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跟孩子相處得不是很愉快,矛盾根源就是我看不慣他學習效率太低,忍無可忍之時吵他幾句。
一聽到我吵,孩子就怨氣很大,跟我開啟了互懟模式。
放到從前,我可能就閉嘴選擇沉默,不跟孩子硬碰硬。
因為知道懟起來,并不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讓問題更棘手。
但看著孩子畫的大餅,一個都不兌現時,說不失落是假的,有種無可奈何的悲戚。
加上這幾天身體不舒服,生病到嗓子嘶啞,刀片割般的疼痛,對孩子也沒有太多耐心,只覺得氣憤。
自然也沒給孩子什么好臉色,忍著身體的不適,給孩子做飯、洗衣服,叮囑孩子高三最后一年了,要好好學習,不能再像之前一樣打魚曬網了。
知道說這些話沒用,但情急之下又忍不住說,給自己買個心理安慰。
看孩子不順眼,覺得孩子不夠努力,光給我畫大餅,前腳畫完,后腳就碎的感覺,著實有點不好受。
有時候會有心灰意冷,有時候又覺得還能突圍,有時覺得干脆別管了,愛咋咋。
想著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從孩子上初一就我辭職陪讀,學習了這么多年教育和心理學,只想把孩子帶出來能好好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以為自己跟孩子的關系足夠好,以為自己是個足夠認真負責能干的好媽媽。
以為自己能共情孩子,也能有力量驅動孩子。
可是在孩子說到做不到的那一個個瞬間,被無情的嘲諷著。
所有的希望和期待,都變成了幻境,不可測,不可信,不可說。
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大餅,一次次的粉碎。
不敢信,不能信,想信又怕又一次讓自己失望。也害怕自己失望,會讓孩子覺察,引起孩子更多的怨氣。
覺得我只在乎他的學習,而不是真的愛他本身。
不想卷,但又不能不卷,躺不平,那就干脆奮斗啊!這些話想對孩子說,話到嘴邊又咽下。
太清楚,我只要吵一句孩子或者講一句道理,立馬會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駁和跟我對抗。
只要我情緒失控,分貝提高,孩子必定會用行動跟我對抗,他必定會不聽我的,我讓往東,一定往西。
有時覺得很累,明知道自己說一些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卻又覺得此時不說,以后會落孩子的埋怨。
孩子一不開心,就會認為我對他太挑剔,只看見他沒做到的,看不見他進步的一面。
但在我看來,那些微小的進步跟他畫的餅還差十萬八千里,所以不以為然。
于是,孩子就很委屈,他這樣說:
我自己說到沒做到的事情,難受的不應該是我,你憑什么說我!我自己沒做到,就夠內疚了,你憑什么再給我壓力,讓我二次難受!
我也很委屈,心里想:
是你說到沒做到,我也沒跟你算賬,但還不能讓我提一嘴!為人父母要這么卑微嘛,做不到的是你,鍋不要硬甩給我!
沖突過后,冷靜之后,我在思考另一個問題:
為什么一吵孩子,孩子就怨氣那么大?是不是對孩子好得太過頭了?是不是給孩子的愛與照顧太滿了?
是不是太想對孩子好,而透支了自己?
當我切換思維,用反向呈現的方式來洞悉問題,我明白了更多的真相:
放下對孩子的高要求與高標準,接納孩子是一個普通孩子,說到做不到是常態,能堅持小改善就已經足夠好;
不再盯著孩子的學習進度了,越盯越讓自己崩潰和焦慮,馬上18歲的孩子是該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任了;
當自己有情緒和煩躁時,一定要遠離孩子,一個字都不要多說,無論有多么強烈的表達欲,拿著為孩子好而說很多掏心掏肺卻無實質作用的話。
想明白了這些,再面對孩子的吐槽與刺毛,我只是傾聽和沉默,他的怨氣很快就消散了。
當他平靜時,跟我主動和解,套各種近乎,聊各種話題,又畫了新一輪的大餅。
但我相信,餅既然畫下了,早晚有一天能吃到,相信相信的力量。
養育孩子不就是風雨交加,偶爾晴朗的過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