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取環手術’,結果差點連命都沒了。”
“同房都會痛,我跟我老公現在兩個人關系很差,真的是靠良心在維系婚姻?!?/strong>
2025年7月2日,看著腹部上因為手術留下的長長傷疤,想到手術給自己造成的傷害,白女士表示,她仍感覺身體未完全恢復,同時也在等待法院的判決。
白女士稱,2023年7月,28歲的她到甘肅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做取環手術,是一名進修醫生實施的手術,手術過程中因疼痛等而終止手術。隨后不久自己出現惡心、發暈等癥狀,醫院進行了搶救。
△司法鑒定書報告顯示給白女士做手術為進修醫生蒲醫生
2024年12月,經鑒定,醫院對白女士實施的診療行為存在過錯。
2025年6月,傷殘鑒定為:白女士子宮穿孔修補術后,構成十級傷殘。
2025年7月2日,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對患者病情、病史了解掌握得不是很全面,對手術風險判斷的不是很準確,操作不審慎、欠規范。他表示,將積極配合法院,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他代表醫院對患者造成的損害表示深深的歉意。
白女士
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始建于1951年,秉持“博愛、精誠、敬業、創新”的院訓,經過70余載砥礪前行,已成為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乙等醫院。現為天水市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天水市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天水協作醫院、甘肅省腫瘤醫院天水腫瘤防治協作醫院。
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前身為蘭州鐵路局天水鐵路醫院,醫院占地面積16781平方米,建筑面積56623平方米,編制床位528張,年平均門診診次20萬余人次,年出院病人1.8萬余人次。醫院科室設置完善,設有臨床、醫技科室42個,職能科室16個,后勤服務科室2個,現有市級醫療衛生重點學科14個,市級臨床重點專業1個,“成紀之星”名醫工作室4個。
反映:做個取環手術差點連命都沒了
她事后得知做手術的是進修醫生
白女士是甘肅天水人,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白女士稱,2023年7月24日,安環5個月后,因為陰道流血,于是到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去做取環手術,檢查結果是宮頸炎性疾病、宮內節育器下移。
白女士介紹,她是在該醫院生的小孩,對醫院還是信任的,當時她希望找一個經驗豐富的醫生做取環手術,醫院安排了一名馬姓醫生。本來她還準備預約麻藥,但醫生稱這是一個小手術,不需要麻藥。
△當事人提供手術同意書,手術醫生署名一欄為馬醫生
“取環時,一名醫生站在一旁做其他事,另一名醫生實施的手術。第一次取的時候,我感覺到右側有點麻木,喘不上氣,而且疼痛厲害,醫生說是疼痛敏感,緩了一會兒后,又開始取環,結果更加痛了,還出血了,于是終止了手術?!?/strong>白女士說,緩了一會兒后,她在丈夫的陪同下準備回家,結果在醫院外實在痛得厲害,她就找醫生開止痛藥,“當時老公還沒有去取藥,我就出現氣短、惡心、發暈等癥狀,瞳孔都散了,于是立即搶救?!?/strong>
白女士提供的相關證據顯示,在后續的治療過程中,醫院進行了子宮修補術、腹腔鏡下盆腔探查術、右側闊韌帶血腫清除術,術中診斷:失血性休克、子宮穿孔、闊韌帶血腫(右側)、宮內節育器異位等。
白女士找醫生談論此事
白女士稱,后來,因為出現閉經癥狀,她要求到上級醫院治療。2024年,她轉院到甘肅省婦幼保健院,進行了腹腔鏡盆腔粘連松解術、宮腔鏡節育器取出術、子宮內膜活檢術。
“一個小小的取環手術,讓我差點連命都沒了。在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住院期間,我發現給我做取環手術的并不是醫院的醫生,最后才得知換成了一名進修醫生。”白女士說。
起訴:經鑒定構成十級傷殘
醫院診療行為存在過錯
7月2日,白女士說,事發后,醫院找她和家屬進行了協商,但對方提出的金額,他們沒有同意。去年6月,她到轄區法院起訴,要求醫院賠償。
7月2日上午,天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副院長張赟表示,2024年3月,請了第三方——甘肅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但是,雙方金額差距太大,調解沒有成功,白女士就走了司法程序。同年6月,醫院收到了天水市麥積區法院的傳票,要求證據保全。后來,委托了相關機構進行了司法鑒定。
△當事人提供
△司法鑒定意見書顯示院方存過錯行為與白女士損害后果存在因果關系,且“原因力大小建議為主要原因”
