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胡強強明確指出:當前,部分“網紅醫生”將醫療科普異化為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高價開藥,甚至不惜夸大效果、虛構病例誤導公眾,嚴重違反互聯網診療及廣告法規。衛生健康委鄭重提醒公眾勿輕信,并強調“生命不是兒戲,醫療質量安全是底線”,重申患者需線下首診明確診斷后,方可通過資質齊全的互聯網醫院進行復診。
(背景回顧:此前,康迅網報道《央視暗訪!這些網紅醫生被曝光》一文,已揭露部分“專家醫生”線上引流、線下高價開藥等內幕,引發行業震動。)
一邊是整治重拳,一邊是晉升剛需
醫護科普深陷矛盾漩渦
衛生健康委的嚴正表態,無疑是對醫療科普生態的一次強力“清淤”。然而,對于廣大醫護人員而言,這卻帶來了一個現實的矛盾點:一方面,科學、規范的醫學科普是響應“健康中國”戰略、提升全民健康素養的關鍵一環,更是納入職稱評審體系的重要指標,“做科普”已是剛需;另一方面,行業亂象頻發導致公眾信任受損,連帶使得一些踏實做科普的同仁也遭遇“污名化”,甚至因“好醫生都忙,哪有時間網上‘拉客’”等質疑而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厘清邊界,回歸本質
做“治未病”的正規軍
面對整治風暴與輿論壓力,醫護人員該如何破局?核心在于:堅守合規底線,重塑科普價值,做“授人以漁”的健康守門人。
· 嚴守紅線,劃清“科普”與“診療”的絕對邊界
絕對禁止:任何形式的導流、導診、線上首診、開方售藥、直播帶貨、推薦非資質機構。杜絕一切暗示或明示“找我來看病”的行為。
核心原則:科普內容絕不替代診療。必須清晰標注“內容僅供參考,不能替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有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等免責聲明。
合規復診:線上互動嚴格遵循“線下首診、明確診斷后,通過資質互聯網醫院復診”的鐵律。不越雷池半步。
· 回歸專業,以“循證”和“專長”立身
深耕領域:科普內容應嚴格限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正如一位心血管內科的醫生所言:“我在門診只看心臟病,科普也只講心臟健康。對于不擅長的,我會推薦給更專業的同事。看病講專攻,科普講專精。”
循證為基:所有科普知識必須基于權威指南、共識、大型研究,確保科學性、準確性。將復雜的專業知識“翻譯”成大眾易懂的語言是核心能力,而非提供具體診療方案。
價值重塑:科普的本質是“治未病”和“授人以漁”。其核心價值在于提升公眾健康素養,讓大眾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學會預防疾病、識別早期信號、理解規范治療路徑、科學康復,從而從根本上減少疾病發生、避免延誤診治、緩解醫療壓力。“當醫生不再只是被動地在診室‘授人以魚’(治病),而是主動通過科普‘授人以漁’(傳播知識),努力‘讓患者不再出現’,這才是健康中國戰略下醫學科普的深遠意義。”一位堅持做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科普的醫生如是說。
· 擁抱監管,視整治為“正規軍”崛起的契機
國家衛生健康委明確表示,下一步將聯合相關部門加大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整治力度。這不應被解讀為對醫生科普的“打壓”,恰恰相反,這是驅逐“劣幣”、肅清環境、為真正有價值、合規的科普“正規軍”騰出空間、重建公眾信任的關鍵一步。
凈化生態:打擊虛假、牟利性偽科普,有助于消除“劣幣驅逐良幣”效應,讓公眾更容易接觸到科學、可靠的信息。
重建信任:當合規、專業的科普成為主流,醫護群體的專業形象和公信力將得以修復和提升。
彰顯價值:在更規范的環境中,那些堅持內容質量、堅守專業操守的科普作品將更容易脫穎而出,其社會價值和對職稱晉升的貢獻也將更被認可。
職稱晉升剛需下的合規科普路徑指南
在整治背景下,如何讓科普工作既合規有效,又能服務于職稱晉升?關鍵在于策略選擇與規范操作。
平臺選擇:優先選擇醫院官方公眾號/視頻號、醫學會/醫師協會等專業機構認證平臺、具有醫療資質的權威健康科普平臺。這些平臺背書強,內容審核機制相對完善,且發布記錄易于歸檔,作為職稱評審材料更具公信力。
內容聚焦:疾病預防(高危因素、早期癥狀識別、篩查建議)、健康生活方式(科學飲食、合理運動、心理調適、戒煙限酒)、權威指南/政策解讀(用通俗語言解讀與大眾健康密切相關的專業共識、國家政策)、康復指導(常見疾病的家庭護理、康復訓練要點)、辟謠打假(針對流行健康謠言進行科學澄清)等。
形式規范:系列化、專題化(如“高血壓防治十問”“糖尿病飲食指南系列”,體現系統性和專業性,便于評審專家評估)、明確署名與單位(清晰標注作者姓名、專業技術職稱、所在醫療機構,增強權威性和可追溯性)、留存證據(保留發布鏈接、閱讀量/播放量、用戶正面反饋、被官方媒體轉載等記錄,作為評審支撐材料)、機構審核(重要科普內容提交科室或醫院宣傳部門審核備案,規避風險,獲得組織認可)。
做難而正確的事
醫者初心與行業未來
整治亂象的號角已經吹響,這恰恰是廣大醫護人員以合規、專業、公益的姿態,集體奪回醫學科普話語權、重塑行業形象的“破局時刻”。面對公眾的誤解或質疑,我們更應以扎實的內容、嚴謹的態度、明確的邊界來回應。用科學之光驅散謠言迷霧,用專業知識賦能公眾健康,讓合規科普成為連接醫患信任、緩解醫療壓力、踐行“健康中國”的堅實橋梁。
正如一位在臨床與科普領域雙線耕耘的醫生所感言:“白天在診室治病救人,是‘授人以魚’;晚上伏案做科普治‘未病’,是‘授人以漁’。兩者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踐行著醫者的誓言。”這條路或許充滿挑戰,“做正確的事永遠是最艱難的”,但唯有堅守專業底線、秉持濟世初心,方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在時代的浪潮中,守護生命的尊嚴與醫學的圣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