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紅色火種,在徂徠山點燃

0
分享至


■開欄的話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在抗日戰爭中,山東是全省性的革命根據地,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眾日報·大眾新聞今起推出“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熱血山河·青年記者重走抗戰路”系列融媒報道。青年記者重走熱血抗戰路,在跨越時空對話中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全方位展現山東人民英勇抗戰精神。

首期報道聚焦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看紅色火種如何在徂徠山點燃,揭開山東省黨組織獨立領導山東抗戰的序幕。


火種,在徂徠山點燃

“徂徠山,舉義旗,誓死守土我們不離開……”7月1日,泰山腳下的校園里,傳出學生們的歌聲。這是首創作于抗日戰爭年代的《山東縱隊進行曲》。

記憶未褪色,歷史有回響。

87年前,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一群不甘當亡國奴的共產黨人,匯聚于泰安徂徠山,點燃山東人民武裝抗日的烽火,揭開山東省黨組織獨立領導山東抗戰的序幕。

一束微光,照亮前進路

“日寇侵入了山東,投降派便掛上了免戰牌。投降派逃跑了,我們便從地下站起來。”——《山東縱隊進行曲》

在泰安市博物館內,一盞高44厘米、布滿歲月痕跡的鐵馬燈,靜立在展柜,無聲訴說著抗日烽火。

87年前,當夜幕降臨,徂徠山間的油燈便會亮起。油燈的火光,在玻璃罩內搖曳,忽明忽暗。那微弱又堅定的光芒中,一盞鐵馬燈點亮黑暗中的一縷曙光。

“這盞鐵馬燈曾為夜間行軍照明,為革命志士深夜集會照亮,也映照過起義文件的字句。”原泰安市委黨史辦調研員宋元明告訴記者。


這束微光閃爍的時代,正是山河破碎的歲月。

1937年7月7日,日軍蓄意制造盧溝橋事變。1937年7月底,日軍在占領平津之后,又派一部兵力沿津浦路南犯。

“共產黨員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中共山東省委根據中央開展獨立自主敵后游擊戰爭的方針和北方局的指示,擔負起領導山東人民抗戰的重任。1937年10月上旬,省委在濟南秘密召開緊急會議,著重研究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問題,把山東省按東、西、南、北、中劃分為十個地區,在全省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1937年10月中旬,日軍逼近濟南,山東省委由濟南轉移到泰安,正式把領導全省抗戰的“指揮部”確定在泰安。隨后,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山東省隊部和一批平津流亡學生陸續遷到泰安。中央派來山東的紅軍干部趙杰、程緒潤、韓明柱也來到泰安。在此前后,一批獲釋出獄和從外地回鄉的共產黨員陸續回到泰安等地,并與省委取得聯系。這些經過鐵窗烈火嚴峻考驗的共產黨員成為發動武裝起義的骨干力量。

1937年12月27日,日軍占領濟南。當天下午,省委在篦子店召開緊急行動會議,黎玉、洪濤、林浩、程照軒、孫陶林、武中奇等10人參加會議,確定起義時間為“縣城淪陷之時,即為起義之日”。

1937年12月31日晚上,日軍侵占了泰安城。1938年1月1日,也就是日軍占領泰安城的第二天,省委率機關人員、平津流亡學生、省“民先”隊員、泰安縣共產黨員和泰安縣發動的抗日武裝等160余人,攜帶著五六十支各式槍支和長矛、大刀等原始武器,聚集在徂徠山西麓的大寺,舉行了莊嚴的起義誓師大會。


泰安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博物館紀念雕像。(記者 劉濤 通訊員 丁兆村 報道)

為什么選擇在徂徠山發動起義?

徂徠山,泰山的姊妹山。徂徠山區,山峰99座。徂徠山北近泰山,南接蒙山,東連蓮花山、沂蒙山,西通泰西大峰山,四周群山環繞,構成天然屏障。占據徂徠山既便于我武裝部隊周旋,又可以控制北面的泰新、泰萊,南面的新汶(大汶口),西面的泰汶(上)幾條公路和津浦路等交通要道。同時,徂徠山地處山東中心,在此發動起義,便于與全省其它各地區進行聯系。

