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變化莫測的夏日里,“火燒云”成為晨昏交替時的??停矠槟暇┑某鞘忻谰颁秩境鰤艋帽尘?。不過朝霞和晚霞能像天氣一樣被預報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1級大氣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氣象科普博主周俊驊憑著對氣象的熱愛和執著,每天通過衛星云圖和氣象知識向網友“預報”晚霞和朝霞。和使用軟件查看相比,很多人更喜歡聽他分析每天的天氣圖、云層結構、空氣濕度等氣象知識,攝影愛好者看著他的“預報”選擇出門時帶傘還是相機。
周俊驊不僅自己用相機記錄一年四季里江南多個城市的時光流轉,還手把手教網友拍攝大片。很多游客落地南京刷到了他的“晚霞預報”,便帶著各種問題咨詢,從晚霞朝霞到攝影機位視角、再到相機設置數據,他一一解答,讓游客們帶著美麗的照片滿意而歸。更有不少周邊城市的伙伴,來找他一起“追彩云”?!拔矣X得幫助大家看天氣,躲避暴雨雷電、知道什么時候抬頭看見最美麗的云霞,這種信息是有溫度、有生命的?!敝芸◎懻f。
原來晚霞也可以“預報”
網友看他選擇出門帶傘還是相機
周俊驊有兩個社交媒體賬號,一個專注攝影,用來記錄和分享自然美景,另一個則嘗試用氣象數據、天氣現象和攝影感悟結合起來。起初,天氣分析類內容流量并不高,直到2024年5月9日南京的那場大晚霞?!澳翘煳覈L試發布了一條晚霞預報,沒想到獲得幾萬瀏覽量,大家突然發現原來還能給‘晚霞’做預報。這讓我意識到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做氣象科普要服務于大家關心的話題,要和生活強相關。”
“我最喜歡做的內容其實也是朝霞和晚霞的預報。這需要綜合天氣圖、云層結構、能見度、空氣濕度等多種元素判斷,其實挺有挑戰性。尤其是晚霞,大氣運動變化快,很多因素都能影響到火燒云的質量。”他說,“很多粉絲留言,說因為看了我的預報,提前帶了傘或相機?!?/p>
一年多來,周俊驊建了好幾個氣象交流群,其中一個名為“追光|南京朝晚霞追擊群”,方便大家實時互動?!坝腥藭iT等待我的晚霞預報,有朋友是從上海、合肥甚至杭州看到我發的內容,特意趕到南京拍攝晚霞,順便也游覽了城市?!痹谒馁~號下,南京、蘇州的天空不只是他個人的追逐目標,也是許多氣象與美景愛好者的情感歸屬。不少粉絲會主動在評論中留言,分享自己的拍攝成果,更有不少外地游客因此踏上“追霞”之旅。
群聊里,有游客發來信息:“我是從合肥專門自駕過來的,第一次拍晚霞,不知道南京怎么選機位,有沒有拍攝攻略?”周俊驊都會一一耐心回復,結合實時衛星云圖和自己的踩點經驗,告訴對方“江邊的中山碼頭、水邊能見度高,適合低角度拍霞?!庇龅接蟹劢z猶豫路線,他甚至會幫著導航推薦公交或騎行路線。
天氣預報的難,常人難以想象。像晚霞這樣的美景預報,受到大氣濕度、云層、風場、污染等因素影響,難“十拿九穩”。面對偶爾“翻車”的小失誤,周俊驊很坦然:“大部分粉絲都能理解。天氣本來就是混沌系統,連超級計算機都不能百分百說對……”
一顆“氣象種子”從小萌生
中學就能預報暴雨、暴雪
周俊驊的氣象愛好萌生于孩提時代。來自蘇州的他從小便喜歡觀察天氣變化,對地理、天文有著濃厚的興趣。“小時候家里人會說,快下雨了、天要變了,我就開始注意觀察天空,問長輩原因。到了初高中,地理課里涉及氣象內容,我就嘗試自己分析暴雨、暴雪,把朋友圈當‘氣象快報’發。”周俊驊坦言,這些分析引發了同學們的關注,今天天氣如何,出門要不要帶傘,都會先看看他發的內容,這給了他很強的成就感,也種下了選擇氣象專業的種子。
“高考填志愿時,我毫不猶豫第一個就寫了大氣科學,最后很幸運考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這里的大氣科學是全國的領先專業,我覺得未來也會有更廣闊的機會。”
在大量專業知識中,“朝霞晚霞預報”并不是一門學科或課程,充其量只能算是周俊驊自己的愛好?!拔覀冋n程里更多是大氣原理分析、天氣圖判讀。關于朝霞晚霞,老師并不會教,基本靠自學?!敝芸◎懱寡?。高中時期,他已經能夠通過網絡自己鉆研雷達圖、氣象數據分析,“其實雷達圖有圖例,只要學會查表、理解雷達回波和運動趨勢,就能初步外推哪些地方會受天氣影響,這對后來我做社交平臺內容幫助很大?!?/p>
“大家都以為氣象很難離生活很遠,其實只要感興趣,就能學得很快?!彼窒淼溃霸缙谖揖褪窃谥醒霘庀笈_網站找雷達圖,對比天氣現象進行簡單分析,慢慢就越來越得心應手。比起單純學理論,更喜歡做實用預報,幫身邊的人解決實際問題?!?/p>
