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其中提出“完善普惠養老、普惠托育服務價格形成機制”“支持養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殘等普惠社會服務進社區”等要求,既為提升民生福祉指明路徑,也為銀發經濟發展注入動能。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隨著我國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如何結合區域經濟實際挖掘普惠養老潛力,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全國各地持續開發銀發產品,為地方經濟增長開辟新賽道,也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新模式。其中,銀發健身模式以“被動養老”向“主動健康”理念轉變為重點,將適老健身轉化為激活社區養老生態的關鍵抓手,為社區養老服務升級提供了實踐樣本。
構建適老健康體系,讓銀發族安心舒心。落實普惠養老進社區要求,各地以“云上老年大學”“老年夜校”為載體,構建“文化學習+健康運動+社群運營”三位一體服務模式,為每位老人生成個性化運動處方,定制“低強度、高趣味”課程體系。比如,上海市楊浦區創新分層服務模式,依托社區20平方米活動室打造“老年健康教育沙龍”。“銀齡護衛隊”聯合轄區康復醫師設立駐點咨詢臺,提供免費血壓血糖檢測,并根據健康數據定制高血壓運動處方,以“評估—干預—跟蹤”閉環實現精準服務,推動普惠養老服務深度融入社區。
用好賽事引流潛能,讓銀發經濟更有活力。響應普惠服務進社區號召,各地以社區為場景構建“賽事—服務—產業”生態鏈。通過設計社區擂臺賽、家庭親子賽等普惠性賽事,增強了銀發族黏性。例如,黑龍江綏芬河借“全國老年人健身球操公開賽”完善康養設施,開發普惠型康養產品,形成“賽事引流—服務下沉—產業聯動”的范式。重慶市則以老年人體育健身運動會為抓手,推動榮昌區建設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
深化文旅康養融合,延伸服務價值。以廣西巴馬為例,其作為長壽養生旅游勝地,依托“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平臺,挖掘壯瑤文化與長壽文化內涵,推動“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產業動能。這種模式通過特色文旅項目鏈接在地資源,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體驗,更實現文旅消費從“流量”到“留量”的價值轉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延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