金身”,那么“大而美”法案就是他近期開發的錐子里,最鋒利、最濃縮、最精華的一柄。
一錐子下去,美國的民主、法制、市場化同時開洞。
當49.999%反對50.001%,甚至50.001%里還有不少受到總統直接威脅,這叫不叫民主?
當一條條計劃和補貼,按總統指令堂而皇之地湊合成一部法案,這叫不叫法制?
當一條條以法律形式通過的指令型教條,堂而皇之地干預經濟,這還叫不叫市場化?
這份被譽為“大美麗”的法案,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它的通過,又給特朗普和他的政府,帶來了什么?
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畫皮都快掉光了,一個個還這么喜氣洋洋。
“大而美”法案是如何以法律形式破壞正義和紀律的?
“大而美”法案的內容其實并不新穎,如果看過筆者在去年夏天《美國兩黨藥方:如何背離了經濟基本面和民眾關切?》中概括的共和黨政綱,就可以發現和“大而美”法案重合度極高。特朗普也算是說到做到,給自己參選期間的政見,勾勒出了一個可以量化的框架。
去年原文中列舉的共和黨政見,在本次“大而美”法案中幾乎都有涉及,二者的傳承關系清晰可見。原來一度傳說的“富人增稅”,終究也改回了更大力度的減稅。圖表來源:作者自制。
但正因為一脈相承,所以“大而美”法案同樣“完美”地繼承了前文提及共和黨政綱的全部問題: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是一段段破碎化的口號,圍繞“減稅缺口關稅湊”這個主題,配套對民主黨在新能源、金融、汽車、能源環保等領域管制措施的顛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個問題也傳導給了“大而美”法案。
這幾天,網絡上對于“大而美”法案描述已經很多了,不少朋友恐怕看得眼睛都長了繭子。這里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美國政府是怎么推銷自家總統最看重的法案的。
在白宮官網“大而美”法案專欄上,設了一個滾動進度條,囊括了以下內容,摘取了最抓人眼球的政見,也體現了其最直觀的愿景:
“結束小費稅、結束加班稅、將工作崗位帶回美國、簡化聯邦官僚機構、投資美國基礎設施、保護美國創新、降低能源成本、為小型企業提供支持、永久保護邊境、增加子女稅優惠、大幅削減社會保障稅。”
白宮官網就是如此滾動播放著上述政策,既像老和尚念經,又像電視直銷反復念叨的療效。
其中出現最密集的就是減稅,將2017年頒布的《減稅與就業法案》延續和升級。由于其在減稅對象、抵扣設計、稅率調整上所存在的問題,被批評為是“削貧濟富”。諸如法案將家庭從聯邦稅中扣除的州稅和地方稅的數額,從目前的1萬美元上限大幅提升至4萬美元,最大受益者是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上或擁有房產的家庭;再如排在白宮網站滾動榜最前的小費稅和加班稅,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分析,領取者分別只占勞動者的2.5%和小時工的12%。
甚至連特朗普政府自己在白宮官網上掛出的“減稅計算器”都泄露了“天機”。如下圖展現的那樣,周薪1000美元,小費200、加班費100,這個計算器給出的每年節省稅費就能高達2285美元。
不得不說,這里有個數據上的巧合,遙想不久前貿易戰,美國不少專業機構都測算將增加家庭開支2500-3000美元,宣傳在各家媒體鋪天蓋地。如今白宮學來了這種計算方法,展現光一個免稅就能達到類似效果,“跟著懂王,越干越有”。
計算器上方文字在吹噓:美國各行各業的主要公司都在排隊支持“大而美”法案,認為這是振興美國經濟的大膽一步。從制造業巨頭、科技領導者到能源和零售巨頭,都將“大而美”法案視為創造就業機會、國內投資和長期增長的催化劑。
可是,如果有心人多敲幾下,問題就來了。如將上述收入金額擴大一倍,即周薪2000、小費400、加班費200,則年節省金額將高達7201美元。反之如果收入打五折,則每年節省金額僅為918美元。
收入差距4倍,減稅金額可以相差近8倍。數出白宮官網,有圖有真相。
收入翻一番,減稅翻兩番。收入打對折,減稅打骨折。
白宮就這么親口承認了“大而美”法案的減稅更有利于富人,更不用說以他們在避稅方面的經驗,能玩出多少花活來。這在“大而美法案”法案修訂時就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諸如文體領域扣除無形資產的條款,被以壓低估值為由直接刪除。特朗普曾明示要對私募股權基金的附帶權益收入征稅,結果壓根沒出現在法案內容之中。