手術給白女士帶來了身體的損傷和后遺癥。經陜西津實司法鑒定中心于2025年6月18日出具的司法鑒定報告確認(受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法院委托),白女士子宮穿孔修補術后構成十級傷殘。她目前患有婦科疾病、盆腔積血等問題。
△陜西津實司法鑒定中心于2025年6月18日出具的司法鑒定報告
△鑒定報告稱白紅麗為十級傷殘
司法鑒定顯示:白女士誤工期為193日,護理期為193日,營養期為193日。
“我兩個孩子都是順產,腹部都沒有留下傷疤,現在因為當時的開腹手術,導致我腹部留下長長的一條傷疤,而且右側腹股溝現在仍有麻木、刺痛和異物感?!卑着空f,此事導致她的精神狀態不好,曾經一段時間經常失眠和做噩夢。
白女士稱,自己腹部留下一道長長的傷疤
醫院:操作不審慎、欠規范
將積極配合法院維護患者合法權益
7月2日上午,張赟稱,他代表醫院在醫療過程中對患者造成的損害表示深深的歉意。
張赟說,2023年7月24日,白女士在醫院門診,因為宮內節育器下移來就診,接診醫生和門診醫生按照程序做了相關檢查,也進行了風險告知并經家屬同意簽字,行了宮內節育器取出術。手術過程中,出現了異常情況。
“對患者病情、病史了解掌握得不是很全面,對手術風險判斷得不是很準確,按照后續的反思、討論,操作不審慎、欠規范,發生了并發癥?!睆堏S表示,事情發生后,醫院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做了子宮穿孔修補術等,后來病人在醫院住院,醫院進行了輸液、輸血、抗感染等綜合治療。經過一個階段,病人的各項指標恢復了,身體狀況也慢慢好轉。最后,患者以感覺還有腰疼、盆腔血腫、身體還尚未完全恢復、醫院診療存在過錯等理由,在醫院住院共175天,直到后期經過協商,要求轉往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才辦理出院。"
對于進修生實施手術一事,張赟介紹,進修醫師是基層衛生院的醫生,取得了醫師資格證,當時是在上級醫生現場指導下進行的。
同時,張赟表示,作為醫療機構,醫院將積極配合法院等部門,做好相關工作,維護患者的合法權益。
醫師注冊后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屬于超范圍執業:
(一)對病人實施緊急醫療救護的;
(二)臨床醫師依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定》和《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等,進行臨床轉科的;
(三)依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批準的衛生支農、會診、進修、學術交流、承擔政府交辦的任務和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義診等;
(四)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當事人曾向天水市衛健委反映,得到回復
7月1日,天水市衛健委工作人員表示,出于對個人隱私的保護,不能夠對此事進行溝通,據了解該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對于其他情況均不便透露,需要聯系當地政府。
白女士稱已經聘請律師,目前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在法院調解下醫院表示將對白女士進行70000元的民事賠償,但白女士拒絕了這一協調結果。
“我希望能公平公正的處理,賠償中連我的身體傷殘都沒有算上,進了醫院之后花費就像是無底洞,已經對我的生活造成了影響,醫院方必須讓手術負責人為之前的言語謾罵和刺激向我道歉?!卑着空f。
7月2日上午,天水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事正在走司法程序依法審理中。
隨著輿論的熱度攀升,按照既往類似的引起輿情的醫療事件一貫作風看,涉事醫生們很有可能會被停職、換崗可能,也許那位進修生和帶教馬醫生沒想到,2年后可能再次會被追責,具體也等法院判定。
最理想的處置是,患者獲得一個可以接受的賠償和后續的康復治療方案,同時也希望不要再繼續追責這2位醫生,畢竟當事醫生也不想發生這種情況,醫療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職業,患者個體也存在差異增加了不確定性。
如果出事了就追責、頂格處罰,而不去分析事件本身,不去在制度上做改進和完善,那以后醫生這個行業如何吸引年輕人來,這寒的不僅是當事醫生的心,更是整個醫療行業年輕從業者熾熱的追求;不要一出現不良后果就將責任全部歸咎于醫生,這嚇跑的不僅是渴望成長的年輕醫生,更是無數心懷醫者仁心的未來希望;不要一遭遇醫患糾紛就簡單粗暴處置醫生,這阻礙的不僅是個體醫生的職業發展,更是醫學傳承創新、不斷向前邁進的堅實步伐 。
爭議焦點與深層思考
在這起事件中,患方認為醫院在手術人員安排、風險告知等環節存在過錯;而醫院方可能主張手術操作符合規范,部分不良后果屬于難以完全預見的并發癥。這一爭議背后,暴露出一個關鍵問題:醫生的成長之路,究竟該由誰來保駕護航?又如何避免年輕醫生在成長過程中犯下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錯誤?
