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7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隨著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美國面臨日益嚴峻的商業和政治挑戰,他在另一個最重要市場中國也遭遇了麻煩。
曾幾何時,特斯拉是中國道路上最炙手可熱的汽車。中國也給予特斯拉優惠政策,希望引進特斯拉的技術訣竅來促進競爭,以推動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也就是創造“鯰魚效應”。特斯拉的汽車銷量一度飆升。
然而,特斯拉面臨的風險一直存在:他可能會被自己助推起來的競爭對手超越。如今,這一風險正逐漸成為現實。
隨著中國本土汽車制造商越來越受歡迎,特斯拉在華市場份額萎縮。中國消費者認為,特斯拉的車型越來越乏味,與當地消費者的品味脫節。如今,中國設計的頂級電動汽車常常配備一些特斯拉不具備的功能,比如多塊可以觀影和打游戲的大屏幕,可以冰鎮飲料的車載冰箱以及可用于自拍的車內攝像頭。
中國電池公司也取得了新的技術突破。比亞迪和寧德時代最近表示,他們已開發出五分鐘快速充電技術。
目前,許多中國消費者依然把特斯拉視為電動汽車先鋒。中國也將特斯拉視為外資投資成功的典范,以及推動中國綠色經濟建設的有力伙伴。綠色經濟聚焦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電池等產業。
麻煩的是,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系統(FSD,中國官網稱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仍未獲得中國監管部門的全面批準。這項技術是特斯拉未來主導交通領域雄心的核心功能,同時也是中國企業競相攻克的領域。
特斯拉反應遲緩
特斯拉中國員工表示,他們曾向總部表達過對公司車型日益老化的擔憂,但他們的警告往往并得不到及時的回應。在缺乏有吸引力車型的情況下,特斯拉銷售人員感受到了更大的銷售業績壓力,挫敗感增強。
特斯拉中國銷售人員對買家表示,額外的功能會降低續航里程并影響加速性能,他們鼓勵買家更多關注特斯拉的安全記錄。但他們私下也抱怨,自己面對的內部壓力越來越大,很難完成銷售目標。
一位北京銷售人員說,他的銷售目標最近從每周四輛車提升到了每天至少賣出一輛車。該銷售員還表示,近幾個月來,許多同事的工作時間從之前的每天10小時增加到了12小時。
據知情人士透露,2021年初,特斯拉中國團隊在向總部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當地消費者希望汽車能夠與智能手機無縫連接,并配備更多娛樂類應用。然而,美國總部的特斯拉管理人員回復說,這類功能并非優先事項。
知情人士稱,2023年和2024年,特斯拉中國的戰略團隊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但仍然覺得沒有受到重視。特斯拉自2023年開始為中國車主提供一些熱門本地應用,比如流媒體服務“芒果TV”。不過,相比中國品牌車型,特斯拉車主能使用的應用數量仍然較少。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
幾年前,特斯拉曾承諾設計一款能讓當地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其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車型,但后來由于其他事務更為緊迫,這一計劃被擱置了。于是,馬斯克轉而采取了另外一種策略,即設計一款更經濟實惠的車型,通過從現有車型中去除或降低某些功能來降低成本,并讓這些汽車能夠更容易地在現有生產線上進行大規模生產。
一些員工和分析師對這一策略持懷疑態度,其中包括特斯拉計劃推出的新Model Y 車型。他們擔心,如果這些簡配版車型的價格沒有大幅降低,那么它們很容易就會被本土競爭對手擊敗。特斯拉在中國最暢銷的車型是Model Y SUV,其起售價約為 3.67萬美元,而競爭對手比亞迪的電動SUV海獅07的起售價約為2.64萬美元。
中國市場愈發重要
對于馬斯克來說,中國市場的成功至關重要。按收入計算,中國是特斯拉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市場,也是其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約占其全球汽車出貨量的一半,并為其全球制造供應零部件。
在特斯拉美國和歐洲銷量因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結盟而下滑后,中國對特斯拉的重要性反而在增長。中國也是馬斯克優先發展技術的試驗場,例如FSD和自動駕駛出租車。
特斯拉與其他中國電動車制造商一樣,在中國市場降價,并計劃于2026年推出低價版Model Y SUV車型,希望借此提振銷量。但是,馬斯克似乎無意對市場做出過多妥協,而是依靠特斯拉在品質和技術上的聲譽,保持其在中國的領先地位。
截至發稿,特斯拉尚未就此置評。特斯拉在4月份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曾提到中國市場。該公司表示,盡管傳統觀點認為競爭對特斯拉不利,但公司相信競爭將加速電動車的普及,從長遠來看促進特斯拉的銷售。
成功保質期
許多專家認為,特斯拉在中國的發展之路仍將坎坷。長期以來,美國企業在中國往往能短暫取得成功,但在本土競爭對手崛起后便會落后。
2000年代初,摩托羅拉就曾在中國被本土公司擊敗。 蘋果也曾是2023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第一的制造商,但如今已跌至華為和另一家中國品牌之后位居第三,原因是后者不僅提供了熱門手機功能,價格還更低。與此同時,國產手機制造商也受到了政府刺激政策的推動。