今年9月,周俊驊將繼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讀研,他選擇了極端氣候方向,跟著導師研究從古代氣候到現代、未來氣候的變化趨勢?!皻夂蜣D變影響億萬人生活,分析好極端氣候,對守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很重要。”他說,無論學習多忙,自己都會一周至少寫一篇天氣或天象預報,重大天氣事件(如寒潮、高溫、臺風)一定分享專業分析,“把氣象做成終身興趣和公共服務,會一直堅持?!?/p>
為游客預報晚霞還分享拍攝點
手把手教網友“出片”
“有粉絲是真的看了我的晚霞預報后,特地過來南京。還有游客只是在旅行途中刷到我的內容,覺得驚喜,于是在有限的行程里把霞拍成了最重要的一站。”周俊驊說,每當第二天群里有人曬出帶著霞光的照片,留言“多虧你的提醒,抓住了今年的絕美火燒云”,他都覺得比自己拍到還激動。
除了線上的問答,有的游客還會問:“如果明晚還能有火燒云,南京還有哪些適合短暫停留、能觀賞夕陽的公園?”周俊驊會推送玄武湖情侶園、長江大橋橋頭堡、魚嘴公園等熱門地,還會分享一些“小眾但出片”的樓頂視角。
在他的氣象群和私信里,這種“隨問隨答”“路線手冊式”導覽已是常態。即使有時因消息刷屏不能立刻回復,只要粉絲單獨私信,他基本都會盡力解答。更讓人動容的是,不少外地攝影新手會請求周俊驊“帶帶我”,虛心請教,從相機參數到取景心得,甚至請博主點評自己拍的照片。久而久之,追光群成了一個城市美景、天氣知識與人文故事交匯的溫暖社區。
“氣象不光是科學,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溫情。大家素不相識,但因為一片云、一場霞,彼此結識,相互鼓勁?!敝芸◎懻f,不僅有本地粉絲留言感謝“準預報讓我不虛此行”,甚至有網友因為群聊結緣,成為現實中爬山、拍照的搭子?;又?,游客和本地市民的氣象需求也各有不同。有游客專程“踩點”,需要具體路線和人群避開提醒;本地粉絲則會表達更在乎“預報準確率”,或者參與討論“今晚到底能燒多大”。
每一次“追云捕電”,都是擁抱生活的體驗
做科普是自我成長也是責任
攝影之路上,讓周俊驊最激動的莫過于火燒云和雷電的瞬間?!?024年5月9日、7月20日這兩次南京的晚霞特別壯觀,天空像被點燃了一樣,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還有追閃電,比如去年在蘇州追過一次,最近一次拍閃電甚至有點怕,閃電就在樓頂頭頂劃過?!彼f,每一次“追云捕電”,都是擁抱生活的體驗。
粉絲中不乏同樣喜歡拍攝和天氣的朋友,“他們經常約著一起爬山、江邊守候,有的甚至會私聊探討今天怎么看云、如何判斷晚霞,交流群還經常有新人特地問怎么選機位、該帶什么鏡頭?!庇腥さ氖牵€因“經驗總結”分享晚霞預報套路而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網友。安徽的一位氣象愛好者甚至私信他,希望能多學習專業知識,二人互相切磋預報技巧,成為網友知己。
談到為何熱衷于做氣象科普,周俊驊表示,這既是興趣也是從專業走向生活的責任。“有時候我會覺得,幫助大家看天氣,避免被暴雨、雷電困住,或者能知道什么時候抬頭看見最美麗的云霞,這種信息其實是很有溫度、有生命的?!?/p>
他坦言,雖然很多人對氣象行業的收獲和經濟回報心存疑慮,甚至覺得不如別的專業“賺錢”,但氣象知識能救命,比如防受臺風、暴雨、雷電等災害;提高市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認知,更能讓人熱愛身邊的生活?!拔以浛吹竭^臺風登陸廣東,臺風眼過境市區以后很多人以為安全出門,結果很快就被另一側狂風暴雨襲擊,如果大家有更多氣象常識,就能避免許多危險?!?/p>
“我覺得做科普的人,就是要把復雜的專業知識講得簡單,讓大家在關鍵場景下想起你、用得上你的‘一條預報’?!彼f,很多粉絲都會在群里或評論里反饋:“多虧了你的提醒,才讓我看到今天美麗的晚霞/避開了暴雨?!边@給了他很大動力,也促使他不斷鉆研、提升自己專業能力。他也強調,做氣象科普,除了輸出結論,還要講清楚背后的不確定性。“不管是誰報天氣,準確率永遠有提升空間。更重要的是大家學會理解、接納變化,提醒、預判比一錘定音重要?!?/p>
“其實我一直挺內向,小時候看到人都想躲。有了攝影,身邊多了許多興趣相投的朋友,大家經常約著一起守黃昏拍晚霞,走到戶外,心態也變得更開朗。”他笑著回憶,“這些興趣真的能變成推動你跑步前進的動力?,F在做氣象號、攝影號都算是自我成長、自我表達,用鏡頭和數據表達我看到的世界?!?/p>
他更希望,未來能把自己的知識傳播給更多普通人?!澳暇┖吞K州的天氣其實都有很多美,每個城市的天空都值得大家去守候。我最希望,身邊能有更多人抬頭多關注一下頭頂的云和天,熱愛生活、也敬畏自然,這就是我做氣象科普的最大初心?!?/p>
實習生 高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劉瀏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