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棋院向重慶體育博物館捐贈80余本珍貴的清朝及民國時期圍棋棋譜。這批棋譜不僅填補了重慶體育博物館在圍棋文物方面的空白,更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為重慶的圍棋文化研究和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弈理指歸》
此次捐贈的棋譜中,尤以清朝時期的《弈理指歸》《官子譜》和《海滄二妙集》三本最為珍貴。其中,《弈理指歸》的由來更有一段佳話。據重慶市棋院前院長楊一介紹,這本棋譜是他的老師、重慶市棋院前院長程百煉先生在上世紀60年代于新華書店的古舊書鋪中偶然所得。這套保存完整的棋譜,見證了重慶圍棋愛好者對這項運動的珍視,也間接證明了重慶的圍棋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楊一強調,在古代,只有經濟富裕的人家才有閑錢購買棋譜學習圍棋,這套棋譜的存在也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間重慶經濟文化的繁榮。
《海滄二妙集》
《弈理指歸》:“棋中杜甫”的智慧結晶
《弈理指歸》由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圍棋四大家之一的施襄夏撰寫,約成書于1762年。施襄夏棋風精嚴,操算深遠,被后世尊為“棋中杜甫”。他的著作凝聚了其畢生對棋藝理論的總結。由于原書采用歌訣體,并涉及五行八卦理論,內容晦澀難解。因此,錢長澤于乾隆辛卯年(1771年)將其增訂為《弈理指歸圖》,通過圖解形式輔助讀者理解,極大地方便了后人的學習和研究。
《官子譜》
這批古棋譜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們了解古人對圍棋理解的重要窗口。楊一表示,現代圍棋講究提前布局、步步為營、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古人的棋譜中,卻能看到他們更注重短兵相接的快感,更能感受到下棋人的真性情,體會到圍棋這項運動與人的完美結合。
重慶圍棋文化保護邁向新階段
近年來,杭州、廣州、上海等地在圍棋歷史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當地棋院紛紛建立了圍棋博物館,對當地的圍棋歷史和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保存和展示。重慶市棋院此次捐贈,正是重慶圍棋文化保護工作邁向新階段的重要一步。
圍棋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與人文歷史息息相關。圍棋的盛行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唐朝甚至設立了“棋待詔”的五品官職,這足以說明圍棋在古代是上流社會的游戲。在國家倡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圍棋文化作為我國發展歷史最悠久的運動之一,無疑是“走出去”的絕佳載體。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整理“圍棋名城”的相關資料,重慶也不例外。重慶市棋院正積極整理資料,準備推出“圍棋與重慶”一書。該書將深入講述圍棋在重慶的發展歷程,并以圍棋為引子,展現重慶的人文、山水和特色民俗等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圍棋與重慶的深厚淵源。此次捐贈,無疑將為“圍棋與重慶”一書的編撰提供更為豐富的史料支持。
通訊員 吳海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