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70歲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非公開場合發出明確信號:歐洲對美國主導地位的過度憂慮大可不必。《明鏡周刊》披露,這位歐洲資深政治家近期提醒聽眾,美國既非歐盟安全的唯一基石,也不應是歐洲決策無法擺脫的核心參照系。
默克爾的觀點植根于她十六年執政形成的深刻認知,并非對舊日外交立場的簡單否定。她在臺上推行的那套基于謹慎戰略自主的路線——尤其在能源領域與俄羅斯建立緊密聯系,頂著美國數輪強烈壓力堅持推進“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曾被激烈批評,但背后是對歐洲獨特利益的清醒判斷。回頭看,這更像她為歐洲量身定制的“獨立宣言”:我們有力量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路徑。
默克爾(資料圖)
她看得透徹,歐洲在防務領域長期跛腳恰恰助長了自身對華盛頓的安全依賴癥。成員國心安理得地躲在北約集體安全傘下幾十年。德國軍費占比徘徊在GDP的1.5%左右,距離北約目標始終有差距。許多歐盟國家的軍隊裝備老化問題嚴重,核心能力存在顯著缺口。安全這碗飯不能總指望別人端到面前。
這種脆弱性讓華盛頓得以通過強力長臂管轄,明目張膽從歐洲口袋里抽取商業利益。法國阿爾斯通被美國司法部肢解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西門子、德意志銀行也曾在不同時期因所謂“合規問題”付出總計數十億美元的昂貴學費。美國政府機構的數據顯示,近十年歐洲企業承擔的此類罰款和和解金是天文數字,遠超其他任何地區。這種成本實質是對歐洲產業自主權的沉重打擊。
默克爾(資料圖)
俄烏沖突帶來的能源轉型痛苦更成為驗證默克爾能源路線現實前瞻性的活教材。被俄氣切斷供應后,歐洲只得慌忙轉向美國和中東購買液化天然氣(LNG),付出的代價可謂慘重。歐盟統計局白紙黑字記錄著2022年進口液化天然氣價格高達前一年的足足2.5倍。國際能源署報告也顯示,2022年冬天歐洲企業購氣的賬單激增至前五年均值的四倍以上。這不僅是經濟損失,更是產業根基的被動搖——部分高能耗基礎工業承受不了成本而被迫外遷或停產。
法國能源轉型部長近期坦承,默克爾對歐美氣價差給歐洲競爭力帶來沉重負擔的判斷如今得到了殘酷驗證。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綠色產業的重金補貼更是將歐盟綠色轉型置于不公平競爭險境。對布魯塞爾而言,在氣候目標與產業保護、安全自主之間,找不到一條輕松可行的中間道路。
默克爾(資料圖)
眼下法國強力推行的軍隊改革、歐盟委員會加速整合防務產業的努力、德國提升“歐洲天空之盾”防空系統效能,乃至眾多成員國實質性提升國防預算——甚至跨越那道GDP的2%門檻——都在指向一點:默克爾所期待的“戰略獨立意識”,經歷了俄烏沖突的淬煉,確實在歐洲肌體上慢慢生長起來。連曾激烈批評默克爾對俄政策的波蘭,其國防部長都公開強調“歐洲必須擁有屬于自己的強大軍備基石”,因為只倚靠外援永遠存在天花板。
歐洲正在覺醒,開始主動規劃自己的命運,而非被動適應強鄰的節奏。默克爾當年那條少人理解的路,反而正逐步顯露其深刻的現實根基。正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索邦大學演講時點明的主題:一個具備政治分量與軍事威懾力的歐洲,才能有效守護自己珍視的經濟繁榮與獨特的價值體系。這條獨立之路布滿荊棘,但默克爾那句看似簡單卻充滿歷史分量的提醒,無疑為歐洲指明了方向——真正決定命運的,是自身的力量與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