富豪們的避稅八仙過海,升斗小民的奶酪卻遭遇到了重創,減稅本就少,補貼和領券的渠道還大幅收窄,最終就是入不敷出。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直言不諱,“大而美”法案是越大才能越美,越底層越糟糕。原因正在于砍了的救濟和福利大幅度逆襲了減稅的金額,預計到到2034年,將有1180萬美國人沒有保險。
更可怕的是,多方測算下來的結果,高收入群體將贏得一騎絕塵。
白色菱形框是凈收入,最大的贏家就是家庭收入前10%的家庭,每年可節省至少1.2萬美元,家庭財富占比提升2.3%。而處于最底層的家庭,每年將損失1600美元,家庭財富占比下降3.9%。圖表來源: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根據美國參議員桑德斯披露的數據,如果“大而美”法案執行,相當于為最富有的1%的美國人提供975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同時為最富有的0.2%的美國人提供了2110億美元的遺產稅豁免,大型企業更是收獲了9180億美元的減稅大禮。也難怪《紐約時報》會評價這是“反派版羅賓漢的劫貧濟富:從窮人手中拿走數千億美元,然后分給富人”。
如此扭曲的巨額減稅之外,還有新增的債務上限。2024年底美國國債利息支出就突破1.1萬億美元,增幅逼近30%,占美國當年財政總支出的13%。如今又新增5萬億債券的額度上限,對赤字的影響可想而知。
美國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左)和美國各項開支走勢及預測(右,紅線為利息支出)。圖表來源:圣路易斯聯儲,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
目前各家統計的情況普遍認為,美國的赤字和債務都將在十年內被放大3-4萬億美元。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增加近3.25萬億美元,債務增加2.4萬億美元。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預估是十年債務增加3萬億美元。聯邦預算委員會的預估則是負債增加將超過4萬億美元。這對于赤字占GDP比重正在回歸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疫情時期水平的美國財政來說,無異于是雪上加霜。
截至2024年,美國赤字的規模已經超過了金融危機時期,“大而美”法案將為此狠踩一腳油門。
去年美國總統競選辯論時,特朗普曾經扼要地講解過自己的經濟政策,那就是“減稅錢不夠,關稅來填補。通脹一定跌,油電會降價。”為了實現前一個目標,那就要打貿易戰。為了實現后一個目標,那就要放開民主黨設定的環保政策、打壓新能源。
于是,諷刺的局面就出現了,面對財政和通脹壓力,“大而美”法案只能苦一苦新興產業。而且有些產業,諸如半導體、人工智能關系到美國產業優勢全局,已經上升到政治正確高度,不僅不能削減,還要加大扶持,諸如在美國新建工廠的半導體制造商的稅收抵免,將從25%提高到35%。
于是只能加倍苦一苦其他行業連帶基層民眾。這里又有一對頗為有趣的對照組,那就是個人收入和營業稅的減免,預計將增加赤字合計高達7000億美元。但通過削減新能源車、清潔能源、科研經費等方面的補貼和投資,能省出5430億美元;通過對慈善、高校、公務員稅費的加增,又給財政創收約1640億美元。
兩相對比,看似正好打平。可是在此之外,還有上文所述的《減稅與就業法案》plus版本帶來的3萬億美元赤字,那是無論如何也減不動的了。
實事求是地講,作為特朗普前任的拜登政府,確實搞出了不少荒唐事,諸如環保擴大化對傳統能源的壓榨,對民眾“直升機撒錢”濫發福利放大的財政壓力,甚至還有不少是積數屆美國政府治理失能導致的問題,諸如電動車補貼發放十余年才開始倒查,發現大多數車型均不達標。
這些問題要改,但“大而美”法案明顯是干了一刀切的活。
這就出現了一個很讓人大跌眼鏡的現象,那就是在美國正處于國家轉型升級的關鍵十字路口時,掌門人卻玩著《寡人之于國》里“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的把戲,還要同款謳歌“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本質上卻是要讓大量基層縱容個別群體乃至個別人的“由奢入儉難”,來推遲整個國家的“由奢入儉難”。
白宮官網在此打出標題:《創造歷史》。這只能說明美國的歷史確實太短,還要學習一個。
現在問題來了:今天是這樣的一刀切。風水輪流轉,明天會不會出現那樣的一刀切?
