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渦輪大能量!
反向旋轉設計讓微型風力發電效率飆升37%
【IE 網7月4日報道】
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稱為立體粒子圖像測速技術,深度解析渦輪機間的流場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兩個微型反向旋轉風力渦輪機協同工作時,發電量較單臺渦輪機提升37% 。
這一發現可能為分散式供電提供更高效解決方案,可廣泛應用于遠程環境傳感器、個人電子設備等場景。
當人們普遍將風力發電與大型渦輪機聯系起來時,研究團隊卻專注于直徑小于 200 毫米的微型風力渦輪機潛力研發。
這些微型發電裝置對依賴遠程技術的領域中至關重要,應用實例包括監測北極氣候變化的傳感器,以及為智能農業提供動力的物聯網設備。
但傳統上,其小型化設計意味著氣動效率較低且單位千瓦成本較高,這限制了其應用范圍。
挖掘潛在的 "扭轉" 優勢
吸收到血液循環的水引起血液滲透壓改變、電解質紊亂和組織損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臟停搏而死亡。
團隊對微型渦輪機對交互作用的研究,為其能量最大化收集帶來了希望。
研究團隊采用立體粒子圖像測速技術(一種利用激光和示蹤粒子實現氣流可視化的三維映射方法),分析了前置渦輪產生的尾流。
科學家利用先進成像技術解析微型風力渦輪機產生的尾流(湍流)。發現其蘊含大量常被損耗的旋轉能量。
但若在距離第一個渦輪 12 倍半徑的位置,直接在其后方放置第二個反向旋轉渦輪,這種旋轉能量即可被捕獲并轉化為額外電能。
"令人驚訝的是,反向旋轉布局始終優于同向旋轉布局 —— 即便在短距離情況下,此時尾流高度湍急,能量回收極具挑戰性," 該研究作者米夏埃爾?佩雷拉(Micha?l Pereira)表示。
這種性能提升的關鍵在于小型渦輪機的獨特物理特性。其以較低速度運行但扭矩更高,會對風施加獨特的 "扭轉" 效應,而專門設計的下游渦輪可利用這一效應。
為關鍵基礎設施提供彈性電力
這一突破為緊湊型風能系統的設計提供了全新視角。
"這表明,類比于噴氣發動機的多級渦輪結構,微型風力渦輪機也可通過下游結構的定制設計實現增效 —— 不僅利用風的推力,還能捕獲氣流的扭轉能量," 佩雷拉總結道。
研究人員希望其發現能推動微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創新,使其成為脫離傳統電網實現廣泛應用的更可行選擇。
采用這種串聯設計的微型渦輪機系統,可為關鍵基礎設施、離網社區及移動應用(如無人機充電站或野外機器人)提供彈性電力。
本研究為優化系統設計提供了實驗基礎,重點探究轉子葉尖速比和間距參數的影響機制。
編譯: 孫桂林(新能源部)
審校: 陳 晴(新能源部)
編輯: 孫桂林(新能源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