在徂徠山發動起義,還因當地一帶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前,泰安一帶有200余名黨員,這在當時是一支很可觀的力量。”泰安市委黨史研究院四級調研員李海衛認為,在黨的領導下,泰安一帶的人民群眾長期開展革命斗爭,為發動起義奠定了群眾基礎。

起義誓師,星星之火燎原

“徂徠山,舉義旗,誓死守土我們不離開!”——《山東縱隊進行曲》

泰安高新區房村鎮黑石埠村,坐落在半山腰的四禪寺(又稱“大寺”)是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誓師舊址。


藍天碧樹,黛瓦紅墻。這座始建于北齊的大寺,歷經千年,見證風雨。在此建立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展館,訴說那段紅色歷史。

林浩之子林水星追憶了父親手稿中描繪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莊嚴一幕:繡著鐮刀錘頭與“游擊”二字的隊旗冉冉升起,黎玉同志站在高處,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紅軍干部洪濤任司令員,省委書記黎玉兼任政治委員,紅軍干部趙杰任副司令員,省委宣傳部長林浩兼任政治部主任。


洪濤司令員高舉駁殼槍,向天鳴放三響。“誓死不當亡國奴!”起義的口號聲、歡呼聲響徹云霄,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隊伍中,有扛著土槍的農民,握著長矛的學生,有五名深明大義的原韓復榘部士兵攜帶著鋼槍投奔光明,還有十名女戰士組成的宣傳隊,一支衣衫襤褸、裝備簡陋,卻意志如鋼鐵般堅硬的抗日鐵流,在徂徠山誕生。

展館講解員崔正峰指著誓師大會上升起的那面隊旗說,起義前夕,參加起義的韓豁、趙新、傅生等女同志趕制了旗幟,隊旗中間寫有“游擊”二字。

徂徠山起義的消息迅速傳開。山上山下,人來人往,有來參軍的,有來看形勢的,有給部隊送衣服和糧食的。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是在日本全面侵華、中華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共山東省委直接領導發動的一次武裝起義,揭開了山東省黨組織獨立領導抗戰的序幕。”山東省委黨史研究院研究二處處長、一級調研員閆化川強調。

那天,陽光明亮。多年后,不少親歷者回憶起來,都深感共鳴:“這是此生都忘不了的閃亮日子。”

青山忠魂,與淬火的刀鋒

“我們用土炮打下過飛機,擊沉過兵艦……曾用我們的熱血寫下了輝煌的戰史。”——《山東縱隊進行曲》

細雨初歇,泰安革命烈士陵園籠罩在一層薄薄的霧氣中。年逾古稀的王慶軍手捧一束素白菊,早早來到這里。他輕輕拂去墓碑上的浮塵,低聲說:“外公,今天是建黨104周年,我們來看您啦……”長眠于此的,是王慶軍的外祖父朱毓淦(又名“朱玉干”)。在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艱難時刻,朱毓淦毅然變賣家產支援四支隊。朱毓淦后來在魯中反“掃蕩”的戰斗中犧牲。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后,四支隊打出八路軍的旗號,加強黨的政治工作,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抓緊軍事訓練……在政治、軍事、作風、紀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舉措,以使部隊迅速生成戰斗力。

四支隊建立后不久,即打了兩個伏擊戰:寺嶺伏擊戰、四槐樹伏擊戰。

1938年1月26日,四支隊在徂徠山南面的寺嶺村,伏擊了日軍的一支輜重馬車運輸隊。寺嶺伏擊戰是四支隊創建后向日本侵略軍打響的第一槍,使這支土生土長的人民軍隊經受了一次戰爭的考驗,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


1938年2月18日,四支隊再次在新泰四槐樹村設伏,炸毀日軍汽車2輛,炸死炸傷日軍40余人,我軍無一傷亡。四槐樹伏擊戰,是四支隊建立以來取得的一次較大的勝利。

到1938年4月萊蕪整編,四支隊已發展成為3個團4000余人的抗日隊伍。這支英雄的部隊,轉戰南北,在戰火的洗禮中,逐漸成長為山東抗戰的勁旅。此后的1938年10月初,四支隊一團二營營長武中奇帶領一個排的戰士用步槍擊落日軍轟炸機的壯舉后被編入《山東縱隊進行曲》。