不斷靠一個法案去否定之前的法案,這是不是法制社會?
“大而美”法案將如何披著市場化外衣去削弱市場效率?
“大而美”法案遭遇到更深層次的詬病,就是內部勾稽關系的紊亂。包羅萬象的話術只是陳舊的幕布,強行罩住了其中的千瘡百孔。
說真的,讀這部法案,眼睛累,心更累。近千頁的篇幅,每一條都是指令型的條款,休說文本內部,連媒體和國會通稿里,也看不出對前后指令上下文之間關聯的解讀。
而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集成,“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蹺蹺板一向屢見不鮮。削減普通勞工的醫保、食品券來抵消成本,由此擴大的貧富差距,最終威脅的是財政和經濟的可持續性。
近期美國媒體有一個聚焦討論的話題頗能驗證上文的道理:看似壓縮學貸上限、減輕學生負擔,結果卻是變相逼迫他們去借利息更高的民間借貸。
從大面上看,“大而美”法案對經濟結構的沖擊還可能來自以下方面:
減稅中對金融產品的選擇性規避和金融監管放松,其實反而會擴大金融資本對產業資本的攘奪,制造業回流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在傳統能源事實壟斷的情況下,靠著強行排除新能源產業去放出的傳統能源,能否保持價格的低廉,怎樣去節制追求利潤的盲動,看不出特朗普政府有任何對自己金主開刀的可能性。
在脫離產業基本面的情況下,先天性相信“稅收減了,積極性高了”和念經其實沒什么兩樣。在財政收入迅速萎縮的情況下,美國又要撿起一二季度打得一塌糊涂的貿易戰,更是不啻于一把雙刃劍插進喉嚨后的左右搖擺。
也就難怪《經濟學人》給“大而美”法案留下了這樣的評語:充滿短視、政治妥協,缺乏政策問責,沒有深思熟慮的經濟藍圖,將長期負面影響美國經濟,但留不下積極遺產。名曰“美麗”,實際上非常“丑陋”。
翻遍整本“大而美”法案,以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結合近期在俄烏、中東等一系列沖突中的表現,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美國霸權的三根支柱正在繼續以快于預估的速度衰朽。軍事霸權已經變成了不敢大規模介入局部戰爭,公信力在遞減。科技霸權遭遇了“大而美”法案,大量基礎研究的經費都成為了“大美麗”的代價,連帶高校正在被管控、教職員工的思想正在被倒查。
美國如今只能不斷乞靈于金融和財政手段,把自己的雷向后遞延,并盡可能以對外軍售、債券認購、強推加密貨幣、關稅和投資勒索等手段,逼迫其他國家綁在自己日漸殘破的船只上,輸有一陣是一陣的血,揮霍著美元和國家的信用。
美國資本市場的承壓才剛剛開始。
可是,在特朗普吹噓各行各業主要公司都在“排隊支持‘大而美’法案”時,就連資本家們自己對此也是三心二意,馬斯克與特朗普“反目成仇”、搞出新黨的報道大家都看到了。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2萬億的品浩(Pimco)創始人比爾·格羅斯將美國政府比喻為“一個拿著一張信用卡的青少年”,并且“這張信用卡在必須還款之前是無限額的”。最可笑的是:“‘還款日’的到來不是以違約的形式出現的,而是以美元走軟和利率上升的形式。”
