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正式關停,運營64年的全球最大“對外援助網絡”瞬間崩塌。就在前一天,美國國務院已經悄然停止了該機構的所有項目審批,全球范圍的對外援助一夜之間被按下“終止鍵”。
這場突如其來的“財政斬首行動”,不僅讓國際社會措手不及,也讓美國內部一片混亂。曾經依賴這條“金主血管”的上萬名公務員、數千家NGO組織、無數“公知”與媒體人,一夜之間集體斷糧。而在中國,輿論場的劇震更是前所未有,一批曾靠“西方敘事”吃飯的意見領袖,突然銷聲匿跡。
這一刀,不只是特朗普的“節流動作”,更是對美國軟實力體系一次徹底的清算。回溯起點,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以“遏制共產主義”的名義創立USAID,它的使命從來不是簡單的人道援助,而是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秘密武器。
64年來,這一機構累計花費超過7150億美元,覆蓋120多個國家,名義上是扶貧、救災、教育、醫療,實則是滲透、干涉、操控。
從非洲的糧食援助到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從香港的街頭示威到拉美的媒體戰線,USAID的身影無處不在。
在政策執行上,USAID的手段極其隱蔽又高效。他們通過第三方基金會、NGO組織、智庫平臺,將巨額資金注入“合作項目”,再層層分包給媒體人、學者、地方政客,甚至是反對派團體,編織出一張龐大的意識形態輸出網。
美國國會報告顯示,近年該機構每年支持的所謂“獨立媒體”超過700家,受資助記者達6200人。這些人往往以“自由”、“人權”為包裝,實則在全球范圍內為美國制造輿論優勢,干涉他國內政。
中國更是這場輿論滲透的重災區。從涉疆、涉港,到“一帶一路”的負面敘事,背后都有USAID的影子。非洲媒體人曾曝出,以每篇1000美元的價格,接受美國機構資助撰寫抹黑中國的文章。
中國與非洲國家在“健康絲綢之路”上的合作逐漸擴大,美國對此極為警惕。特朗普上臺后,打著“美國優先”旗號,遂決定砍掉這個“花錢不討好”的“軟實力工具”。
今年年初,馬斯克主導下的“政府效率部”對USAID進行了大規模審計,結果觸目驚心。一份內部報告指出,該機構的預算使用混亂,有42%的援助資金在阿富汗項目中被腐敗官員侵吞;非洲糧食援助中,有38%被倒賣至黑市。
更夸張的是,中亞某“青年領袖計劃”花費230萬美元,僅培養出3名社交媒體博主,東歐某媒體項目耗資480萬美元,收視率卻不足0.3%。
這樣的賬目擺在特朗普面前,他的反應不難想象。他不僅怒斥該機構“幾十年花了幾千億納稅人的錢,卻反過來激起了反美情緒”,同時還指責其“與美國國家利益背道而馳”。
6月下旬,美國國務卿魯比奧代特朗普宣布,國際開發署將被徹底撤銷,所有援助職能并入國務院,由新增設的副國務卿統一管理。
這意味著,曾經被稱為“美國對外干預的白手套”的機構,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而言,這一消息無疑是“久旱逢甘霖”。
多年飽受“援助附贈干涉”之苦的非洲、南亞、拉美國家,終于得以擺脫“政治附加條件”的控制。不少國家公開表示,美國的援助更多是“糖衣炮彈”,而不是實質幫助。
在我國,影響更加直接且深遠。多年來,一批“親美派”學者、公知、媒體人依賴USAID項目資助,維系著他們在輿論場的活躍與影響。
他們鼓吹“美國自由”、“美國教育優越”、“美國學生18歲就獨立”等敘事,不斷制造對中國制度的質疑和焦慮。
這不僅誤導了公眾認知,更讓一部分青年對國家發展產生盲目悲觀。然而,隨著美援資金斷供,這一切戛然而止。
據社交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知”相關輿論量同比暴跌73%,部分曾活躍的網絡賬號已經停更,有的甚至刪除了全部歷史言論。
曾經高調帶貨的某知名法學教授,在一次直播中被發現推薦非法出版物,形象瞬間崩塌;某紀錄片導演被揭發擁有多處豪宅,過往“揭露社會黑暗”的包裝徹底破產。
就在表象瓦解的同時,特朗普政府還啟動了對拜登時期資金流向的全面清查。一旦查出公知群體接受境外資助的證據,后果將不再是輿論爭議,而是法律追責。
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援助模式正在全球贏得信任。2024年,中國承諾對非洲提供510億美元融資,用于修建鐵路、港口、醫院、電站等基礎設施,這些項目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也不干涉內政。
非洲國家紛紛表示,中國的援助“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是真正的合作伙伴。美國方面則不得不調整戰略,美國國會宣布將全球媒體署預算增加至9.5億美元,試圖通過“美國之音”等官媒平臺,強化輿論傳播。
魯比奧明確表示,今后美國對外影響將轉向“精準輸出”,不再借助傳統援助渠道。但問題是,曾經靠一支筆、一張支票撬動的國際影響,如今只能靠槍支、軍艦和赤裸外交實現,這種成本和風險顯然更高。
《柳葉刀》在一項研究中警告,USAID的醫療援助每投入1美元,理論上能產生10美元的經濟回報。如今這些項目被終止,預計未來十年將有1400萬人因此失去基本醫療保障,其中三分之一是5歲以下兒童。
全球輿論格局也因此發生劇烈變化。在非洲、拉美、東南亞等地區,中國援建的項目正在填補美援留下的空缺。人民幣在非洲的結算份額首次超過28%,而美元交易量則跌破40%。
韓國暫停與美國的聯合援助計劃,轉而與中國簽署150億美元基建協議,歐洲則疲于填補美援撤退帶來的空白。
美國國內支持特朗普“斷援”的聲音卻不在少數。中低收入群體普遍認為,“美國不是世界警察,納稅人的錢不該給外國人。”這類情緒為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理念提供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在美國輿論場,民主黨對特朗普的這一決定大肆抨擊,前總統奧巴馬甚至公開表示,“USAID就是美國本身”,而布什則認為這是“自廢武功”。
英國外相拉米也曾警告,失去對外援助,等于讓中俄趁虛而入,警告美國不要重蹈英國保守黨關閉援助機構的“悲劇”。
可特朗普根本不在意這些老對手的指責。他更看重的是選票和民意,而非軟實力和地緣影響力。從一支筆、一段文字、一張支票,到如今的輿論沉寂、援助真空、地緣重構,美國64年的“話語權帝國”轟然倒塌。
我們的輿論生態,終于有了喘息和凈化的機會。曾經那些借助美援發聲的“意見領袖”,在斷糧之后,終究難逃沉寂。
他們的背后,不再有金主撐腰;他們的未來,也注定不會再光鮮亮麗。特朗普一刀斬斷了美國64年的國際援助體系,也斬斷了無數“公知”的金主鏈條。一個時代落幕,新的格局正在悄然醞釀。全球輿論的天平,正在向中國傾斜。
信息來源:
[1]美國正式關閉國際開發署 環球時報
[2]美國國際開發署正式關閉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