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說了一下對“新轟20”的想法,大意是說因為殲36這種六代殲轟機的出現,同時擁有戰斗機的機動能力,解決了轟炸機的生存問題,如果能夠放大為攜帶大量空空導彈的“新轟20”,甚至可以改為空戰型。沒想到還沒多久,美媒竟也報道了這種想法了,難道是異曲同工?那么來看看他們是不是發現了殲36的新用途。
根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稱,盡管美軍能夠發射AIM-120導彈進行空戰,但這需要安全的電磁環境。如果對方是是PLA空軍,那么會面臨高強度電子對抗,導彈命中率會很低(嚴重懷疑是被5.7空戰結果嚇到)。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文章提出一個觀點“現代空戰中,大量攜帶空空導彈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并且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法。
第一種就是增加戰斗機的數量,包括每架戰斗機上的導彈數量。第二種是增加戰斗機的出擊次數。顯然這兩個方法現在都做不到,畢竟F/A-XX現在都被砍了。那么還有第三種解決辦法,那就是增加戰斗機的體型,也就是發展和現代轟炸機大小相當的戰斗機,比如具有B-21這樣的飛行距離和有效載荷,但是又具備一定的機動性。
最關鍵的是文章指出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已經得出類似結論,并且在開發符合這個戰斗理念的飛機,再不做就要被反超了。不過嚴重懷疑文章說的就是殲36戰斗機,畢竟現在除了殲36這款六代機,沒有看到最新的殲轟機理論和機型,尤其是三發的發動機布局同時保障了載荷和機動性能,這個發展思路也絕對是殲36獨有的。
文章最后表示,現在是時候打破傳統觀念,樹立新的空中優勢了,讓東大方面心生畏懼。一貫美媒論調了,殲36都試飛了,美國就算要用B-21改為空戰型,八字都沒一撇,F-47戰機能不能如期試飛還是問題,也不知道現在因該死誰畏懼?美媒發這篇報道,看來也是有點看上殲36,難不成是發現了殲36的新用途?看起來是殲轟機,其實是主打空戰PL15/17管飽,這其實和我之前所說的殲36衍生“新轟20”是不謀而合了。
而美國現在認為的把B-21改進為空戰平臺,實際上也就是和之前我們探討的“新轟20”是一個意思,不過雖然帶有一個“轟”字,但新轟20已經不是戰略轟炸了,而是空戰平臺,優勢就是大載彈量、具備發射空空導彈的能力,有一定生存能力,體積比殲36更大但是比傳統水分子更小,差不多B-21左右的水平比較合適。
那么有的軍迷朋友可能會說,這不就是之前“預警機”攜帶空空導彈的構想嗎?可以說是有一點相似,但預警機平臺畢竟不適合發射空空導彈。戰斗機發射空空導彈時至少有2倍音速,同時還可以提供空空導彈一個特定角度,這對發射出去的導彈初速和射程都有很大影響,預警機做不到,但是如果類似殲36的布局和多發動機,則是同時滿足攜彈量以及航程還有發射指標。
也就是說,把預警機和戰斗機捏在一起還不現實,但是大容量轟炸機和戰斗機揉到一塊,以目前的技術來看互補性很強,而且這種超視距超音速的殲轟機,和之前舔地的蘇-24、飛豹這樣的殲轟戰轟可是完全不同的,屬于是小李飛刀,但是我背了一籮筐飛刀,我比你射的準,我還比你多,就問這種空戰你如何破解呢?
其實任何交戰方式,無非是發現、命中和強度三個指標,如果雙方在發現階段和命中階段相差無幾,那么彼得就是強度問題了,能不能持續性的壓制性的發射大量空空導彈進行飽和打擊很關鍵。
而且從印巴5.7空戰的情況來看,先發制人進行飽和打擊的人往往又是最大,被攻擊者空中平臺都沒有了根本談不上反擊,直接就贏得了空戰勝利。這就讓“新轟20”空戰版,即便是面對五代機的時候,依然能夠打出非常好看的交換比。慶幸的是,以美國現在的研發能力,就算看到這一步也已經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