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的硝煙未散,美國專家竟斷言日本F-15J‘不懼中國除殲-20外的所有戰機’——這句話像極了1941年零式戰斗機稱霸太平洋的狂妄,卻在2025年的東海被殲-15的電磁脈沖撕得粉碎!當日本F-15J的雷達屏幕在遼寧艦上空變成一片雪花時,所謂的‘無畏’不過是技術代差下的絕望自欺。中國海軍用一場7分鐘的電戰絞殺證明:東亞的天空,早已不是40年前的老舊機體加‘閹割版’美制導彈能主宰的戰場。而這一切,僅僅是日本空中自衛隊‘戰略焦慮’的冰山一角……”
一、F-15J的“致命錯覺”:俄烏沖突的錯位類比
美國專家以俄烏戰爭中俄系戰機的表現貶低中國空軍,卻忽略了兩個關鍵事實:
中國戰機的“去俄化”基因:殲-11、殲-16雖脫胎于蘇-27,但航電、雷達、導彈系統已全面國產化。例如殲-15D搭載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350公里,抗干擾能力是F-15J的APG-63(V)1雷達的10倍,而后者在電子戰中甚至無法刷新目標數據。
體系化作戰的降維打擊:俄軍缺乏預警機和數據鏈支撐,而中國已構建“殲-20+殲-16+殲-15D+空警-500”的協同網絡。東海對峙中,殲-15D僅用電子干擾就切斷F-15J與后方指揮鏈的聯系,使其淪為“瞎子”——這種體系優勢,遠超單機性能的簡單對比。
二、代差鴻溝:從“導彈射程”到“機體壽命”的全面碾壓
日本F-15J的三大短板,在殲-15面前暴露無遺:
雷達與導彈的“時空錯位”:F-15J的AIM-120導彈射程僅100公里,而殲-15的霹靂-15射程達200公里,可在超視距外“點名”目標。更諷刺的是,日本自產的AAM-5格斗彈因技術限制,連殲-15的PL-10都無法抗衡。
44歲高齡的“飛行古董”:F-15J平均服役超30年,2023年曾因零件脫落導致空中解體;而殲-15改進型機體壽命僅20年,配合矢量推力技術,機動性完全壓制老邁的F-15J。
電子戰的“原始人困境”:F-15J的ALQ-135電子戰系統功率僅1.2千瓦,面對殲-15D的10千瓦級全頻段干擾,連導彈制導信號都無法接收——這種差距,堪比智能手機對決電報機。
三、日本的“補救困局”:F-35救不了技術殖民的痼疾
日本試圖用F-35A彌補劣勢,卻陷入新陷阱:
隱身缺陷:F-35A的雷達反射面積(RCS)為0.05-0.1㎡,是殲-20的3倍,且無法兼容超遠程導彈。若臺海沖突爆發,殲-15D配合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可在48小時內摧毀日本70%的防空節點。
自主化率僅12%:日本70%的裝備依賴美國技術,連F-15J的雷達升級都需美國授權,交付周期長達8年。而中國殲-15D的航電系統已100%國產化,年產能達40架,是日本的3倍。
四、歷史的輪回:從“零式神話”到“電戰絞殺”
1941年,零式戰機憑機動性橫掃太平洋;2025年,F-15J卻在電磁戰中淪為“電子化石”。這場技術代差的背后,是中國用20年走完日本70年航空電子化之路的殘酷現實——當殲-15D的電磁脈沖籠罩東海時,日本空自的“技術殖民”幻夢,終將被撕成碎片。
“美國專家的‘無畏論’,不過是冷戰思維的殘影。而東海上的電磁雪花,早已為這場不對稱對抗寫下了注腳:現代空戰,從來不是單機的蠻力對決,而是體系化工業文明對落伍者的碾壓。日本若繼續沉迷‘買裝備、拼數量’的舊劇本,等待它的,只會是更多‘7分鐘潰敗’的恥辱紀錄……”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