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4日,印度的人口數量再次成為世界焦點。據聯合國人口司數據預測,截至當日,印度總人口達到14.25億人。按照這種增長速度,印度將很快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而且印度的生育率仍在持續攀升,人口年齡分布呈現正三角態勢。據統計,印度青壯年人口總數約8億,勞動力大軍的平均年齡僅為27歲,是一個典型的年輕化國家。
對于人口紅利,印度頗為引以為傲,甚至將8億年輕人視為發展優勢,聲稱:"有這么多年輕人,有什么奇跡不能創造?"若單從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來看,印度確實潛力巨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年輕人口占比高并非短期現象,為何其經濟仍遲遲未能騰飛?印度是否已落入"人口陷阱"?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能夠長期保持高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正是人口紅利,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優勢。然而,年輕人口數量多僅是先決條件,只有將更多年輕人口轉化為有效勞動力,才能真正釋放人口紅利;否則,恐怕只能稱之為"人口黑洞"。那么,印度在勞動力轉化方面的表現如何?結論不容樂觀,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在于基礎教育普及程度長期墊底。
據統計,印度約有2.8億文盲成年人,是全球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工業和服務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文盲群體除了從事底層勞動外,難以創造更高價值。如今許多年輕人自嘲"實在不行就去擰螺絲",但在印度,大量年輕人甚至連基礎的機械操作崗位都無法勝任。印度基礎教育薄弱的原因可歸結為兩點:一是種姓觀念根深蒂固,二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嚴重滯后,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墊底水平。
盡管印度憲法明確規定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現實中性別歧視與種姓歧視已深入骨髓。低種姓群體即使出生在普通家庭,也難在學校獲得平等教育機會,甚至至今仍有部分印度人認為"低種姓者不配接受良好教育"。高等教育機構中,低種姓學生常遭受高種姓師生霸凌;基礎教育階段,他們更難獲得完整教育。此外,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形成的文化鴻溝,也推高了文盲率統計數值。
另一方面,印度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許多女孩在14歲左右便面臨婚嫁壓力,從小被教育成為男性附屬品,職責僅限于家務與生育。盡管孟買等發達城市女性受教育情況較好,但農村地區仍固守傳統觀念——女性的命運往往在出生時就被注定。基礎教育普及率低,正是印度年輕人難以轉化為勞動力的核心癥結。現代中國人習以為常的知識技能,對許多印度人而言或許終身難及,這使得他們只能長期從事農業或體力勞動,難以創造更高經濟價值。
當然,教育問題并非印度經濟增速緩慢的全部原因,產業結構失衡同樣關鍵。從發展經濟學視角看,發達國家通常呈現農業工業占比低、服務業占GDP比重超70%的特征。近年來印度服務業占GDP總量始終維持在60%左右,以醫療、IT、電影文化等為主導,數據看似亮眼。但印度服務業的繁榮存在致命缺陷,其跳過了工業化階段直接轉型服務業,這種跨越式發展并不利于國家根基穩固。
新加坡、瑞士等小國雖無完整工業體系,卻能依靠特色產業鏈發展,但印度作為擁有8億年輕人的大國,僅靠服務業難以承載如此龐大的就業需求。服務業的特點是用最少人力創造最大價值,這反而加劇了就業壓力。據統計,印度中小企業提供的崗位不足1億個,與遠超崗位數量的年輕人口嚴重失衡,導致印度失業率長期位居世界前列。
解決失業問題的關鍵在于工業發展。美國曾推行"以工代賑",中國依靠大規模基建與西部開發,這些舉措的核心都是工業化積累。而印度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大國,卻跳過工業化直接轉型服務業,缺乏必要的過渡階段。莫迪政府雖高調宣稱要將工業"攥在自己人手里",但實際條件根本無法支撐,發展中國家發展工業離不開外資投入,而印度政府對外資的態度卻極為矛盾。
印度曾憑借人口優勢吸引沃爾瑪等國際巨頭,這些企業帶來了技術與完整產業鏈。但印度淺嘗輒止便急于"剔除外資":沃爾瑪因罰款與法律糾紛被迫退出;福特、通用等汽車巨頭相繼撤離;連小米集團也未能幸免。這種"卸磨殺驢"的操作,使印度淪為投資界的"資本黑洞"。失去外資支持后,本土工廠因缺乏技術積累與人才梯隊,往往在短暫運營后便陷入停滯。若問印度有何拿得出手的工業,恐怕連其自身都難有底氣。
這種畸形發展導致年輕人口出現"人才斷層":家境優渥者進入高端服務業,貧困群體只能從事最低端的生產勞動。印度本可成為世界重要力量,卻因缺失工業化過渡階段,導致年輕人口"多而無用"。盡管各項經濟指標看似亮眼,但內部隱患始終未解。
面對困局,印度是否考慮控制人口?盡管各邦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收效甚微。以人口最密集的北方邦為例,官方解釋稱高生育率與女性受教育程度直接相關,未受教育女性拉高了整體數值,而受過教育的女性更傾向響應政策減少生育。這表明貧困地區仍存在"多生求上升"的觀念,民間甚至流傳"一夫四妻五口之家可繁衍25后代"的俗語,將繁衍神圣化并納入宗教體系。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即使政府呼吁節育也難有效果。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印度民眾對政府保障能力缺乏信心,即便響應號召少生孩子,也無法確保養老無憂。因此對許多人而言,"多生孩子"反而是更現實的選擇。有觀點認為:"當國家積弱時,似乎任何選擇都是錯的。"印度正面臨這種困境:一方面急需年輕勞動力推動發展,另一方面過剩的低效人口又成為沉重負擔。這個尚未剔除歷史糟粕、工業化進程停滯、生育觀念落后的國家,若想讓人口轉化為經濟增長的良性動力,前路依然很是漫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