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Chen
THE HOST
Mike Chen,是中國臺灣最早一批開啟設計收藏的藏家之一。他的收藏之旅可追溯至互聯網早期。當時還是建筑系學生的他對時裝、家具和設計充滿好奇,開始在BBS(電子布告欄系統)上撰寫關于設計師家具的文章,如今設計不僅成為了他的收藏,也成為了他日常的一部分。
身為IT從業者,Mike生活在中國臺灣第二大城市臺中市。他的居所橫跨兩個樓層,各具功能:一層是與妻兒日常生活的家庭空間,另一層則是展現設計熱情與理念的私人博物館,同時也是招待友人聚餐聊天的豪華客廳。
在Mike Chen開啟收藏之路的早期,他與人最常爭論的話題是“品位”。如何定義品位?什么又是好品味?
在設計收藏的30年間,Mike始終不改初心。對他而言,真正的品位源于知識和對設計故事的了解,與財富無關。也正是基于這一觀念,他成了一位鉆研派的設計愛好者,也因此對自己的一眾收藏皆能娓娓道來。
紅色墻壁表達房主對Jean Prouvé的敬仰,
同色系的Poul Kj?rholm PK9座椅、
Poul Kj?rholm PK33小圓凳
和Tabouret Métallique邊桌
和Jean Prouvé Tabouret Métallique與墻壁完美相稱;
另一角落中的Jean Prouvé設計的遮陽簾是一件稀有藏品,
圍繞它展開的則是Jean Prouvé D80休閑椅
以及野口勇的AKARI BB3-33S落地燈。
慵懶的LC4椅是休閑角落的亮點。
靠墻擺放著Fridtjof Schliephacke設計的
經典的Schliephacke落地燈
與Jean Prouvé折疊椅。
角落中擺放著來自USM的置物架。
過去30年間,從他笑稱"可能是仿品"的首件藏品到如今七八百件的規模,Mike對設計的熱愛有增無減。從最初吸引他的意大利設計,到北歐半島的極簡美學,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獨特故事,其中交織著設計歷史、創作理念,以及Mike從世界各地尋獲它們的心路歷程。
以木質暖色調為主的閱讀區,帶滾輪的桌子格外亮眼。
兩側擺放著Marcel Breuer S32
與Charles & Ray Eames DCM座椅。
滾輪桌來自意大利品牌Toncelli Cucine。
書架上擺滿設計書籍與有趣的裝飾品,
為整個空間增添個性。
Mike對Jean Prouvé、Charles & Ray Eames、Hans J. Wegner和Poul Henningsen等知名設計師情有獨鐘。他們的作品在Mike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尤其喜愛已停產的經典之作。Mike坦言:"現在買新品太容易了。即使是仍然在產的作品,我也習慣去二手市場淘舊貨。相較于在商店購買新品,與古董家具的邂逅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何況二手家具更環保。"
充滿流動感的開放式家居空間,
閱讀區與廚房相連,
各個空間通過不同色調區分開來。
“地毯區”擺放著一些經典包豪斯風格家具:
Poul Kj?rholm PK31座椅、
Joergen Gammelgaard VIP落地燈、
Marcel Breuer Laccio邊桌
和Preben Fabricius & Jorgen Kastholm Bo-Ex BO-561扶手椅。
靠墻擺放著Mogens Koch書柜,
頂端有一款Poul Henningsen PH-5臺燈,
右側為一把Hans J. Wegner China座椅
和一把Poul Kj?rholm PK9座椅。
兩層住宅空間均打破傳統住宅傳統布局,開放流動的結構形成連貫的視覺與空間體驗,目之所及皆是藏品,令人沉浸于Mike的設計世界。
起居室是一家人的休閑空間,其中一角擺放著
深受Mike崇敬的設計師Vincent Van Duysen
所設計的VVD休閑椅。
來自Mariano Fortuny的Fortuny壁燈亦深受Mike喜愛。
許多年前,他以極低的價格購得這件藏品。
Angelo Mangiarotti Eros咖啡桌上擺著一套來自1970年代的German BMF積木式燭臺,也是一款經典之作。