“你永遠不要低估馬斯克和特斯拉的韌性。”前通用汽車高管、現任一家汽車咨詢公司負責人的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e)表示。
不過,他也指出,馬斯克很可能也清楚,許多在中國運營的跨國公司都有“成功保質期”,因此他正著眼于投資印度等其他市場,以防中國市場變得更具挑戰性。
“馬斯克在中國的業務更像是走下坡路,而非蒸蒸日上。”鄧恩表示。
特斯拉在中國面臨的最直接挑戰是其市場份額持續縮水,而中國整體電動汽車市場則在快速發展。今年5月,特斯拉中國銷量略低于4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0%,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包括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則整體增長了28%。
根據中國乘聯會的數據,特斯拉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等份額已從2021年初的11%降至今年5月的4%。特斯拉主要競爭對手比亞迪在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市場的份額約為29%。小米一年前才開始銷售電動汽車,目前約占3%的市場份額。
《華爾街日報》采訪的汽車買家表示,特斯拉不再像以前那樣引領技術潮流了。
34歲的錢陽(Qian Yang,音譯)表示,他曾擁有一輛特斯拉Model 3,周末時喜歡開著它兜風。現在,錢陽賣掉了特斯拉,花了3.4萬美元(約合24萬元人民幣)購買了一輛小米SU7電動轎車。如今,他成了小米汽車的粉絲。這款車配有小愛同學語音助手,可以執行開車門等操作,還能與其他小米設備聯動。
“你知道那種下班回家時的感覺嗎?你可以直接在車里告訴小愛同學,讓它遠程打開家里的空調,真是太爽了,”錢陽說,“特斯拉現在幾乎就像iPhone一樣,已經變得乏味、沒有新意了,也沒有什么革命性的功能了。”
FSD難落地
雪上加霜的是,特斯拉未能在中國全面推出其FSD輔助駕駛服務。
與以往依賴預設規則來應對大多數駕駛場景的軟件不同,特斯拉當前的FSD系統是基于AI模型,從數百萬段實際道路視頻中學習駕駛方式。該系統主要以美國道路數據為訓練基礎,被認為是行業內的技術領先者,并自2024年初以來在美國廣泛推出。FSD可以協助駕駛員泊車,并在城市街道和高速公路上導航。目前,駕駛員仍需坐在駕駛位上保持注意,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馬斯克希望在中國推出FSD,不僅是為了提振銷量,還因為中國的電動車市場可以生成海量數據,有助于提升FSD的能力,從而進一步鞏固特斯拉在全球的技術領先地位。但是,這一努力遇到了困難。
作為備選方案,特斯拉曾考慮在中國境內擴大FSD的訓練規模。然而,要實現這一點,其中國業務需要獲取最先進的半導體芯片,而這些芯片受到了美國的出口管制。經過將近九個月的反復溝通后,相關談判最終陷入僵局。
在特斯拉原地踏步的同時,中國本土競爭對手已推出功能先進的輔助駕駛技術,且價格往往更低。用戶表示,小鵬的旗艦輔助駕駛系統XNGP在功能上與特斯拉相似。比亞迪則推出“天眼”系統,稱該系統可在城市道路上在極少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實現巡航。
中國公司也在推進采用自動駕駛技術的自動駕駛出租車i服務,例如百度和小馬智行運營的數千輛自動駕駛出租車。特斯拉雖然已于6月在奧斯汀推出了自動駕駛出租車,但在中國道路上尚未開展相關服務。
由于FSD落地中國一再受阻,特斯拉在今年2月開始通過遠程更新的方式向中國用戶推送部分FSD功能(如城市道路導航),這是其美國FSD服務包中的一部分。不過,中國監管機構表示,任何輔助駕駛更新都需要獲得批準。隨后,特斯拉暫停了這一功能推送。
人形機器人也受沖擊
馬斯克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風險是:特斯拉寄希望于帶動未來增長的其他業務,可能也會遭到中國對手的侵蝕。
今年3月底,特斯拉開始從其新建的上海工廠向第一個海外市場澳大利亞出口“Megapack”電池,該產品可提供電網級儲能。但是,寧德時代等多家公司也正在進軍儲能電池業務。
馬斯克還希望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取得主導地位,稱該業務未來收入可能超過10萬億美元。知情人士稱,特斯拉計劃在美國生產數千個Optimus人形機器人,但該計劃依賴于中國供應商提供關鍵零部件,包括用于機器人關節的行星滾柱絲杠和用于機器人手部的電機。
中國供應商的工程師們與Optimus團隊加班協作完成了設計。知情人士稱,這些供應商的高效表現使得特斯拉能夠大幅降低某些零部件的成本,以至于即便在華盛頓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之后,特斯拉也沒有暫停采購。
現在,中國也涌現了一批自己的機器人創業公司,例如宇樹科技和智元機器人,他們準備與中國公司一較高下。隨著中國供應商與特斯拉合作,這一進程可能會加速。
“一旦你拿到了特斯拉的訂單,國內的機器人公司就更愿意和你合作了,”一位Optimus供應商的市場經理陳峰(Chen Feng,音譯)表示,“特斯拉可以再次扮演鯰魚(帶動行業發展)的角色。
馬斯克近期在與分析師舉行的電話會議中表示,他相信自己的Optimus機器人在該領域是第一名,但他也擔心中國最終會主導這一領域。
“我有點擔心,排行榜上的2到10名會全是中國公司。”他說。(作者/簫雨)
本文源自:鳳凰網科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