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年6月的一天,一只風箏飛舞在費城的暴風雨中,閃電擊中了它頂端纖細的金屬線,卻經由長繩被“收服”于尾部的金屬鑰匙中。后來,這一幕被寫進了歷史、課本、童書中,成為人類的共同記憶。本杰明·富蘭克林通過他的風箏實驗發現了電,也讓電得以成為一門科學、一個產業、一種日常,他被很多人稱作“電學領域的牛頓”。
2025年,人類仍在探索另一種利用神奇引力發電的方法。在北大西洋深處水面下60米,一架名為“月神LUNA 12”的機械風箏正以高達16節的速度“翩翩起舞”,努力達成自己的使命——利用地球和月球間引力引發的潮汐運動,將綠色電力帶給法羅群島的居民和綿羊們。
將近300年過去了,人們仍然需要一把鑰匙,打開通向可持續未來的大門。
月神風箏:從未離開地球的太空項目
在我們的星球上,一直不乏懷揣夢想,仰望星空的人,有些乘著宇航船突破天際,也有些選擇扎根藍色星球,將宇宙的力量帶給地面上的同類。
“法羅群島太空項目”就是這樣一個從未離開地球的太空項目。該項目由全球知名軸承制造商斯凱孚與海洋能源開發先鋒Minesto攜手打造。潮漲潮汐間,海水流過“月神LUNA 12”的渦輪機,由此產生電能。
現階段,“月神LUNA 12”的額定功率達到1.2兆瓦,日均發電量9500千瓦時,能夠滿足200棟別墅一年的用電需求。
潮汐能是海洋能的重要一員。國際能源署曾預測,到2050年,全球海洋能裝機容量將超過3億千瓦,實現每年約5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
目前,中國、歐盟等致力于實現碳中和的國家、地區都在積極探索海洋能的開發利用。作為先行者之一,“法羅群島太空項目”也有著更高的目標,該項目正計劃新建一座200兆瓦潮汐能發電設施,預計可滿足整個法羅群島40%的電力需求。
不過,想馴服潮汐并不容易。
在面對深海極端條件的同時,“月神LUNA 12”還需持續承受加速,并確保轉彎平順,這對軸承和密封提出了極高要求。
斯凱孚承擔著為風箏設計軸承,提供技術支撐的重任。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斯凱孚的軟件工具SimPro Quick派上了大用場,工程師通過這款軟件創建渦輪機、方向舵和發電機的計算模型,評估和優化軸承配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與此同時,另一款軟件工具“產品選擇”還能對不同方案進行對比分析,只要輸入軸承和運行條件,最小載荷、潤滑脂壽命、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參數就會出現在屏幕上,項目團隊對比后得以選出最好的方案。
而在這架風箏動起來后,斯凱孚的傳感器能夠對軸承進行狀態監測,獲取周邊系統運行信息,避免軸承損壞和非計劃停機,為運行發電保駕護航。
斯凱孚與Minesto的跨界協作,讓海洋能的發展愿景離現實又近了一步,而其背后“以技術推動能源轉型”的理念,可能正是解鎖零碳未來的密鑰。
“轉”動未來:綠色創新助力中國“雙碳”
在濟南工廠,一臺臺地源熱泵“玩轉”了地球自帶的“體溫調節術”,吸收大地能量,調控廠區溫度,同時減少碳排污染;
在榮獲工信部“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的大連生產基地,“黑科技”負責支撐一條條中大型軸承產線,智慧能碳管理系統等“綠創新”則保障了生產、環保的雙贏。
斯凱孚在綠色轉型方面的努力,遠不止潮汐能發電一種。這家軸承界的“國際百年老字號”,既是全球工業領域的“關節”,支撐著能源、交通等各個行業的運轉,也是能源轉型、降碳減排的“先鋒”。
“到2030年,我們旗下的所有制造單元將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到2050年,我們會實現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價值鏈凈零排放!”2020年至2021年,斯凱孚分階段作出了自己的“碳中和”承諾,這一進度表與萬豪、聯想、埃克森美孚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國際巨頭同步。
圖片來自《斯凱孚凈零排放之路》白皮書
也正是在2020年,中國開啟了“雙碳”時代,“能源轉型”“零碳園區”“新質生產力”等成為了流行詞。在這背后,一批主打綠色清潔的新興產業快速崛起。