剛預測完美國離內戰只剩最后一步的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再次發出警告,認為這“反映了一個寧愿迎合選民也不愿審慎行事的政治體系”。若維持當前路線,最終將導致債券市場下滑、嚴重的經濟萎縮、或美聯儲不得不采取拉高通脹的干預措施,甚至是三者兼而有之。
發言的資本大佬里最有趣的,莫過于賓夕法尼亞共同資產管理公司的總裁兼首席投資官馬克·赫本斯托爾,看似在表達對市場的樂觀:“有很多人想讓資本運作起來,并且是在實際收益率看起來相當誘人的情況下。”“如果真的出現問題,美聯儲會想辦法為任何供需失衡提供支持。”
翻譯一下:投債是因為利率更高了,而只要美聯儲下場,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不過他們都有意無意地回避直接觸及一個話題,“大而美”法案犖犖大端,就和歷屆美國政府上任伊始的人員任命一樣,本質上都在進行分肥,借著國家的領先優勢躺賺躺贏,始終都在產業政策中來回翻燒餅,并以此為“預期”,動員大家齊做PPT。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過去十來年,看到美國產業協同、鏈式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少了。因為恰恰是政府親自主持著這個超級大國產業選擇性的“圈地遠動”,伴隨著大量的黨同伐異。
最終結果頗為諷刺:美股越來越高、產業卻越來越弱;經濟數據越來越好看,貧富差距卻越拉越大,還有那居高不下的通脹。
他們還要PUA,說這叫做市場化,并遠程養殖全球的喇叭歌功頌德。
市場何辜,長成了這個樣子?
“大而美”法案通過之后,特朗普葫蘆里還有什么藥?
從“大而美”法案的通過中,我們還能總結出如下的信息。
一是特朗普政權在立法機構中的凝聚力,正在逼近臨界點。法案通過固然是勝利,但卻是皮洛士那樣的“慘勝”。誠如上文所說,這樣的法案只不過是去年共和黨參選政綱的升級版,主要方向沒有重大偏移的情況下,卻在參眾兩院都低空飄過,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并且這種低空飄過,還是特朗普親自上陣,萬斯、約翰遜等人各種大會小會、電話施壓、行政權力承諾,安撫保守派議員對支出削減的不滿,還在社交媒體內外威脅反對者以鞏固黨內支持。
因此,一旦“大而美”法案無法達到特朗普所吹噓的經濟效果,發現就業、收入、物價沒有改善后的民意出現逆轉,特朗普欽點國會議員的“金手指”失效,如今強壓的作用力有多大,未來反噬時的反作用力就有多大。近期連FOX民調選民對經濟和通脹都失望大增,正是風起于青萍之末。
FOX的最新民調,靛色柱是認可,黃色是不認可,特朗普幾乎在所有議題都優勢不再。要是有去年大選時就在一塊觀察的老朋友該都記得,經濟議題本來是懂王大幅領先哈里斯的,如今被秒殺成這樣。
二是特朗普內政外交的大牌已經悉數打出,騰挪空間正在急劇收窄。“大而美法案”通過時,臨近特朗普上任半年,但特朗普選舉時主要政見已經悉數轉化為了政策,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
特朗普這幾個月的表現已經是有目共睹,本文也沒興趣浪費比“一事無成”再多的篇幅去形容他的政績。“大而美”法案相當于是給心臟病人打了一針興奮劑,看起來在內政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實際上無非是在生死存亡的檔口又發了一張半年后到期兌現的催命符。
