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聯網上流行一句話,清朝無昏君。
我是不認可這句話的,到底什么才算是昏君呢?不恤民力,殘忍好殺,荒淫無度,像商紂王那樣的才算么?
在我看來那應當是暴君,而所謂的昏,是昏庸,昏聵,無能,只要符合這個標準,那就是妥妥的昏君。
那么按照這個來說,清朝的十二帝,有沒有昏君呢?于是一時心血來潮,讓deepseek把清朝皇帝按能力進行了個倒排,看到結果后不得不說,dp這玩意,有時候那還是相當靠譜的。
咸豐!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算得上清朝最差的皇帝。作為大清朝的一把手,他幾乎踩了所有一把手不該踩的雷。
第一:不會識人用人。
一個皇帝,能力水平不強不可怕,只要善于選拔人才,并把人才放到合適的位置,就是一個稱職的好皇帝。
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仁宗。清代王士禎對宋朝宋仁宗和宋徽宗有一個很是精辟的評價: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爾。
宋仁宗的能力確實不出眾,在任期間曾努力搞過一個慶歷新政,但最終也不了了之。然而,他卻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優點,就是會選拔任用人才。有一句話叫做:仁宗養士,惠及三代。
仁宗一朝,涌現出了大批的英才,范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狄青、司馬光、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堯臣、蘇舜欽、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沈括、……這一大批如雷貫耳的名字居然都是宋仁宗統治期間嶄露頭角的。
而且大部分也都被宋仁宗用到了重要的崗位上,所以宋仁宗執政期間,北宋達到了國力的巔峰,以至于后世的很多史學家認為,宋仁宗是兩宋所有皇帝中的NO1,連太祖趙匡胤都比不上。
那么我們再反過來看看咸豐,說不好聽點,眼瞎的典型代表。在國家重要事務上,用人昏招頻出,對此他難辭其咎。
拿第二次鴉片戰爭來說,戰爭的爆發源于廣州的反入城運動。廣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一向是清朝同洋人打交道的最主要窗口。這里的主事人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清朝的外交部長。
那么咸豐用的誰呢?
咸豐二年,加任葉名琛總督銜,不久升任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
兩廣總督是僅次于直隸總督的頂級疆臣,更何況葉名琛還兼任通商大臣,全權負責同洋人的通商事務。在咸豐朝,他實現了自己權力的巔峰。可是他的表現如何呢?
先是支持地方辦理團練,激化了中外矛盾;緊接著在處理亞羅號事件中,態度強硬拒絕溝通,導致中英雙方關系破裂,英國人開始炮轟廣州。
北京方面三令五申,不要輕啟邊釁,然而葉名琛似乎根本沒把這話當回事,對英國人的示威行為他毫不理睬,面對可能發生的戰爭不屑一顧,甚至都不組織有效的防守。
不光自己不當回事,還寬慰咸豐,勸咸豐也不要當回事。并且通過找道士占卜判斷英方絕對不可能發起進攻,拒絕調兵設防,結果廣州城沒幾天就陷落,而自己也被英國人抓到了印度,最終死在國外。
后人諷刺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不過兩廣總督葉名琛還不是最絕了,最絕的是兩江總督陸建瀛。
太平天國攻下武昌后,決定進軍南京,這是太平軍心目中理想的定都地,南京作為明朝最初的都城,高墻堅城,本不是輕易能攻破的。然而所有人都沒想到,南京數日即告陷落,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咸豐欽點的欽差大臣陸建瀛。
陸身為兩江總督,轄地蘇、皖、贛三省,是太平軍東來的正面去向,按咸豐的要求,讓陸建瀛抓緊到九江上游截擊太平軍。怕死的陸建瀛拖拖拉拉,貽誤戰機。好不容易到了九江,太平軍已經逼近。
于是他頭也不回的轉身就跑,路過安慶時,干脆不進城,托人往城里送了個信:賊人已經快到了,兄弟們好自為之吧,我先回南京了。