從陸地到大海,一座座大兆瓦風機隨風轉動,在很多風機主軸上,都有斯凱孚DuraPro系列風電專用軸承作為支撐、連接;從城市道路到高速公路,一臺臺新能源車呼嘯而過,在很多酷炫的車體內,都有著斯凱孚高效能電驅軸承解決方案的助力;從城市地鐵到城際高鐵,一趟趟列車密集出發,在很多高速行駛的列車內,都有著斯凱孚鐵路智能監測系統實時分析,讓運行更加可靠、高效。
作為一家進入中國110余年的外資企業,斯凱孚聚焦“智能、清潔”,僅過去兩年,就在中國研發并發布了20余款新產品和新技術。與此同時,還在工業降碳方面廣受認可:在低碳冶金領域,四獲中國寶武優秀供應鏈合作伙伴卓越貢獻獎;在重工業領域,榮膺“中信重工2024年度戰略供應商”……
“10多年前,我加入了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隊伍,在參觀斯凱孚工廠時,整潔的軸承車間讓我大為震撼。常聽老師傅們說,斯凱孚的軸承基本不用怎么檢,保證合格。身臨其境,我驚訝于斯凱孚軸承近乎苛刻的公差配合,竟然能做到如此極致。如今再次與斯凱孚合作,專業的團隊和過硬的產品質量總是讓人踏實放心。感謝你們對鐵路事業的大力支持。”
“用斯凱孚的產品,能夠減少維修頻率,節能又環保,我想,這就是可持續發展!”
在“植根中國,服務中國”的多年深耕中,一些客戶變成了“粉絲”,一些“粉絲”成為了伙伴,攜手走向一個共同憧憬的未來。
御阻·致遠:絲滑奔赴可持續未來
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
如今,我們正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門口,無數新玩意兒快速發展著,也索求著更多的能源。
但與此同時,全球變暖,極端天氣頻發,山火、海嘯等災難愈發頻繁的來襲……
我們的地球,已在持續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不堪重負,2024年,全球溫升突破1.5℃警戒線,無數專家警告:再不行動,恐怕就來不及了。
一邊要發展,一邊需降碳,如何讓這兩個驅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齒輪咬合在一起?
“We fight friction to move the world forward.”
2025年,斯凱孚通過全方位的品牌煥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這句slogan,也有一個典雅的中文翻譯:御阻·致遠。
戰勝摩擦,駕馭阻礙,才能行穩致遠,以更少資源創造更大價值。今時今日,也只有妥善應對社會發展、能源轉型過程中的摩擦和阻力,我們才能更加絲滑地奔赴可持續未來。
“降低摩擦是我們軸承的靈魂,在發電項目上尤其如此。我們希望輸出的所有電量都能進入電網,而不是消耗在摩擦上。”一位斯凱孚工程師對斯凱孚之道的闡釋令人印象深刻。有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圍內,僅僅是克服摩擦就產生高達20%的能耗,這其中有大量的能效提升空間。
斯凱孚的破題之道也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一如法羅群島項目對如何探索太空提供的另一種思路。
踐行“御阻·致遠”,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斯凱孚也播撒著名為未來的種子。在云南怒江州瀘水市老窩中學,學生們第一次擁有了配備49臺筆記本電腦的智能教室,在公益課堂上與世界同步探索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通過“夢想夏令營”“云南公益行”等公益項目,斯凱孚正為未來工業創新的種子提供生長養料。
法羅群島與老窩中學相隔近萬公里,但在潮汐中舞動的風箏,和智能教室中孩子們的笑臉,都在訴說著如何腳踏實地,讓理念照進現實,帶著夢想走向未來的故事。
在探索宇宙與深耕地球之間,斯凱孚選擇后者——用科技將月球的引力轉化為人類的動力;在擴張式發展與一刀切降碳之間,斯凱孚用另一種思路破局——消弭不同模式、理念間的滯礙,協同運轉,釋放更大能量。
或許,這正是‘摩擦’的終極意義:不是阻力,而是前進的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