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赤水市復興鎮河段,大魚壩水域。粼粼水波中,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長江鱘魚苗,不過指甲蓋大小,身體泛著淡淡的青灰色,被水流帶著緩緩向前。
流經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的赤水河,地處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近年來,赤水河流域大規模清理整改了數百座小水電站,讓河流恢復自然流態,長江鱘重獲洄游通道。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飛告訴我們,2023年和2024年,該所科研團隊分別向赤水河放流兩批長江鱘。研究人員通過標記追蹤發現,這些個體成功適應了野外環境,并且生長狀況良好。
今年,他們決定實驗讓長江鱘自然洄游“產卵”。
這是一件極難的事。因為長江鱘在2022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宣布“野外滅絕”。受長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設、航運發展等影響,我國長江鱘的自然種群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急劇下降。2000年后,科研人員在全長江段再未發現自然繁殖的幼魚。
“赤水河是眾多產漂流性卵魚類的重要產卵場,它們的繁殖需要漲水過程的刺激和一定的流程與流速。”劉飛說,對于具有在繁殖地和非繁殖地之間進行季節性或周期性遷徙行為的洄游性魚類來說,它們需要通過洄游尋找合適的地方產卵或越冬。因此,河道的暢通尤為重要。
4月,正是長江鱘繁殖期。科研人員在赤水市復興鎮大魚壩水域投放了20尾長江鱘親魚,同時,通過上游桐梓河楊家園水庫生態調度,營造一定的漲水過程,刺激長江鱘產卵。到了4月中旬,科研人員觀察到長江鱘自然產卵行為、魚苗的成功孵化。
長江鱘保護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水中大熊貓”在赤水河重獲生機。
“這一成果意味著目前赤水河生態環境已可以滿足長江鱘棲息和繁殖的需求。”劉飛說,赤水河流程較長、水量豐沛,適宜對珍稀特有魚類開展就地研究保護。
為提升赤水河生態環境質量,其流經的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先后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其中最為棘手的難題,就是曾經密布在赤水河支流的小水電站。這些小水電站阻隔魚類洄游通道,造成壩下江段水量明顯減少甚至干涸,魚類適宜棲息地和產卵場大幅壓縮。
有序退出小水電,逐步暢通魚類洄游通道,成為保護長江鱘等珍稀魚類的關鍵所在。
從2020年起,赤水河流域開始大規模的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
“在全面進行清理整改之前,我們組織科研機構開展系統論證,統籌考慮沿岸群眾防洪、引水、農田灌溉等民生需求,逐河、逐庫開展調查認證。”貴州省水利廳廳長易耘介紹,在清理整改過程中,嚴格按照生態優先、依法依規、分類處置、穩妥推進的原則,對赤水河流域貴州段224座小水電站劃分為保留、整改、退出三個類別,杜絕“一刀切”。
經過綜合考量,赤水河流域各地對具有防洪、供水、灌溉等綜合利用功能的,不能夠采取替代措施的部分小水電站,通過修建過魚設施等措施整改保留,其余的小水電站全部退出。
截至2024年12月底,赤水河流域共計373座小水電已退出342座,占流域小水電總數的91.69%;357座攔河壩共拆除300座,占流域攔河壩總數的84.03%,赤水河小水電站的密度大幅度降低。
曾經,赤水河最大的支流桐梓河,建有小水電站44座。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顯示,電站蓄水使得河流原有峽谷急流生境變成了靜水環境,造成寬唇華纓魚、昆明裂腹魚等喜流水性魚類因棲息地喪失而消失。
2023年1月,習水縣啟動了桐梓河最下游金陽電站的退出工作,恢復了約21公里的河流連續通道。如今,記者在桐梓河岸邊看到,自然流淌的清澈河水匯入赤黃色的河流中,與赤水河干流連通。
根據電站拆除前后的動態監測結果顯示,長薄鰍、花斑副沙鰍、吻鮈和圓筒吻鮈等主要分布于赤水河干流的喜流水性魚類也開始上溯進入桐梓河下游。
貴州省水利廳農村水電及電氣化發展局局長張華介紹,小水電清理整改及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赤水河貴州段二道河、桐梓河等20多條支流的河流全部與赤水河干流連通,赤水河在縱橫連通性、生態流量保障、魚類多樣性及棲息地恢復、水環境質量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長江鱘在赤水河自然孵苗,也為流域內其他物種的保護提供了范本。”易耘說。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水河流域物種多樣性穩步提升,不同江段采集到魚類物種數量均明顯增加,長江鱘、胭脂魚、巖原鯉等珍稀魚類的種群數量和出現率增長明顯。中華倒刺鲃、白甲魚等中下游優勢種類的平均體重明顯增加,種群小型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記者李黔渝)
(來源: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