在朱毓淦的墓碑不遠處,長眠于此的還有多位參加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烈士們。其中,洪濤司令員的故事尤為壯烈。這位犧牲時年僅26歲的原紅軍將領,在長征途中肺部中彈,彈頭終身未能取出,身體飽受傷痛折磨。1938年5月,萊蕪地區反頑(頑固派)作戰打響后,他親自吹沖鋒號,由于舊傷復發,躺在擔架上查看地圖,通宵指揮戰斗。

戰斗勝利后,部隊轉移至泰安勸禮村,洪濤卻永遠停止了呼吸。林水星講述,“父親林浩多次說到,洪濤同志不但能打仗,還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個指揮員,他更懂得言傳身教的重要。”

歷史的豐碑銘記著這些為民族解放流盡鮮血的英烈。

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洪濤、朱毓淦等赫然在列。

和歷史對望,閃耀信仰的光芒

“不斷地戰斗,勝利就在我們的前頭。”——《山東縱隊進行曲》

仲夏,柏油路如墨色緞帶蜿蜒深入徂徠山腹地,路旁農家小院探出的月季與果樹碩果壓枝。繞著盤山小路繼續上行,路旁百余個蜂箱旁,陶罐盛放的槐花蜜飄散清甜。

“嘗嘗?這蜜是山里花給的,有機認證嘞。”養蜂人宋偉張羅著遞上木勺。今年他的蜂場通過了歐盟有機認證。


如今這片土地已成“花果山”:5月初櫻桃搶鮮上市,線上單價超20元仍供不應求;6000斤有機蜂蜜就地銷售,年收入逾10萬元。“以前山禿得藏不住人,現在花多得蜂追不完。”宋偉說。

循路登高,蒼翠林濤奔眼底。曾是被日軍焚毀的荒坡,如今春櫻秋栗、夏蜜冬菌,四季物產滋養著老區人民的生活。

瞭望臺上,徂徠山林場黨委委員、副場長焦圣濤展開一幅對比圖。建場初期,173平方公里的山域僅存不足2000棵樹。而今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正開展林業碳匯試點行動。“革命前輩用生命守山河,我們用青春還青山。”

在徂徠山前馬頭山上,矗立著一座高23米、用573塊泰山花崗巖石精砌而成的紀念碑。紀念碑正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徐向前題寫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12個金字與浩瀚林海交相輝映。碑刻的背面,是起義老戰士武中奇書寫的碑文,記錄著烽火與青山的時空對話。

泰山腳下,《八路軍山東縱隊進行曲》的旋律拂過泰山職業技術學院禮堂。劉欣榮指尖在鋼琴上跳躍,學生們齊聲高歌:“徂徠山,舉義旗,誓死守土我們不離開……”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多年排練紅歌參加演出的她,通過挖掘當地紅歌、排練紅歌、教學生們唱紅歌,來切入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劉欣榮走訪泰安幾十個村莊,尋訪鄉間藝人,查閱展館史料,數年間搜集紅色歌謠200多首,整理成冊出版教材《泰汶謠》。

“其中,有15首是反映徂徠山起義的。” 劉欣榮告訴記者,泰安紅歌美育課程已開課一年,涉及86個班級4000多名學生。

這悠揚的歌聲,讓孩子們更懂得這片土地的紅色。就如同穿越時空的對話,回蕩在烈士長眠的山谷。

巍巍徂徠山,見證著那紅色信仰之火,在新時代化作萬家燈火,永不熄滅。


6月30日,熱血山河·紅色黨報青年記者重走抗戰路前方報道組與受訪者在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誓師遺址前。





一支駁殼槍見證徂徠山烽火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珍藏著一件特殊的文物——一支德制毛瑟c96系列m1932式手槍。

這支槍曾是抗戰英雄洪濤、林浩的佩槍,也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山東省委領導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重要見證。


洪濤、林浩曾用過的佩槍,現存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鳴槍起義燃烽火

1964年夏天的一個傍晚,10歲的林水星悄悄扒開門縫,見到一支精致的德制毛瑟手槍。

“他們在父親的房間里整理著東西。我看見父親手握著一支駁殼槍。”現年71歲的林水星,回憶起父親林浩當年的那支佩槍,記憶猶新。

1964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建館五周年,向全軍動員征集革命文物。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林浩,決定將其隨身攜帶了26年的駁殼槍捐獻出來。