第二天,安慶也就成了武昌之后,第二座陷落的省城,甚至一個時辰都沒有支撐到。
跑回南京的陸建瀛,第一件事就是把家眷和財物打包送回北京,據說每日進城車數輛,十余日尚未到齊,雇有保鏢十人,沿途護送。其輜重之富實,可想而知。
守城最重要的是民心,陸建瀛這么一鬧,整個南京就慌了。大家紛紛外逃,盜賊紛起,亂作一團。
江寧布政使祁宿藻不齒陸建瀛的所作所為,聯名上奏朝廷,陸知道此事后就記恨上了祁宿藻,處處作梗,以泄私憤。
太平軍進攻南門時,祁宿藻等人組織了城外的運糧工,同太平軍殊死作戰,正在緊張時,城上忽開大炮,將運糧工轟斃五百余名。祁宿藻見狀,當場“嘔血升余,抬回署中”。
在這種“人才”的帶領下,南京城焉能不被破,而陸建瀛也不負眾望的被太平軍所殺。當然還有一種說法,陸被憤怒的八旗兵所刺殺。不管是那種,這位咸豐所器重的大員,咸豐曾經的老師,用“優秀”的表現,回報了徒弟的信任。
第二:喜歡瞎指揮
不光不會用人,咸豐還特別喜歡自作聰明,這一點在處理第二次鴉片戰爭相關事項時表現的淋漓盡致。
1859年,英法的公使按照雙方的約定,帶著《天津條約》準備到北京換約,這是一次十分正常的外交行為。然而咸豐居然命人在天津大沽口埋伏了軍隊,對換約隊伍進行了偷襲。
這次偷襲讓英法損失嚴重,畢竟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清朝會如此不守規矩,偷襲使團,這也導致了英法國內對大清的敵視情緒,并且很快就決定了正式對清政府宣戰。
但區區的偷襲使團怎么能體現出咸豐的執政水平呢?接下來的操作更加令人匪夷所思。英法聯軍在大沽口重創清軍,無奈之下,咸豐只好命人同英法談判,雙方談來談去沒談成。
咸豐居然再一次使出盤外招,把英法的談判人員全給抓了,并且希望以此為人質,在今后的談判中作為要挾。
最絕的是這些人質有將近一半還被虐殺了,這也導致了英法聯軍為了報復,最終火燒了圓明園。
這充分反映出咸豐的意氣用事和無知,而且也說明了他缺乏對事情基本的判斷能力。在處理對外事務上,不僅沒有手腕,而且還沒有腦子。
第三:私心重
當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把自己個人的顏面看的比國家利益還重要時,這對國家就是一場災難,很不幸,咸豐就是這樣的一位帝王。
在咸豐看來,洋人都是夷,是化外之民,這些人不尊王化,不守禮法。他們如果來見自己,肯定不會像自己的臣民一樣磕頭行禮,跪著說話,這對自己的尊嚴是一種沉重的打擊。
再加上咸豐幼年時打獵不慎從馬上摔下來,雖經過醫治,但是腿依然受到了影響,走路有點瘸,所以就更不愿意被洋人看到。
因此,他就像患上了PTSD一樣,堅決不見洋人,這成了他的底線,為了自己的面子,他寧愿出讓各種國家的利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讓英法放棄公使駐京的念頭,他居然指示談判人員,要把英法的關稅全免,以此為條件換取英法將《天津條約》中的公使駐京條款變更。
可是為了那點該死的面子,為了維護自己大皇帝的尊嚴,咸豐就可以如此置國家利益于不顧,拋出了這等驚世駭俗的條件。這跟慈禧多年以后說出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把個人利益放在了國家人民利益之上,真不愧是兩口子,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正因為自尊心極強,所以當英法聯軍進駐北京,自己被趕走以后,他就開始自暴自棄,吸食鴉片,沉迷后宮。并且置國家大事于不顧,拒絕再回北京,最終死在了外面。
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如果咸豐真就這樣駕崩了,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可他還為國家埋了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個雷,就是慈禧。咸豐沒有看出慈禧的野心,也缺少對她的防范措施。當然,這是咸豐一貫的特點,不會看人。
咸豐死后,慈禧通過政治斗爭掌權,國家最終也葬送在慈禧的手中。而咸豐,這個可以說一無是處的皇帝,在九泉之下,也不知道將以何等顏面去見愛新覺羅的列祖列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