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近幾年在國際上的動作,讓人感覺有點慌亂,尤其是把戰略重心轉向中國這件事,不少美國媒體直接給出了“絕望的嘗試”這種評價。
為啥美國要把戰略重心轉向中國?
要搞清楚這個,咱們得先看看美國這些年的經歷,特別是它在別的地方碰了啥壁。
美國在中東折騰了幾十年,從第一次海灣戰爭開始,滿腔熱血地想當“世界警察”,結果呢?一步步走下來,像是掉進了一個坑接著一個坑。《新聞周刊》有篇文章說得挺狠,說美國的中東政策從夢想變成了噩夢,直接導致美國的衰落。咋回事呢?
先說伊拉克,2003年美國打著“消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旗號沖進去,結果武器沒找到,國家打爛了,ISIS這種極端組織還冒出來了。美國花了上萬億美元,死了幾千士兵,最后留下一堆爛攤子。再看阿富汗,20年戰爭,2021年撤軍的時候,塔利班卷土重來,美國灰頭土臉地跑了,連盟友都看傻眼了。
還有敘利亞、利比亞,美國插手之后,政權是推翻了,可當地亂成一鍋粥,難民潮直接沖到歐洲,美國自己也沒撈到啥好處。文章里提到,美國在中東的遺產就像個甩不掉的噩夢,耗盡了它的資源和信譽。
再加上以色列這個盟友,最近幾年被極右翼勢力帶著走,頻頻在加沙搞大動作,美國還得跟著擦屁股。沙特這些阿拉伯盟友呢,也開始跟美國拉開距離,轉頭和中國、俄羅斯眉來眼去。美國想靠這些盟友穩住中東的影響力,結果盟友一個比一個不靠譜。
這么多年下來,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目標基本沒實現,反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這時候,它當然得找個新方向,來轉移注意力,挽回點面子。
與此同時,中國這邊的變化,美國想忽視都難。從經濟上看,中國GDP早就穩坐全球第二,2022年超過14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的18%左右。制造業、基建、高I、5G、高鐵,這些東西美國看著眼紅也搶不到。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影響力也在蹭蹭漲,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有140多個國家參與,覆蓋全球60%的人口和30%的GDP。
美國一看,中國不光經濟起來了,軍事上也硬氣了,航母下水,殲-20隱形戰機亮相,北斗導航系統全球覆蓋。這些都讓美國坐不住了,覺得自己的霸主地位被威脅了。尤其是中國還是它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2022年中美貿易額高達6900億美元,美國企業離了中國市場還真不行。
這種情況下,美國覺得必須得“做點啥”,不然就被動了。于是,它開始把矛頭轉向中國,搞“印太戰略”、拉攏盟友圍堵中國,甚至直接喊話要“遏制中國崛起”。這背后,其實是它對自身衰落的焦慮。
美國國內的情況也不咋地。經濟上,中產階級縮水,貧富差距拉大,2022年統計,1%的人掌握了全國40%的財富。疫情暴露了醫療系統的短板,通脹高企,老百姓日子不好過。政治上,兩黨撕得不可開交,2020年大選后國會山都被沖擊了,國際上丟盡了臉。
這種時候,美國政府得找個“外敵”轉移視線。中國就成了現成的靶子。喊著“中國威脅論”,既能團結國內情緒,又能給軍工復合體找點活干,順便掩蓋自己在別的地方的失敗。
美國媒體對這波戰略轉向的評價,分成兩派,但“絕望”這個詞還真挺常見的。
《新聞周刊》直接點題,說美國把戰略重心轉向中國,是“絕望地嘗試”扭轉頹勢。它提到,美國在中東耗盡了力氣,現在想找個更大的目標證明自己還是老大。可問題是,美國已經不是20年前那個想干啥就干啥的超級大國了。
文章里感慨,曾經的英國就是這么衰落的,美國現在看著也差不多,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太囂張,結果幾十年下來,能力耗盡,傲慢成了帝國終結的起點。
《外交政策》雜志也有類似看法,說美國這波操作像是“最后的掙扎”。它分析,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基地雖然還有800多個,但經濟和軟實力下滑是不爭的事實。拿中國當靶子,能不能真遏制住不好說,但至少能讓國內民眾覺得政府“干活了”。
也有媒體冷靜點,給美國政府支招。《大西洋月刊》說,要真想重拾主導地位,美國得回歸基本——外交得靠譜點,政策得可持續,別老想著靠打仗解決問題。可看看現在美國大選那德行,政客吵得跟菜市場似的,指望他們提高素質,怕是癡人說夢。
還有人擔心,這么硬懟中國,可能會搬石頭砸自己腳。《紐約時報》有篇評論就說,美國經濟和中國綁得太緊,真搞全面對抗,美國企業第一個受不了。202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5400億美元的商品,手機、電腦、衣服,哪樣離得開中國制造?
