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也許從很早就懂得了這句話的重量。
這個14歲便站上奧運最高領獎臺的跳水小將,最近因為接連退賽,再次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退賽,原本是對自己身體的保護,是運動員最無奈的選擇,卻成了外人嘴里的議論話柄。
但幸運的是,有央視發聲,有康輝點名,她從來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
今年的全國跳水冠軍賽,沒等來她的身影;新加坡游泳世錦賽名單上,她也因舊傷復發再次缺陣。
其實早在5月的全國跳水賽上,敏感的人就看出了端倪,她的身體已經在發出警告,不能再硬撐了。
可總有人習慣站在高處審視,覺得全紅嬋退賽,像是放棄了“到手”的金牌,像是不夠自律、體重沒控好,甚至直接拿她和陳芋汐做對比。
可沒人去想,她還只是個孩子,一個肩膀早早就被加上無數光環的孩子。
運動員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場上落水一瞬,場下是成千上萬次的起跳和咬牙堅持。
可鍵盤敲出來的字,總比水花大聲。質疑聲一浪蓋一浪,全紅嬋卻依舊選擇沉默。
網絡風聲漸緊,是央媽發文給了大家一針定心劑——那句“全滿分升起中國紅”,像一只大手,把她從質疑里拉了出來。
她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她身后是“全紅嬋”三個字背后的國家榮譽,是億萬知道她付出多少汗水的國人。
從13歲進國家隊,到東京一跳封神,這個出身農村、穿著拖鞋訓練長大的廣東小姑娘,從來不是靠背景出圈,而是靠一次次干凈利落的入水,拼出來的路。
很多人不知道,當初她能進奧運,教練原本只是想“帶她去見識下世面”,誰能想到:一戰成名,連水花都沒留下!
央視發聲不止一次,康輝更是在新聞聯播中再次點名夸她:“那一跳,何止驚艷,幾乎完美!”
一個央視當家主持的認可,永遠比無數鍵盤造謠更有分量。
康輝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真看懂了她的“定力”。
她沒有沉迷流量,沒有急著蹭曝光,反倒是悄悄把更多時間放回訓練池,扎進水里、對著痛點、練著動作。
這份沉穩,也藏在一段“打車的小插曲”里。
那天她回老家養傷,打了輛網約車,司機一眼認出她:“你是國寶!”
她沒高高在上、也沒笑嘻嘻炫耀,只是輕輕回了句:“我們都一樣?!?/p>
這六個字,比任何一枚金牌更動人。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渴望被叫“國寶”,可真被叫出來,還能把自己放得這么低的人,寥寥無幾。
人們喜歡的不只是“滿分水花”的全紅嬋,更喜歡那個始終不自矜、不張揚的她。
她和陳芋汐同臺接受采訪那次,很多人還記得:
兩人累得一起癱在采訪間的角落,董倩原本擔心她“年紀小、話不多”,結果她一句“誰不累”,就把所有苦說得那么輕,卻又那么重。
在這個講排場、比排面、講人設的年代,她的這份“把自己放回人群”的真誠,彌足珍貴。
很多人沒看到,全紅嬋退賽后,并沒有消失,也沒有逃避,她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發了幾張暴雨下的照片,配上那首《關關難過關關過》的BGM,照片里是車窗外的電閃雷鳴,車里是她抱著的玩偶。
她沒喊委屈,只是默默回遞:“我還在,我沒走?!?/strong>
全紅嬋的執念,不在話里,而在水里。
她因為體重狀態錯失獎牌,沒有抱怨,反倒安慰搭檔陳芋汐:“別自責?!彼皇遣恍奶郦勁?,是更在意團隊榮譽。
她把所有沮喪都埋在水里,然后一跳、一跳,練回巔峰。
跳水臺上沒有永遠的冠軍,但有永遠不服輸的人。
外界看到的是退賽,她經歷的卻是一次次抗傷而起、一次次康復重啟。
央視這次把全紅嬋和張桂梅老師一起點名,看似兩個領域,背后卻是同一個信念:一個是用一生點燃孩子未來的老師,一個是用天賦與意志撐起一整個項目的少女。
拼盡全力的人,總會被時間溫柔以待。
體育賽場,從來就不是溫室。
你要贏,也要扛;
你要跳,也得忍。
但更難得的是,在你快扛不住的時候,身后有人站出來說一句:“我在?!?/strong>
等待一場雨停不難,難的是在雨里還守得住信念。
全紅嬋這次短暫的休整,或許正是下一次起跳最好的起點。
那條動態,不只是回應外界,也是她對自己的一個承諾:“關關難過關關過?!?/strong>
結語:
中國跳水隊需要她。觀眾愿意等她。哪怕慢一點,哪怕先退一步:只要她回來,一切都值得。
央視發聲、康輝點名,看似是靠山,但真正的靠山,一直都是那個在風雨里堅持不退的自己。
這世上最好的盔甲,不是萬眾掌聲,不是官方點贊,而是心里那一團永不熄滅的熱愛,和那一句從不妥協的:“我還在?!?/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