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我舅舅的演員,因為喝酒導致記憶力損傷記不住臺詞。
他和我對戲時全程沒有眼神交流,太難受了。”
這是章子怡在參加《我就是演員》時說過的某種業內現狀。
章子怡口中的這位老演員出于不可抗力而要看提詞器才能演戲。
現實,演員到了一定程度,會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
但觀眾不會因為Ta曾經輝煌過,就將目光停留在Ta的曾經。
隨著時間的流逝,失望代替贊譽。
這就導致很多老戲骨慢慢變成了大眾口中的“偽戲骨”。
地位克制演技
提起讓人失望的演員,首先會想起黃渤。
他有句經典名言:
現在(成名后),你身邊都是好人。
多現實的話語。
然,那時候他面對易立競的采訪,有清醒的認識。
能說出“面對周圍的捧殺,如果真的這么認為,那才是真完了”。
猶記得他在《瘋狂的石頭》等作品中的表現:
對角色做到真誠理解。
對細節進行極致打磨。
對生活敏銳觀察。
由此,他塑造了一個既搞笑又真實、既荒誕又扎心的底層小人物。
那種“讓角色活過來”的感覺,他現在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
《封神》中,他的“姜子牙”活脫脫一個“混子”。
一出現就打破了大眾心中“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者形象。
他一貫輕松隨意的喜劇表演方式并不適用于“姜子牙”一角。
這就導致他和角色本身有著濃濃割裂感。
《封神1》和《熱烈》屬于同期檔電影上映時間隔了一周。
無論是看姜子牙還是看丁雷,會發現一件事:
黃渤的表演在趨于臉譜化。
即,他已經不是演什么像什么;而是演什么,都是在做黃渤。
不知不覺間,黃渤就這么被框在了“名利”中。
和黃渤一樣的還有倪大紅。
早年他的角色極具多樣性。
《活著》里精明狡黠的龍二,作為投機者,始終都有股小人得志的意味。
《滿城盡帶黃金甲》里陰鷙狠辣的蔣太醫,眼神里全是算計。
《新三國》里狂傲不羈的司馬懿,就算肢體語言夸張,也不乏戲劇張力。
還有《北平無戰事》里隱忍克制的謝培東,一個眼神就能鎮住全場。
這幾年,他的角色好像固定在了兩種類型之中。
一種是“霍天洪”為代表的大佬形象。
一種是“蘇大強”為代表的老父親形象。
角色同質化。
觀眾愈發懷念他“演什么像什么”的能力。
兩相對比下,“套路化”的感受自然更強烈。
從“實力派”變成“偽戲骨”。
有倪大紅和黃渤這樣被名氣所累的。
還有黃磊和陳道明這種過于被推崇的。
陳道明的“康熙”,至今無人超越。
這個角色像是他演藝生涯的絕唱。
他倒是不像黃渤那樣,演啥都帶著“黃渤”的影子。
而是演啥都帶著“康熙”的影子。
黃磊和陳道明情形相似。
《人間四月天》《橘子紅了》《似水年華》《暗戀桃花源》《四世同堂》等多部文學氣息濃厚的成功作品造就了他的清高。
他又有海清、姚晨、溫崢嶸等中堅演員是他的學生。
成名太早,地位太高,足夠他生活在“真空層”。
“老師”二字之于黃磊,是榮譽也是枷鎖,讓他寸步難進。
以上四位演員好歹還有“到了年齡就演該年齡段的角色”這種自覺。
以下兩位,則是十足的“中年偶像派”。
他們分別是黃曉明和陳坤。
這兩位還是大學同學。
先說黃曉明。
列舉一下曉明哥的成功作品。
《大漢天子》《新上海灘》《風聲》《瑯琊榜之風起長林》《鬢邊不是海棠紅》等。
他很神奇。
每當大眾質疑他的演技時,他就會貢獻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每當大眾被角色洗脫一點他的霸總形象油膩感后,他就再添一段黑歷史。
往復循環之下。
曉明哥也算“中偶賽道”第一人了。
不過和陳坤相比,曉明哥是個敞亮人。
陳坤沒翻車之前,是憂郁系演員代言人。
年輕時,這種憂郁感給鮮活的金燕西和正邪難辨的雨化田加分。
近些年,《天盛長歌》和《風起隴西》中,這種氣質有些拖后腿。
一不小心,表演容易陷入“眼神深邃+臺詞低沉”的套路。
他的“偶像感”蓋過了角色本身,與角色的貼合度不如年輕時自然。
這種“精致感”在偶像劇里是優勢。
但在現實題材中就顯得“懸浮”了。
演技成為痕跡
諸如黃渤、倪大紅等人,是陷入了多年奮斗來的舒適圈。
雖說演什么都像一個樣子,但苛責起來說,他們的功底還在。
最多是觀眾看多了膩味。
下面二位就不一樣了。
他們都是業內公認的會演。
也因為“太會演”,反而表演痕跡越來越重。
首當其沖的是富大龍。
前段時間他在《護寶尋蹤》的表現,就被指“表演痕跡重”。
一是他的臺詞不連貫,容易讓人出戲。
二是他在《我是刑警》中就飾演過警察角色。
《護寶尋蹤》中他再次扮演刑警,兩個角色形象相似,沒有太多突破。
三就是他在處理一些場景中的表現沒有很好地與前后情節銜接。
情感連貫性不足,給整個劇集的流暢性帶來了影響。
富大龍曾在采訪中提到“表演需要雕刻感”。
他主張通過精準設計的細節讓角色“立起來”。
時代在變,他的觀念卻沒變。
于是,他的表演理念與現下觀眾審美形成了巧妙的錯位。
還有,近年影視市場更追求“快節奏、強標簽”。
富大龍這樣的傳統實力派演員,在快餐化影視環境中的難以適配。
找他演的角色類型要么戲路窄化,要么極端化。
和富大龍處于相同困境的還有張頌文。
一部《狂飆》讓“高啟強”成為了他的代表角色。
隨后,他迎來了事業的上升期。
一下子,黃渤口中的“好人”以他為圓點,迅速圍攏。
那段時間,關于他,最常見的話題就是他演技好、細膩。
“高啟強”的輝煌已逝。
時隔兩年,張頌文還有哪個讓人記憶深刻的角色呢?
是和華為二公主姚安娜合作那個?還是跟白百合合作哪個?
拋開合作對象,有幾個人記住了他在哪部劇中演了誰?
結語
綜上所述。
不是很多演員沉浸在舒適區。
而是他們已經被固定在自己最擅長的角色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