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愿意向中國出售蘇-27戰斗機。”
1992年12月17日,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首次訪華時,對外宣布如此爆炸性的消息,震驚了西方眾多資本主義國家。
蘇-27戰斗機在當時全球第三代戰斗機中屬于實力佼佼者。
如果這筆交易一旦達成,也就意味著中國戰機的戰斗能力,可以跟軍事強國美國等國家抗衡。
不僅如此,葉利欽還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向中國銷售其他武器。
這等于是把世界先進武器的大門向中國敞開,打破了西方世界對中國搞軍事封閉。
葉利欽是俄羅斯總統,為什么會積極主動提出把先進軍事武器賣給我們國家?
兩國軍事武器的交易,對我國的軍事發展來說,又有怎樣的意義?
一、蘇聯解體,葉利欽推行資本主義
1991年8月,蘇聯政壇發生了一件動搖政權的大事——八一九事件。
保守派試圖通過武力挽救蘇聯的命運,并將蘇聯時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被軟禁。
事實上,這場政變并沒有按照保守派預想的方向發展,反而激起了更大的社會動蕩,加速了蘇聯解體。
此時的葉利欽,被歷史的潮流推向了蘇聯政權的中心位置。
他沒有選擇退縮,公開發表演講,呼吁民眾抵抗政變,捍衛民主。
葉利欽這一舉動贏得了無數支持,他瞬間成為了全蘇聯的焦點。
因此,政變失敗后,戈爾巴喬夫雖然恢復職位,但他的威望和掌控力已經大不如前。
而葉利欽憑借著在政變中的優秀表現,成為萬眾擁戴的政治人物。
葉利欽于1961年加入共產黨,在黨內工作近30年,他覺得自己很了解蘇聯,認為蘇聯體制已經出現了裂縫,因此,決定準備發動一場改變蘇聯現狀的變革。
這年12月,葉利欽直接繞過國家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與白俄羅斯、烏克蘭等曾經的蘇聯附屬國領導人們秘密會晤,簽署了《別洛韋日協議》等一系列文件。
這些文件的簽署,等于宣告蘇聯已經解體了,各加盟國從此以后將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等戈爾巴喬夫得知消息時,蘇聯這座大廈已經被葉利欽帶領眾人推倒,他曾竭盡全力想要通過改革來挽救蘇聯,被葉利欽親手斬斷了最后一絲希望。
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無奈地宣布辭職,蘇聯正式解體,葉利欽上臺執掌俄羅斯大權。
解體后的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外債和經濟負擔,民眾的生活水平沒有因為體制改變而迅速改善,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混亂。
葉利欽上臺后推行經濟改革,其中就包括被他認為行之有效的“休克療法”。
“休克療法”原本是醫學術語,在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到經濟領域。
簡單來說,就是政府通過頒布一系列綱領、推行諸多政策等方式,實現穩定經濟、治理通貨膨脹的目的。
葉利欽采取“休克療法”希望通過快速推行市場化改革的方式,在短期內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改革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卻朝著更糟糕的方向發展,導致俄羅斯的經濟卻陷入更深的泥潭。
物價飛漲,通貨膨脹,人們手中的盧布一天比一天不值錢,大量企業倒閉,數百萬工人失業,社會上到處充斥著國民的不滿情緒。
葉利欽認為要想扭轉局面,急需更多的資金在國內的市場上流通,以便維持國家運轉。
國內沒錢了,他把眼睛轉向了國外。
他雖然在政治上公開站隊資本主義陣營,但歐美對待俄羅斯依然充滿戒心,因此歐美國家并沒有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葉利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二、葉利欽主動緩和與中國的關系,推進兩國合作
自蘇聯解體后,歐美國家在國際社會上,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態度更加惡劣,因此,我國在國際社會上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軍事壓力。
葉利欽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1992年訪華時,主動緩和與中國的關系。
他明白,解決邊境問題不僅可以大幅減少兩國在邊境線上投入的軍事資源,還能為兩國的合作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因此,在談判過程中,葉利欽選擇了務實的態度,決定在新形勢下尋找到中俄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經過幾輪艱苦的談判,中俄雙方簽署了邊境協議,正式劃定了雙方的邊界。
邊境問題解決了,消除了兩國可能因為邊境問題而發生的軍事對峙局面,更為接下來的軍事合作奠定了基礎。
此次訪華期間,葉利欽帶來了一個重磅消息:俄羅斯愿意向中國出售包括戰斗機、坦克在內的先進武器裝備。
蘇-27戰斗機,是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戰機之一,運往中國的時候,震驚世界。
誰能想到,這只是中俄雙方軍事合作的一個開始。
葉利欽表示,接下來,還將向中國提供更多的先進武器裝備。
其中,最具戰略意義的莫過于現代級驅逐艦。
這款軍艦搭載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被譽為航母殺手,速度和突防能力極強,專門用于對付大型水面艦艇。
隨著現代級驅逐艦的引進,中國海軍長期以來在遠洋作戰能力上的薄弱局面得到了改善,極大提升了中國海軍的戰斗力。
三、中國軍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開始朝著自主化方向發展
擁有了從俄羅斯購買的先進武器之后,我國的軍事專家們認為,如果僅僅依靠進口,始終無法擺脫對外技術的依賴。
于是,中國開始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消化吸收蘇-27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
在引進蘇-27的過程中,葉利欽政府不僅出售了成品飛機,還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和設計圖紙。
這些寶貴的資料也為中國軍工的自主研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學習和研究這些技術資料,中國的科研人員得以深入了解俄羅斯先進的航空技術,并在消化吸收后進行二次創新。
經過幾年的技術鉆研,中國的軍工部門掌握了蘇-27的核心技術,并且成功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國產戰機的研發。
其中,殲-11戰斗機就是在蘇-27基礎上研發的。
這款戰機不僅繼承了蘇-27優異的性能,還根據中國的作戰需求進行了多項改進,逐漸發展出中國自己的三代戰斗機系列。
而殲-11的成功研發,標志著中國從引進到自主創新的一個重大飛躍。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系列的創新并不僅僅停留在殲-11上。
后來又發展出了殲-15、殲-16等更加先進的多用途戰斗機,逐步形成了中國空軍的主力裝備體系。
不僅僅是在空軍領域,我國也積極引進并吸收其他從蘇聯購買的BMP-3步兵戰車、現代級驅逐艦等先進軍事裝備技術,同樣成為了中國軍工自主研發的重要參考。
在吸收這些外來技術后,我國的軍事專家們迅速展開自主設計和改造,將這些裝備的技術優勢轉化為自己的創新成果。
比如,中國自行研發的052C型導彈驅逐艦,就是在現代級驅逐艦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過與葉利欽政府的合作,中國不僅縮短了與西方國家在軍事實力上的差距,還為今后的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蘇-27到殲-11,從BMP-3到國產步兵戰車,中國在這場軍事合作中展現了強大的學習和創新能力。
今天的中國,在軍事武器領域,已經不再是“追隨者”的身份,在許多領域走在了世界前沿,成為“領跑者”。
總結:
可以說,葉利欽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了中俄關系。
從冷戰時期的對手,到如今的合作伙伴,葉利欽抓住了兩國都需要轉變的時機。
對于中國來說,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使其急需尋找新的軍事合作伙伴。
而對俄羅斯來說,出售武器不僅是解決財政問題的捷徑,也是修復與中國關系的戰略舉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