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近日,甘肅天水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致幼兒血鉛異常,引發社會關注。天水集中血鉛檢測的結果遲遲未出,家長陸續帶孩子去西安醫院血檢、治療。目前,家長們關心的兩地血鉛檢驗結果為何相差懸殊、“毒源”是什么等問題,官方仍無最新回應。
7月3日,甘肅天水市麥積區衛生健康局發布《情況通報》稱,7月1日,麥積區市場監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眾反映,查獲某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導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案件。上游新聞記者從多名血鉛異常幼兒家長處獲悉,事發前一段時間,他們的孩子便出現惡心、腹瀉、腿疼、肚子痛等癥狀。據悉,西安市中心醫院兒科住院部僅7月3日入住的血鉛中毒患兒就達19人。
這場以兒童健康為代價的公共衛生事件,撕開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潰爛創面,更暴露出社會治理中令人膽寒的“幼態麻木”——我們一面高喊“少年強則國強”,一面卻對戕害幼苗的毒手后知后覺,直至輿情沸騰才倉促應對。當血鉛事件在檢測爭議、責任推諉中逐漸淪為數字游戲,我們不得不追問:這個社會對兒童的守護底線,是否早已失守?
鉛毒之禍絕非偶然,而是多重系統性失靈的必然。涉事幼兒園能將添加劑混入幼兒餐盤長達數月,暴露出的是食品安全鏈條的全面潰敗。從采購環節看,那些本應在供應商篩查中被攔截的非法添加物,竟能長驅直入兒童食堂;從監管流程看,年收費超萬元的“高端機構”,其光鮮餐譜背后的后廚操作無人深究;更令人齒冷的是,家長自發檢測的異常結果,竟與地方初檢數據天差地別——這種“檢測魔術”不僅消解了公信力,更將兒童健康置于二次傷害的風險中。倘若沒有家長跨省求醫的執拗、沒有媒體持續追問的鋒芒,這起事件或許早已淪為統計報表上一個模糊的注腳。
事件背后,是兒童權益在利益格局中的結構性弱勢。涉事幼兒園實控人曾被冠以“幼教創業楷模”,其名下四所幼兒園的擴張軌跡,恰是民辦教育資本化的縮影。當學前教育異化為生意,食堂便成了成本壓縮的“重災區”:廉價添加劑替代真材實料,工業色素偽造食物品相,為延長保質期濫用防腐劑……這種“毒從口入”的罪惡,與毒奶粉、毒校服事件同根同源——都是將兒童視為可計算的風險承受體。
歷史早已敲響警鐘。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們曾承諾“最嚴格的奶粉監管”;2016年校園食品安全法修訂時,也曾強調“讓孩子吃得放心”。但現實是,鄉村幼兒園的午餐補貼仍有被克扣的報道,不少學校的食品安全檢測經費年均不足萬元。這類資源配置的錯位,本質上是價值排序的偏差——當我們愿意為課外班支付天價費用,卻舍不得給幼兒園食堂裝一套合格的檢測設備時,所謂“孩子是未來”便成了空洞的口號。
守護孩子,需要每個社會角色的覺醒。家長可聯合成立膳食委員會,依法參與食材監督;媒體應持續追蹤整改效果,不讓“嚴肅處理”淪為階段性表態;公眾可通過人大代表提案、公益組織監督等方式,推動制度完善。德國1976年“毒巧克力案”后,不僅立法嚴懲食品犯罪,更建立了跨部門的兒童食品追溯系統——這樣的變革,才是對“血的教訓”最負責任的回應。
看著西安醫院走廊里插著輸液針的幼小身軀,我們無法用“個別現象”自我安慰。鉛毒或許會隨新陳代謝排出,但社會良知的慢性中毒更難治愈。若連孩子的飯碗都守不住,“關愛下一代”的標語不過是虛偽的遮羞布。從三聚氰胺奶粉到血鉛幼兒園,歷史反復證明:對兒童作惡的社會沒有未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嚴懲責任人,更是一場針對集體冷漠的刮骨療毒——唯有每個人都對危害兒童的行為拍案而起,每級政府都將幼兒安全視為不可逾越的紅線,那些伸向孩子飯碗的毒手才不敢妄動。
孩子們的朗朗笑聲,不該被鉛毒籠罩;祖國的花朵,不應在監管缺位中凋零。唯有以“零容忍”的態度筑牢食品安全防線,才能讓每個孩子在陽光下健康成長,這是我們對未來最莊重的承諾。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