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剛果(金)與盧旺達在特朗普政府斡旋下簽署和平協議,承諾結束持續30年的邊境沖突。鎂光燈聚焦在三國代表握手的瞬間,但協議附錄中一段關鍵條款卻暴露了美國的真實意圖——兩國需“向美國投資者開放礦產資源”,建立“關鍵礦產供應鏈整合機制”。剛果(金)礦業部長基茲托·帕卡邦巴在簽約前高調宣稱:“此舉將使我們的伙伴關系多樣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作為全球鈷儲量占54.5%、鈷產量占75%的“地球電池庫”,剛果(金)的轉向牽動著全球新能源產業鏈的神經。剛果(金)政府的選擇背后是兩重迫切需求。首先是安全困境,東部M23反政府武裝控制著價值150億美元的鈳鉭鐵礦走私網絡,甚至攻占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總統齊塞克迪曾密信特朗普,承諾以鈷、鋰礦換取美軍支持。另外就是經濟上的焦慮,2025年鈷價暴跌背景下,該國2月實施出口禁令試圖穩價,卻導致月虧損4億美元。帕卡邦巴等官員將希望寄托于美國承諾的50億美元基建投資。
然而這場豪賭暗藏兇險。中國學者薛凱尖銳指出:“美加歐企業對剛果大型項目興趣寥寥,若排擠中資,跟中國對著干,可能斷送繁榮。”此言直指剛果(金)最脆弱的命門——中資企業控制著該國76%的鈷產能,過去七年貢獻了新增礦產產量的四分之三。盡管美國來勢洶洶,但其戰略存在三大硬傷。
一是基建短板,剛果(金)全國僅2%公路完成鋪設,電力缺口高達80%。中國企業已建成布桑加水電站等關鍵設施,并控制80%電力供應。美國承諾的鐵路擴建需穿越戰亂區,實施難度極大。二是效率落差,中企開發的鈷礦從啟動到投產僅用2年,而西方企業平均耗時十年以上。三是歷史污點,美國在剛果(金)的“礦產優先”政策早有劣跡。20世紀60年代,美國為控制鈾礦策劃推翻總理盧蒙巴,扶植蒙博托政權導致制度性腐敗。烏克蘭礦產換安全的失敗案例很可能在剛果重演。剛果(金)的搖擺折射出資源型國家的典型困境:短期美國軍事援助看似能解東部沖突的燃眉之急,但協議要求美軍進駐礦區、礦產優先供應美國,實則將國家主權與資源捆綁出售。
6月27日,盧旺達與剛果(金)簽署和平協議
而中國的“基建換資源”模式則曾帶來切實變革。2008年“世紀協議”后,中企修建3200公里公路、31家醫院、5000套住房,換得部分礦權。華剛礦業70億美元升級基建的承諾,仍是該國發展的核心依托。更嚴峻的是,該國政策反復已埋下隱患:2024年突擊修改礦業法,強制要求外資轉讓10%不可稀釋股權;2025年鈷出口禁令導致供應鏈震蕩,迫使電池企業加速研發無鈷技術。
6月21日,金沙薩政府宣布將鈷出口禁令再延長三個月,試圖在價格博弈中增加籌碼。但在地緣政治的棋盤上,剛果(金)正面臨比鈷價更殘酷的抉擇:是成為大國博弈的“礦產附庸”,還是把握發展主導權?中國在剛果(金)的布局早已超越單純資源開采——通過控制電力、建設交通網、培養技術工人,形成了深度嵌入當地經濟的生態體系。
而美國以軍援換礦權的短期策略,難以解決該國治理腐敗、武裝割據等深層痼疾。剛果(金)若為虛幻承諾犧牲可靠伙伴,恐將重蹈“資源詛咒”的覆轍。這場礦產博弈的終局,終究取決于金沙薩能否看清:真正的繁榮不在于在巨人之間投機,而在把資源主權握于掌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