在醫療領域,“患者容不得醫生犯錯” 與 “醫生需時間積累經驗” 的矛盾,始終是行業發展中難以回避的問題。一旦發生醫療事故糾紛,對患者、醫生及整個醫療體系都會造成巨大沖擊。
其實對于醫生個體而言,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是減少失誤的核心。
一方面,要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關注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積極參加學術交流與培訓,更新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必須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在臨床工作中要嚴格遵守診療規范和操作流程,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遇到疑難問題及時向上級醫生或同事請教,切勿盲目自信。
同時,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也是避免糾紛的重要因素。醫生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耐心解釋病情、治療方案及潛在風險,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讓患者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從而建立起信任關系。確?;颊叱浞至私庵委煼桨讣皾撛陲L險,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知情同意。
在帶教層面,帶教老師和醫院需承擔起更大責任。
帶教老師應在旁密切觀察年輕醫生的操作過程,及時糾正不當行為,傳授經驗與技巧;醫院則需完善帶教制度,明確帶教老師職責,加強對進修醫生、年輕醫生的培訓與考核,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為醫生成長創造科學合理的環境。
從醫院層面來看,完善的制度建設是預防醫療事故糾紛的關鍵。首先,要建立嚴格且科學的崗前培訓與考核機制,確保醫生在進入臨床實踐前,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時,針對不同年資、不同專業的醫生,制定分層遞進的培訓計劃,讓醫生在安全可控的環境中逐步積累經驗。其次,醫院需強化醫療質量監管體系,通過定期檢查、隨機抽查、病例討論等方式,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加以糾正。
此外還應建立完善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在糾紛發生時,能快速、公正地進行調查與處理,避免矛盾激化。
建立健全醫療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也能在意外發生時,最大限度降低對患者的傷害。
建立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也十分必要??梢酝ㄟ^推行醫療責任保險,由保險公司承擔部分賠償責任,減輕醫生和醫院的經濟壓力;同時,設立醫療救助基金,對因醫療事故受到傷害的患者進行及時救助,保障患者的合法權益。
醫療行業關乎生命健康,醫生的成長固然需要實踐磨礪,但絕不能以患者的健康為代價。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構建起完善的培養、監督與保障體系,才能在助力醫生成長的同時,守護好患者的生命安全與健康權益 。
只有醫院、醫生、患者及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構建起完善的制度體系、營造包容的成長環境、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醫療事故糾紛的發生,讓醫生能夠安心成長,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安全的醫療服務,推動醫療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醫客說
事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進修醫生”的身份。作為基層衛生院的醫生,其本意是通過上級醫院進修提升技術,卻在實踐中因經驗不足釀成事故。這一矛盾觸及醫療行業的核心命題:年輕醫生的成長,是否必須以患者的健康為“試錯成本”?
醫學是實踐科學,醫生的成長離不開臨床實踐,但“實踐”絕不等同于“放任風險”。我國《醫師法》明確規定,醫師需“在執業范圍內從事診療活動”,而進修醫生的執業范圍、操作權限需經接收醫院嚴格審核?,F實中,部分醫院為緩解人手緊張,將進修醫生當作“廉價勞動力”,默許其獨立開展超出能力范圍的操作,本質上是對患者安全的漠視。
更值得反思的是,醫院對“進修醫生”的管理常陷入“重使用、輕培養”的誤區:帶教老師敷衍指導,醫院未建立系統的考核機制,導致進修醫生“邊學邊錯”,最終讓患者為這種“成長”買單。若這種“拿患者練手”的模式不被遏制,醫療行業的信任根基將受到根本動搖。
【責編】醫客君
【文章來源】掌上醫訊、規培醫生、紅星新聞、瀟湘晨報、離床醫學
【圖片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版權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微信:xxxfff0518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感謝您對醫客的支持!
【投稿郵箱】yike@touchealth.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