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8時31分,從上海開往安慶的G7272次列車在即將抵達南京南站時突發停電事故。
乘客張女士回憶:"車廂里的照明燈突然熄滅,只剩頭尾部分的燈還亮著,冷氣也停了。"在悶熱的車廂內等待約20分鐘后,供電終于恢復。這一事件引發公眾對高鐵供電安全的廣泛關注,也揭示了極端高溫天氣下鐵路供電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
高鐵的電力供應是一個精密的系統工程。從發電廠輸出的高壓電,經過牽引變電所降壓至27.5千伏后,通過接觸網輸送給行駛中的列車。列車頂部的受電弓與接觸網保持持續接觸,將電力傳輸至驅動系統。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實際上每個環節都面臨嚴苛的技術要求。
"接觸網的張力調節精度要達到毫米級,受電弓與接觸網的壓力維持在70-120牛頓之間。"一位鐵路供電工程師解釋道。如此精密的系統在極端條件下尤為脆弱。事發當日南京氣溫高達39℃,高溫會導致金屬導線膨脹、接觸電阻增大,設備散熱困難。雖然鐵路部門未明確將高溫列為直接原因,但現場工作人員普遍認為"用電負荷大"是重要誘因。
當主供電系統中斷時,高鐵的應急電源系統立即啟動。每節車廂配備的蓄電池組可維持20-30分鐘的應急照明、通信設備和控制系統供電。這正是G7272次列車停電后,車廂頭尾燈光和廣播系統仍能運行的原因。
"列車檢測到供電中斷后,會自動觸發緊急制動。"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專家介紹,"同時調度中心會立即調整后續列車運行計劃,避免發生碰撞。"這套應急機制確保了即使在最壞情況下,乘客的基本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然而,應急電源通常無法支持空調運行。在夏季高溫期間,車廂溫度會快速上升。2025年7月2日金溫鐵路發生的類似事件中,就有乘客因悶熱難耐而砸窗透氣。此次G7272次列車所幸停電時間較短,且"停電前的冷氣效果比較好",才未造成嚴重不適。
近年來,極端高溫天氣正從"異常"變為"常態"。2025年夏季,全國多地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南京地區用電負荷屢創新高。這種氣候變化對鐵路供電系統提出了全新挑戰。
G7272次列車最終晚點約半小時抵達南京南站。這個看似普通的夏夜事件,折射出中國高鐵在極端天氣常態化下面臨的系統性挑戰。隨著技術進步和服務完善,中國高鐵必將建立起更強大的氣候適應能力,為乘客提供更可靠的出行體驗。
素材來源于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