鮮為人知的是,這支駁殼槍也曾是抗戰英烈洪濤的佩槍。

洪濤也是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之一。他參加過長征,曾任紅九軍團第七團團長,暫編師代理師長。1937年7月,全民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受黨中央派遣,洪濤作為紅軍干部,從延安來到山東開辟抗日根據地。

洪濤的佩槍,就是這支德制毛瑟手槍,是其在長征途中繳獲的戰利品。為了將這支槍帶到山東開展抗日斗爭,洪濤將其拆卸后包裹在油紙傘里,一路從延安到山東躲過了層層盤查。

這支德制毛瑟手槍,俗稱二十響、盒子炮,因為有全自動功能,又稱“快慢機”,是 1896 年德國毛瑟兵工廠專門為高級軍事指揮軍官量身定制的一款隨身佩槍。由于其射速快,威力大、精度高,且外觀華麗便于攜帶而受到各國軍人們的青睞。

1938年1月1日,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誓師大會在大寺舉行。當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時,被任命為第四支隊司令員的洪濤,高舉這支駁殼槍,對空鳴放三槍,帶領大家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頓時,徂徠山上一片山呼海嘯。

洪濤帶著這支槍指揮戰斗,帶領第四支隊在齊魯大地上南征北戰,取得多場勝利。


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

犧牲前轉贈戰友

這支槍如何又傳到了林浩手里?

1937年10月,洪濤來到山東抗戰時,林浩任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長。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成立后,林浩兼任支隊政治部主任。洪濤和林浩開始在同一戰壕里戰斗。

1938年2月下旬,為了適應抗戰發展的新形勢,山東省委在新泰縣劉杜村召開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期間由林浩代理省委書記兼第四支隊政委。同時決定,第四支隊編為一、二兩個大隊,兵分兩路實行南北擴展,開辟新的抗日活動區域。其中,洪濤和林浩帶領省委機關、支隊機關及第一大隊,去萊蕪、博山、淄川一帶活動,開辟創建以萊蕪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老紅軍的剛毅與山東人的爽直,加上共同的信仰追求交匯在一起,洪濤和林浩這兩位從不同道路上走到一起的革命者,很快就在并肩戰斗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38年5月初,第四支隊在萊蕪城西魯西鎮以東,與日偽軍展開激戰。洪濤不顧傷病,親自靠前指揮戰斗,直到戰斗取得勝利。然而,戰后洪濤因長征時肺部舊傷復發,傷病繼續惡化。1938年5月25日晚,年僅26歲的洪濤犧牲在泰安勸禮村。

臨終前,洪濤從枕下抽出了這支伴隨著他走過長征路的駁殼槍,用盡最后的氣力交到了林浩手里。

第四支隊指戰員召開追悼會,安葬好洪濤后,林浩舉起洪濤交給他的佩槍,鳴槍三聲,為自己的親密戰友送行。

多年后,林浩在懷念洪濤的文章中這樣深情描述:“望著朝夕相處生死相依的戰友永別,我心如刀絞!深夜,天黑漆漆的,蒼天和大地渾然一體,四野茫茫全都籠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接過洪濤的佩槍,林浩也肩負起戰友的囑托。自此,林浩帶著這支駁殼槍,率領部隊從魯中、魯南到膠東,打鬼子、殺頑敵,浴血轉戰,殺出一片天地。

手槍承載抗戰史

新中國建立后的十幾年間,林浩的工作幾經變換,但始終把這支槍保存在身邊。每每擦拭保養這支駁殼槍時,林浩會想起洪濤,默默流淚。

1959年10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北京建立,同時向全國和全軍征集革命文物。林浩斟酌再三,沒有舍得交出這支槍。1964年軍事博物館建館五周年紀念,再次向全軍動員征集革命文物時,林浩依依不舍地把這支槍捐獻出來,讓更多人了解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槍擦拭好后,父親又在槍身上仔細的涂上了一層薄薄的槍油,母親拿來一塊紅綢布把槍包好,輕輕地裝進槍套里,父親雙手捧起槍,就像抱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并再三叮囑一定要辦好捐贈交接手續。”林水星回憶道。

2017年12月底,200 多位原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老戰士的后代們,從全國各地齊聚泰安,紀念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八十周年。

原泰安市委黨史辦調研員宋元明等得悉這支駁殼槍的故事,鄭重委托林水星拍一張照片留作重要見證。參加紀念活動返回北京后,林水星心情很難平靜。他找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文物處,希望再看一看父輩們當年的那把佩槍。

