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2年9月21日,新民晚報報道,上海警方破獲了一起非法銷售野生動物的案件。
這些不法分子將抓來的野生動物以每斤28元的價格出售,總共非法獲利了100多萬元,而其中涉及的野生動物數量更是超過了14萬只。
而這種野生動物人們也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夏季的雨后,人們還經常能夠見到它們,它們被人們俗稱為“癩蛤蟆”。
那么這些不法分子抓來如此巨大數量的癩蛤蟆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13萬只已被加工·】?
癩蛤蟆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并不是一種討喜的生物,與青蛙相比,它們似乎更令人恐懼,甚至還有點惡心,身上不光滑膩,還有很多突起的疙瘩,讓人的觀感很不好。
一般也很少有人主動抓它們,除了長得丑之外,它們的皮膚還有一定的毒性,接觸之后會刺激人的皮膚,產生中毒現象。
然而即便癩蛤蟆的方方面面都很不受歡迎,但是它仍然沒能逃過被端上餐桌的命運。
在上海有一道菜名為“熏拉絲”,就是將癩蛤蟆熏干腌漬之后的制品,被不少人認為別有一番風味。
而這次被上海警方查獲的癩蛤蟆也正是被送去了很多餐館當中,熟加工之后又成了一道招牌菜。
上海警方在行動中無意中發現了有不少餐館在出售野生動物餐品,經過追查之后發現,這些癩蛤蟆都是來自省外。
于是警方順藤摸瓜,抽絲剝繭,抓到了一整個團伙,總共有21人。
他們從省外非法捕獵和收購了大量的癩蛤蟆,然后再以每斤15元的價格賣給中間商,中間商繼續尋找買家,將收購的癩蛤蟆以每斤25元的價格賣給下一級的經銷商。
這些經銷商再將這些來號分銷給下面的小餐館,這些餐館再將癩蛤蟆加工之后售賣。
整個犯罪網絡范圍十分廣,根據警方的初步推算,案件涉及的金額高達1400萬元。
在掌握了充分的證據之后,警方就聯合外省一起實施了抓捕,21人全部被抓,在抓捕的現場,當場就查獲了14萬多只癩蛤蟆。
這些癩蛤蟆中有1萬多只還是活體,但是剩下的13萬多只都已經加工完成,只等著銷售。
最終警方在完成取證之后,就將這1萬多只的癩蛤蟆選擇了合適的地點進行放生,而參與非法捕獵和銷售的這21人也都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癩蛤蟆雖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但它卻也是國家的三有動物,并且國家也明令禁止捕獵和濫食野生動物,對于這樣的行為也嚴懲不貸。
?—【·中華大蟾蜍·】—?
癩蛤蟆的學名叫做中華大蟾蜍,是蟾蜍科蟾蜍屬的一種兩棲動物,它是我國分布最廣、最為人所知的蟾蜍類動物之一,同時也在傳統文化、醫學和民俗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華大蟾蜍的分布極為廣泛,幾乎遍及中國所有省份,包括東南沿海地區、西南山區、東北森林地帶及華北平原等。
它是一種適應性極強的兩棲動物,能夠生活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環境中,包括農田、林地、草地、灌叢、村莊、城市綠地、園林甚至垃圾堆等。
尤其在低山丘陵、溪流附近、池塘、田間溝渠邊緣等地較為常見,它們對干燥環境有較強適應能力,但依然需要水體進行繁殖。
從形態上來看,中華大蟾蜍身體粗壯而短,成體體長通常在60到110毫米之間,背部皮膚粗糙,滿布疣粒,呈棕褐、灰褐或黃褐色,顏色可隨環境略有變化,有些個體還帶有暗色斑點。
最顯著的特征是頭部后方的耳后腺,是兩個顯著的橢圓形隆起,腺體能分泌含毒液的乳白色液體,這是它自我防御的重要方式。
而它分泌的這種毒液也被認為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俗稱“蟾酥”,為了獲取利益,民間也會有采捕行為。
2022年6月22日,光明網報道,同樣是在上海,明鏡破獲了一起類似的案件,一伙人在鄉鎮抓捕蟾蜍,然后提取蟾酥。
民警在將這伙人抓獲之后,從他們的住處搜查出了5包蟾酥凍品,有一斤多。
大量民間采捕行為往往是盲目甚至危險的,野外直接提取蟾酥或將蟾蜍曬干入藥,既不規范也難保有效,還可能因毒性不明造成中毒風險,并且蟾蜍本身也在禁止捕獵的范圍之內。
一些地方將蟾蜍視為“野味”,2024年10月17日,環球網報道,在海南文昌就有3人自行捕捉并烹食了蟾蜍,之后他們都出現了中毒的癥狀。
其中有一人救治無效去世,另外兩人也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
實際上蟾蜍體內含有蟾毒素等有毒成分,尤其是未經處理或誤食其腮腺、皮膚、內臟的個體,極易造成中毒事件。
野生蟾蜍體內往往攜帶寄生蟲,人類食用后極易感染,野生兩棲動物還可能成為病毒、真菌等病原體的中間宿主,有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
因此,無論從毒理角度還是公共衛生角度看,食用中華大蟾蜍都是一項高風險行為,應予以杜絕。
由于人們對其藥用與食用價值的誤信,許多地方存在大量捕捉蟾蜍的行為,有些地方甚至使用電網、水桶、燈光誘捕等方式大肆獵捕,極大擾亂了其自然繁殖與生存。
并且中華大蟾蜍也有很多的生態價值,它們的食性決定了它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害蟲控制者角色。
它不僅是捕食者,同時也是其他動物如蛇、黃鼠狼、鳥類等的捕食對象,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對維持生態多樣性有積極作用。
由于兩棲動物對水質、環境污染極為敏感,中華大蟾蜍的存在與否往往能反映該地區生態環境的健康程度。
大肆的捕獵也會影響它們的野生種群,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很可能引發生態問題。
中華大蟾蜍是生態系統的“守護者”,是農田害蟲的“天敵”,也是環境質量的“指示燈”,它不該成為人類獵食的對象,更不應因為無知和迷信而被大量殺戮。
我們應當重新認識這位沉默而低調的生物,用尊重自然的態度還它一個安全的棲息地。
參考:
新民晚報《上海警方解救放歸1萬余只中華大蟾蜍,另有13萬只已被熟加工》,2022-9-21
嘉興市人民政府《【野生動物科普】警惕!食用中華蟾蜍有風險》,2024-8-7
環球網《吃蟾蜍中毒!1人身亡,2人搶救……這些“土方子”害死人》,2024-10-17
光明網《10天內非法刮取蟾酥760余克》,2022-6-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