如今特朗普的政策工具箱已經陷入了“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的窘狀,能夠開辟的新戰場越來越少,只能在老戰場里越走越遠、加大劑量。我們需要格外關注其在政績兌現的缺口中,圍繞轉口貿易識別、科技封堵、金融資本絞殺等方向的“加大劑量”,美國一定會不惜自毀公信力,針對自己鎖定的最大目標。
三是中美關系再未來半年內,反而會出現戲劇性的間戰期。這是基于雙方相互的戰略需要,隨著倫敦協議和“大而美法案”的通過,特朗普短期內政績兌現的壓力有所放緩,標志之一就是近期“白宮贏學”有所削弱,過去一周翻來倒去說的都是像國家公園保護“讓美國再次美麗”、紀念葛底斯堡戰役和美國國慶等場面上的內容。
而特朗普如果能實現訪華,尤其是在抗戰80周年期間實現訪華,不僅有利于美國在中美貿易戰間戰期“備戰備荒”,避免再度發生上一階段貿易戰那樣各類必需品告罄的窘境。同樣也有利于中國休養生息、穩住經濟與外交布局的陣腳。尤其是爭取美國總統在特殊時間的訪華機遇,強化符合歷史正義與現實潮流的敘事主導,并且進一步分化對方的意識形態。
此外,對于特朗普政權這樣緊急湊合、行政經驗嚴重欠缺、意識形態四分五裂的“縫合式”政權,相信我們也有動力做一些無關核心利益的讓步,便于其維持得久長一些,因此在如今“內囊罄盡”,邀請其帶著大批企業訪華也是應有之義。
但是在此期間筆者也已經領教到一些人群的“真理向前一步,便成了謬誤。”過分夸大中美間戰與美國總統可能訪華的意義,無視美國仍然在對中國供應鏈、技術、產業領域發起的局部攻勢,無視上萬家企業和千萬職工深受其害的非關稅致辭,又雙叒叕開始自我設限,致力于“維護中美關系改善的大局”,甚至擔心“美邦驚詫”。如此自棄話題引導能力,半年左右的時間一到,恐怕又將手忙腳亂。
不過我還是很有信心,不僅是對國力的信心,也是對國人警惕性的信心。經過這么多年拉鋸,絕大多數人已經沒這么好騙了!
還有一條,個人認為也值得長時間去思索,筆者稱之為“武關時刻”——咱不能等到武關都丟了,再來問該怎么辦。
秦王子嬰不管有多少計誅趙高那樣的賢明之舉,一旦武關丟失,大軍壓境,也只能乖乖奉璽而降,這樣積重難返的時刻,歷史上屢見不鮮。
“大而美”法案頒布的時刻,美國離積重難返還有一段距離,但也是征兆日益明顯。它已經證明,美國雖然霸權支柱猶在,但是核心領導層已經喪失了在全局視角下,重建經濟政策聯動的能力和心力,缺乏直面自身產業問題的勇氣和志氣,只能通過拆東墻補西墻、“我生病你吃藥”的方式茍延殘喘、坐吃山空,又向著臨界點邁進了一大步。
一個國家,喪失自身的造血機能,縱使是超級大國,也會變得如此可憎可鄙。中國當前正處于轉型升級、變趕超為引領的關鍵歷史時期,如何堅定脫虛向實,持續強化自我產業的造血能力;國家力量如何配合企業“出海”,去輸出標準和公共產品,占據更多話語權和定價權;如何優化分配,對社會不合理現象防微杜漸,確保基本的公平正義……一言以蔽之,如何戰勝歷史周期律,為人類文明真正闖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這才是真正的“大而美”,我們早已不是隔岸觀火,我們也不僅是身處局中。我們的引領,需要引領出一場文明的“破繭”。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