“歲月的硝煙雖然已經磨去了它表面的烤藍,但槍面依然整潔,一塵不染,薄薄的一層槍油下沒有一絲銹痕,槍身上原毛瑟廠的鋼印和廠標清晰可見。”林水星回憶道,當他再次捧起這支駁殼槍時,只覺眼角濕潤,眼前一片模糊。看完后,林水星拍下照片,并專程赴泰安,將照片捐贈給泰安市委黨史部門和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


原泰安市委黨史辦調研員宋元明從林水星(右)手中接過手槍照片。

回望歷史烽煙,這支駁殼槍承載的意義重大。

林水星說,它見證了父輩們為挽救民族危亡發起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也正是這場起義點燃了山東人民武裝抗日的烽火,揭開了中共山東黨組織獨立領導抗戰的序幕 。


山東十大抗日武裝起義——

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

1937年10月,日軍侵入山東,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緊急會議,根據中共中央和北方局關于在敵后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和開展游擊戰爭的指示,制定了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和山東抗日游擊隊十大綱領。

“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從1937年下半年至1938年上半年,根據山東省委的部署,抓住日軍入侵立足未穩、國民黨軍隊潰逃的歷史先機,各地黨組織先后在冀魯邊、魯西北、天福山、黑鐵山、魯東、徂徠山、魯東南、泰西、魯南、湖西等發動十余起較大規模的抗日武裝起義,對敵人作戰100余次,攻克了縣城15座,消滅大量日、偽軍,逐漸贏得了齊魯人民的擁護,奠定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基礎。

冀魯邊起義是十大抗日武裝起義發動時間最早的。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共魯北特委等就著手在寧津、樂陵、慶云、鹽山等縣發動武裝斗爭。1937年7月15日,“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和“華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在鹽山縣舊縣鎮宣告成立。不久,救國軍改稱“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三十一支隊”。1938年該支隊先后攻克鹽山城,以及魯北無棣、樂陵、慶云、陽信等縣城,建立了鹽山、樂陵、慶云、南皮抗日民主政府。

魯西北起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果的重要體現。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山東省委與山東省第六區行政專員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關系。在日軍侵入魯北,韓復榘令其南撤的情況下,范筑先毅然通電全國,決心留在魯西北守土抗戰,并將其保安司令部改為“山東省第六區抗日游擊司令部”,先后建立了30多個縣抗日政權,開辟了魯西北敵后根據地。1938年11月11日,濟南、德州、禹城三路日軍“掃蕩”魯西北,重點進攻聊城。范筑先寧死不當俘虜,舉槍自戕殉國。

天福山起義創建了膠東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裝。1937年12月24日,膠東特委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保存下來的昆崳山紅軍游擊隊30余人為基礎,在文登、榮成、威海邊界天福山舉起義旗,創建了膠東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裝——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打響了膠東抗日第一槍,揭開了膠東人民抗戰的序幕。隨后,膠東各縣蓬萊、黃縣、掖縣、萊陽、招遠、棲霞、福山等地也都建立了抗日武裝,成立了中共膠東區委和膠東北海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黃縣、蓬萊和掖縣三個抗日民主政權,初步建立起蓬黃掖抗日根據地。

“先后舉行的徂徠山、黑鐵山、天福山、牛頭鎮、十字路、泰西、湖西、魯西北、蘇魯邊等地武裝起義,為開辟山東抗日根據地,堅持抗日斗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羅榮桓在《談山東抗日戰爭》一文中寫到。


(大眾新聞記者 王雅潔 修從濤 張錫坤 劉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齊魯壹點 incentive-icons
齊魯壹點
找記者,上壹點!
545739文章數 81866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乐昌市| 德惠市| 故城县| 许昌市| 丰台区| 麻栗坡县| 东乡族自治县| 河北省| 湖南省| 西畴县| 邵阳县| 乐业县| 衡东县| 岳池县| 夏河县| 灵川县| 松潘县| 纳雍县| 都匀市| 许昌县| 左云县| 霍州市| 饶阳县| 磐石市| 广南县| 无棣县| 石城县| 南通市| 鸡西市| 女性| 达日县| 高台县| 麻江县| 宿迁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东港市| 连平县| 龙口市| 车致| 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