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壇三件事炸鍋:50票對峙險勝、首富遭驅逐、奧巴馬聯手宿敵,真贏家還是特朗普?
美國政壇正在上演一場權力大戲。
參議院投票卡在50:50的關鍵點上,馬斯克突然提出要搞第三黨,連十幾年沒同臺的小布什和奧巴馬都出來唱反調。
這些看似互不相干的亂象,最終都被一個人的名字串了起來——唐納德·特朗普。
國會山的警報燈已經亮了四個月。
那個名叫《大而美》的法案成了政治炸藥包,光看名字就知道特朗普的套路,既要面子更要里子。
砍醫保、縮福利、猛砸軍費,還直接把新能源車的補貼一刀切了。
共和黨明明在國會占著多數席位,投票時卻連續兩次差點翻船。
五月份眾議院那次215:214的票數,跟坐過山車似的,兩黨議員腦門上都冒著冷汗。
最絕的是參議院這出戲,副總統萬斯提著筆等著投關鍵票,活脫脫在演現實版《紙牌屋》。
表面是兩黨斗法,扒開看都是自己人捅刀。
共和黨占著參眾兩院53%和52%的席位,結果每次投票都鬧分裂。
托馬斯·馬西和沃倫·戴維森這倆共和黨議員當場反水,氣得特朗普放話要斷了他們的政治后路。
參議院更離譜,蒂利斯、保羅、科林斯三人聯票倒戈,前腳剛投完票,后腳蒂利斯直接宣布退休養老去了。
說好的同仇敵愾呢?全成了利益算盤上的珠子。
那個關于國債的警告更狠——十年要多背3.3萬億美元的債,夠全美老百姓吃三十年炸雞了。
馬斯克突然放的大招,讓人嗅到了政治版《狂飆》的味道。
他那個所謂的民意投票六成支持率,其實跟菜市場砍價差不多。
真當美國兩黨是紙老虎?看看選舉法就知道多坑人:第三黨要在各州打上百場官司,集齊幾百萬簽名才夠資格上選票。
當年自由黨折騰了幾十年,也就拿過3%的票。
更狠的是兩黨聯手封殺,誰也不想碗里的肉被分走。
就連馬斯克自己都知道這是虛晃一槍,特斯拉股價應聲跌了7%,資本家到底玩不過政客。
真正的風暴眼在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
特朗普簽法案時筆都沒抖,3萬億美元國債全甩給下一任。
傳統能源大佬們舉杯慶祝,新能源車廠老板們在辦公室罵娘。
最慘的還是低收入人群,醫保砍到2034年,等于提前十四年給窮人判了慢性病。
奧巴馬和小布什這對老冤家突然合體,明面上罵的是關停國際開發署,實際上在給新生代政客敲警鐘。
那個存在了63年的搞事機構,終于被特朗普當廢品處理了。
美國現在的政治劇本,活像過氣男團在強撐。
當馬斯克用開火箭的勁頭搞第三黨時,底特律的汽車工人卻在擔心飯碗;當參議員們為法案數字爭得面紅耳赤時,貧困線下的家庭已經三頓變兩頓。
有人算過賬,《大而美》讓前5%的富人平均多掙六位數,而底層百姓的免費疫苗卻要改自費。
更諷刺的是法案里新增的邊境墻預算,比特朗普上次修的還貴三分之一——這堵墻隔開的不僅是非法移民,更是美國社會的撕裂帶。
特朗普現在站在演講臺上還能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但臺下已經有觀眾在提前退場。
參議院那50:50的驚險票數,揭穿了所謂多數黨的假面;馬斯克的建黨鬧劇,暴露了資本裹挾政治的潛規則;兩黨元老的跨黨派發聲,更像是給年輕政客補課。
現在美國人需要想清楚:當政治淪為算計游戲時,誰來給公共利益上一道保險杠?
這出華盛頓大戲的結局早就寫在標題里了——法案過了,機構關了,罵戰贏了,但美國的政治傷口更深了。
當國家決策變成少數人的籌碼游戲,普通民眾手里的選票就跟超市優惠券沒區別。
下次總統大選的時候,或許真有人該在選票上畫個問號:我們到底在選領袖,還是在挑戲班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