大小相近的Carlo Scarpa Model 765餐椅與Percival Lafer MP-81扶手椅,呈現“纖薄與豐滿”的奇妙對比。
為了區分這兩個空間,Mike采用了兩種對比色調:家庭區鋪設黑色地板,"藝廊"區則采用白色地板。他與中國臺灣知名設計公司Skillabilitydep聯手打造出一間"家具藝廊"——他們保留天花板的原始結構,賦予了空間粗獷的工業質感。
整個空間內洋溢著Mike對Jean Prouvé的熱愛,主要體現于Prouvé標志性的穿孔金屬板元素。一面紅色的圓形鏤空金屬墻,堪稱Prouvé美學的極致化身。
Angelo Mangiarotti Eros大理石餐桌
配有不同品牌的餐椅,
Cini Boeri的Botolo、Maarten Baas的Smoke,
還有Pierre Jeanneret的Capital Complex,
創造出一種頗為有趣的動態效果。
靠墻擺放著一把René Faublée餐椅,
還有一盞Achille Castiglioni Gatto吊燈,
旁邊是Mogens Koch書柜。
我們造訪時,Mike剛剛完成一項復雜工程:用起重機將一扇來自法國,高2.8米、寬1.8米的Prouvé古董門吊入家中。這扇門不僅在外觀上充滿震撼力,亦是設計與建筑的完美融合。隨著收藏規模的擴大,Mike愈發對這類極具視覺張力的獨特作品感興趣。
Mike經常在這間極簡風格廚房中做手沖咖啡招待友人。
一側擺放著Hans J. Wegner CH58吧臺椅。
為了安置這件新藏品,Mike重新調整鄰近家具,在家中打造全新"展覽"。這位設計專家像策展人那樣對待空間,每隔數月便輪換陳列品。他表示:"設計就像我的花園,身為照料植物的園丁,我很享受移動藏品、為它們尋找最佳位置的過程。這種不斷的改變與調整,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對于Mike和家人來說,這個半公共空間不僅是家庭生活場所,更是社交中心。友人相聚于此,贊嘆精心布置的環境,常常暢聊至深夜而不會影響孩子們休息。
別出心裁的浴室空間。
Gio Ponti的地磚搭配Gio Ponti 646餐椅,
充滿視覺沖擊力。
Gio Ponti 646餐椅、Florence Knoll Credenza、
Ettore Sottsass設計的Bitossi花瓶與Shiva花瓶
共同為整個空間增添鮮亮色調。
有時,這個設計精良的空間還會變為Mike妻子的瑜伽室。多年來,Mike建立起一個設計同好交流圈,其中許多人最初通過網絡與他相識。他的家也逐漸成為大家探討設計的聚集地。
臥室。
以極為簡約的黑白呈現,
從視覺上與“展廳”等活動區域區分,
令人得以在沉靜氛圍中迅速放松下來。
隨著不同階段的需求變化,這個私人展覽空間持續進化,將功能性與美學有機融合,完美詮釋Mike“設計與生活本為一體”的理念。對他而言,設計不僅是收藏,更是個人生活方式的延伸,是表達并升華生活藝術的途徑。
這座“設計博物館”的窗外街景。
Mike表示他喜歡住在這里,
因為離藝術館很近,周邊綠化又好,
而且去哪兒都很方便。
Mike的收藏并非靜態重復。隨著對設計史的熟悉以及個人與物件關系的演變,他會散出部分藏品,形成一種新陳代謝。得益于獨到的眼光和深厚的鑒賞功力,他的藏品在中國臺灣設計圈內廣受熱捧。未來,這座“設計博物館”也將伴隨年歲更迭,注入更多見證主人故事的設計收藏。
攝影 | Maxime Galati-Fourcade
文 | 許育華 翻譯 | 唐能
編輯 | 李凌云
新媒體編輯 | 冷面
排版 | 以西
在這間“設計博物館”,哪件藏品、哪段故事最打動你?如果是你,會怎么策展自己的家?歡迎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DECO將選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藝中人|他的叔叔創造了孟菲斯,他用手工雕塑治愈焦慮的時代
DECO Walk|2025年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再一次,島嶼在說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