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多的于正2.0,還在流水線上做著復刻著相同的配方,拆解爆款基因,縫合熱搜元素,炮制著各種拼好劇。
■長劇的焦慮
你可能沒看過李一桐和劉宇寧的新劇《書卷一夢》,但你一定看過:
!曝光頂流明星劇組耍大牌、改劇本
,精準吐槽古偶爛俗套路
,主角穿書后被系統狂虐,體驗100種死法
,一邊反抗一邊愛上對方
這些都是短劇一度流行的套路,如今抹掉主角的名字后可以安放進任何一部相似設定的長劇集里,無所謂人設無所謂邏輯,看了一部等于看了全部。
把已經被短劇驗證過的、短平快的敘事元素組合拼接到體量更大的長劇里,一種全新的國產劇旋即誕生——你在連鎖餐廳吃預制菜,我打開視頻網站看拼好劇,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先把時鐘撥回到2022年。
那一年,爆款短劇《長公主在上》創造了4.4億播放量的神話;一年以后,付費短劇《無雙》達成充值過億的成就。短劇從此進入10億級播放量的時代,頭部作品每月分賬收入超百萬。
短劇已然成為國產劇行業的新錢:有龐大的受眾、巨大的流量和可觀的收入。
但漂亮的數據背后,又苦于擺脫不了“無腦”“追求即時爽感”的標簽,遲遲上不了國產劇的正席。跟長劇之間,更是存在涇渭分明的鄙視鏈。
痛批屆的知名老藝術家汪海林就曾放言,短劇是一種“低級趣味”,廣大的長劇創作者們還披著超高投入、知名班底、精美服化道的華服,對短劇不屑一顧。
還是一向最懂用戶思維的于正最先抓住風口。
2024年,《墨雨云間》拳打愛奇藝的迷霧劇場,腳踢劉亦菲和她的N個男人的故事,成了2024年優酷最快破萬劇集,高開瘋走,27集解鎖滿廣的成就,成為了暑期檔里的既賺到熱度又賺到真金白銀的劇后。
這部時隔6年的爆款或許可以看作于正用短劇思路做長劇的試水:找來短劇導演馬詩歌共創,又把現象級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的女主角塞進劇里。
而此后他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一段廣為流傳的發言,更是成了后繼創作者們的圣經:“在這個短視頻日益侵占大家時間的時代,跟短視頻搶流量刻不容緩……可笑的是還有很多人看不起短劇,其實這是時代的趨勢,短劇精致化和長劇快節奏,濃縮敘事刻不容緩。”
《墨雨云間》當然仍是毫無疑問的爽劇,但比之6年前的《延禧攻略》,卻又是另一種2.0版本的爽劇。
更強刺激的開場,開篇就是女主被構陷、捉奸、被婆家活埋的高潮。
更快節奏地推進,兩集完成“重生”、“換皮”、開啟復仇之路,情節密度約等于10集短劇;
更模塊化爽點, 將白蓮花黑化復仇、霸道男主愛上人妻、高調打臉前夫等短劇驗證有效的情緒爆發點,作為標準零件密集嵌入長劇敘事線。
大女主、姐妹互助、宅斗、惡女復仇、權謀、輕喜劇,包攬時下流行的全部議題,于大編劇已經沉浸在自己的拼接藝術里,不知天地為何物了。
■長劇的焦慮
于正無疑是那個最先嗅到商機、并敢于放下身段下海的人,但市場緊隨其后的不止他一個。
24年年末以小博大的古偶黑馬《九重紫》,其導演曾慶杰本身就是短劇導演出身,上岸拍長劇后對節奏的把控仍然是短劇遺風,一集拍完前世、重生,兩集開啟宅斗、權謀。
節奏之迅猛、沖突之直給,與開篇提及的《書卷一夢》又是如出一轍——本劇開場不到5分鐘就貢獻了一個“三角戀糾纏互捅”的魔幻橋段,女主角1集穿書,8分鐘貢獻了10種死法。
與之同期對打的,正是于正提前開香檳、預言 “必爆”的新作《臨江仙》,劇本恨不得一集10個反轉,把觀眾轉得不知今夕是何夕。
rrrr.娛樂速報臺
面對短劇的入侵,平臺方的態度充滿了微妙的矛盾與現實的焦慮。
