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時代的印記,聆聽文明的回響。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這里是調頻106.7兆赫青浦區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歡迎收聽《樂活青浦》節目。我是本期節目主播王新彤。為守護文化根脈,賡續非遺薪火,我們特別推出《樂活青浦》之“守藝·新生”系列專訪,一同走進非遺的世界,對話時光里的守望者,追尋古今交融、熠熠生輝的技藝傳奇。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的是小刀會傳說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錢昌萍。
主持人:小刀會傳說的來源是什么?主要講述什么故事內容?
錢昌萍:小刀會傳說是青浦民間文學中珍貴的歷史傳說,描繪了發生在十九世紀中葉在青浦、嘉定、寶山、川沙和上海老城廂等地的小刀會運動。1852年,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青浦區)白鶴塘灣農民周立春最早揭竿起義,開展了為期十八個月的抗糧斗爭。這是上海革命歷程上一段不可磨滅的農民運動史,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被老百姓口耳相傳,代代傳承,不斷豐富和演繹,成為白鶴人、青浦人,乃至上海人的一段歷史文化記憶,其主要內容包括小刀會起義的緣起、經歷、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小刀會童子團的傳說等。
主持人:您是在什么樣的機緣之下接觸到小刀會傳說的?
錢昌萍:1978年我從事文化館故事專職工作,師從青浦文化館沈爾立、上海群藝館任嘉禾老師,認識了白鶴老人王文耀,他們都是五十年代就開始收集小刀會傳說的。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初識小刀會傳說。1987年我負責民間集成故事分卷工作,在青浦宣傳和文化部門的領導下正式投入收集、整理工作,深入群眾之中了解故事內容,逐漸與小刀會傳說關系緊密起來。
主持人:小刀會傳說中“周秀英大刀退清兵”的情節充滿傳奇色彩,但真實歷史記載的守城戰術更注重策略。作為代表性傳承人,您如何平衡民間文學的戲劇性與歷史真實?
錢昌萍:民間故事在傳播中,不斷地補充,越來越豐富。周秀英其人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在民間故事中是存在夸張和神話成分的。“周秀英大刀退清兵”的傳說,大部分都發生在白鶴,清兵追殺起義農民軍時的故事,在民謠故事中就有“大紅褲子小襟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灣橋上殺四門,殺脫淸兵三百人。”的說法,我覺得這是老百姓對周秀英英勇抵抗清兵的歌頌,難免有夸張的成分。另外,在當時的起義人群中有許多女性,但是在不斷的傳播中,周秀英成為典型人物,也是當時女性英勇形象的縮影。
主持人:您師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口傳藝人王文耀先生。他傳授的“方言講故事秘訣”是什么?
錢昌萍:講故事和演講不同,不需要有很多的手勢、面部表情的配合等。本地方言本來就非常親切,語言生動,關鍵是故事內容,情節能抓住人。當年王老先生就是“拉家常”,不在于要如何的“抑揚頓挫”,而是像聊天一樣講出一個個故事。講現代故事也一樣,永遠生生不息的是故事的內容,并不局限在固定的節奏或方式,而是像“拉家常”一樣,追求自然和生動。
主持人:在小刀會傳說的傳承中,當傳統曲藝嫁接現代舞臺時,您覺得最難協調的矛盾是什么?
錢昌萍:青浦白鶴地區的傳承發展條件都非常好,絲竹、滬劇等都是白鶴的非遺項目。比如,用“說唱”的形式來講小刀會傳說,就是白鶴文化干部通過創作所進行的成功演繹。排練過程雖然困難,但是效果非常好,很受老百姓歡迎。另外,白鶴地區的滬劇和民樂都有良好基礎,這都是運用“說唱”來拓展小刀會傳說演繹方式的有利條件。此外,我還拓展了一個項目,和青浦舞協的老師一同組織人員到白鶴塘灣采風,根據傳說“秀英樁”創作群舞《秀英樁》,代表青浦參加了長三角地區非遺項目匯演,還赴云南進行交流演出,也把我們的小刀會傳說傳播了出去。
主持人:一百七十年風云激蕩,從周秀英浴血守城的烽煙,到王文耀先生八仙桌前的醒木聲;從白鶴老人顫巍巍的口述,再到此刻電波中的字句鏗鏘——英雄從未走遠,他們只是化作聲波,在茶館的茶香里,在校園的晨讀里,在每個人抵抗遺忘的意志里,生生不息。這檔節目的尾聲,恰是下一次講述的序章。
對話樂活達人,分享青浦之“聲”,各位聽眾,我們下期再見!
記者:王新彤(實習)
編輯:張悅靈
責任編輯:李艷麗(首席)
終審:張婧(特聘首席)
轉載請注明來自“綠色青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