這事不光美國媒體有話說,專家們也聊開了。
美國這邊,像約瑟夫·奈這種國際關系大咖,說美國對中國的反應有點“過度焦慮”。他覺得,中國崛起是自然規律,美國與其硬碰硬,不如想想怎么合作共贏。可現實是,美國政界已經被“冷戰思維”綁架了,非要把中國當蘇聯2.0版。
還有人,比如哈佛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提了個“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說霸權國和新崛起的大國容易擦槍走火。他算了算歷史,過去500年16次這種博弈,12次打起來了。現在中美關系緊張,他覺得美國這波戰略轉向,可能是給自己挖坑。
中國這邊,專家態度挺淡定。復旦大學的沈逸說,美國這么干,其實是“色厲內荏”,看著兇,實際底氣不足。中國經濟有韌性,科技在追趕,軍事上也有底牌,美國想靠圍堵打垮中國,怕是沒那么容易。
清華大學閻學通也分析,美國這招是“戰略透支”,資源本來就捉襟見肘,還非要四處開火。中國不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美國真要硬來,中國有能力奉陪到底。
其他國家咋看?歐洲這邊,《經濟學人》有篇文章說,美國拉盟友對付中國,歐洲跟著跑,但心里不一定樂意,畢竟中國是他們的大市場。日本、澳大利亞倒是積極配合,可也擔心被美國當槍使。印度想借機崛起,可實力還差口氣。
俄羅斯樂得看笑話,普京估計心里偷著樂:美國越亂,他越省心。發展中國家呢,大多不想站隊,中美斗歸斗,他們只想撈點實惠。
美國這么折騰,短期看,能給自己壯壯聲勢,國內支持率可能漲點,軍工企業也能賺一波。可長遠看,風險不小。
中美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撕破臉,誰都好不了。美國企業得找新供應鏈,成本蹭蹭漲,老百姓買東西更貴。中國這邊出口會受影響,但內需市場夠大,轉型空間也不小。2022年,中國對美出口占它總出口的16%,少了美國,日子還能過。
南海上,美國軍艦隔三差五跑來“自由航行”,中國也不示弱,軍演頻頻。2023年,中美軍機在南海差點撞上,雙方都喊對方“挑釁”。這種事多了,誰也不敢保證不出意外。
美國一門心思對付中國,其他國家趁機抬頭。歐盟想“戰略自主”,印度、巴西這些新興國家也想多點話語權。美國霸權本來就搖搖欲墜,這么一搞,世界多極化的速度可能更快。
說實話,美國這波戰略轉向,看著聲勢浩大,其實底子虛。媒體說得沒錯,多少有點“絕望”的味道。它在中東栽了跟頭,國內一堆麻煩,拿中國當救命稻草,能不能抓得住還真不好說。
對中國來說,這是個考驗,但也是機會。經濟穩住,科技搞上去,國際朋友圈擴大點,美國的壓力就不算啥。長遠看,中美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的事,合作的空間還是有的,就看美國能不能放下架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