這邊是騰訊表態要深耕長劇,“守住長劇厚度”,卻在不久之前怒砸500萬,升級平臺的的短劇廠牌。
那邊是愛奇藝放言“短”是2025年內容領域唯一的一個關鍵詞,卻又肯定長劇是戰略核心,微短劇是增量業務。
更為現實的是行動是,從2024年開始,一批頭部長劇IP已經開始實踐起一魚兩吃的撈金法,《折腰》《唐朝詭事錄》等等熱度相對不錯的長劇,陸陸續續都啟動了同名短劇的開發,從高投入搏高回報走向薄利多銷。
長劇在下海,短劇想上岸,國產劇的圍城內外,看似是一場老錢與新錢的握手言和,其實也是一場由流量焦慮驅動的雙向奔襲。
長劇的留客能力本身就在斷崖式下跌。來自優酷內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平臺長視頻用戶前五集的棄劇率高達50%,劇集的整體完播率僅在20%-30%之間。
而這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又迅速在商業鏈條上顯示出了崩壞的效應。
劉詩詩的復出大作之一《淮水竹亭》,本身是大ip改編、被平臺寄予厚望的S+項目,播出后口碑稀爛、熱度慘淡。
劇集更新還沒過半,中插廣告的數量就驟跌至1條,廣告商用腳投票的速度,比任何劇評都更真實殘酷——留不住觀眾眼球,也意味著留不住真金白銀。
長劇下海,是眼饞短劇以小博大、病毒傳播、快速回本的魔力,試圖用短劇的流量密碼緩解自身的流量與商業壓力。
短劇上岸, 則是在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后,又渴望擺脫“Low”的標簽,尋求行業認可與更長久的生命周期。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娛樂消費市場,國產劇的這座圍城,城里城外的人想搶的,早已不是彼此盤中那點有限的蛋糕。
真正的危機在于,長劇與短劇,于觀眾而言并不是二選一。
短視頻對用戶時間的掠奪已成常識,而小紅書這樣的后起之秀,日活用戶在2023年就已突破2.6億,加上仍在茍延殘喘卻日活仍近2億的微博,它們都在謀奪用戶有限的注意力,此消彼長。
■亂成一鍋粥了
長劇短劇化會是國產劇回春的萬能解藥嗎?
于正曾自信放言:“爆本來就是可以預見的,我要是愿意,我每一部都可以是爆劇。”
《臨江仙》配備了他認知中所有的爆款要素:高流量的主演、大IP改編、極致的爽點堆砌、話題性橋段、飽和式營銷。
然而終究是難以復刻《延禧攻略》《墨雨云間》的輝煌,該劇雖在他本人“花錢如流水”“推瘋了”的營銷聲浪下勉強達成“10天熱度破萬”的成績,但比之他前期營造出來的聲勢又實在慘淡。且后續乏力,口碑崩壞,只能勉強算是預制爆劇。
而他此前信心滿滿、投資800萬打造的精品短劇《吉天照》,原本是意圖在短劇領域復制其長劇的成功學,用更精美的服化道和所謂的明代美學,來降維打擊粗制濫造的短劇,但高不成低不就的敘事節奏沒有討好到兩邊的任何一批觀眾。
這印證了洞察與成功復制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當更快、更爽、更易復制已經成他信手拈來的技巧,也許是時候啟動他的爽劇3.0企劃了。
而更多的于正2.0,還在流水線上做著復刻著相同的配方,拆解爆款基因,縫合熱搜元素,炮制著各種拼好劇。
國產劇已經亂成一鍋粥了。現在我只關心,作為普通觀眾,我們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喝上一口熱乎的?
監制 / 費加羅夫人
微博 / @費加羅夫人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