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盟單方面對中國企業施加歧視性貿易限制兩周后,中國終于出手,7月6日,中國財政部發布重磅通知:自即日起,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政府采購醫療器械項目將排除歐盟企業參與,非歐盟供應商的歐盟進口器械占比不得超過50%。
這一舉措直指歐盟6月20日實施的“禁令”,禁止中國企業參與500萬歐元以上歐盟醫療招標,并限制中國零部件占比,沉默兩周后的雷霆行動,彰顯中國在捍衛公平貿易中的戰略定力與堅決態度。
當中歐貿易的牌桌上,有人想掀桌子,沒想到對手卻亮出了一把手術刀,亦或者可以說中方此次反制不僅來得迅速,更以精準的“手術刀式”策略直擊歐盟軟肋,令歐盟始料未及。
歐盟“政治操弄”
2025年6月30號,一扇門“咣”地關上了,根據歐盟的《國際采購工具》(IPI),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醫療設備公共采購大單。
這樣的話語無異于是在告訴中國公司,合作沒你份兒了,甚至即便是歐洲公司中標,里頭中國制造的部件也不能超過一半,而這一禁令將持續五年,并可在必要時延長五年。
歐盟此舉并非無跡可循,早在2024年4月,歐盟便啟動對中國醫療器械政府采購市場的IPI調查,指控中國存在“優先采購國產設備”“限制進口商品采購”等歧視性措施。
甚至在2025年1月,歐盟調查報告中更是直接認定中國87%的醫療器械政府采購存在“排他性政策”,進而推動此次禁令落地。
理由聽上去冠冕堂皇,他們說,中國的采購市場對歐洲企業“不公平”,招標里充滿了對“中國制造”的偏愛,這讓他們很受傷,但這番說辭,聽著總有點選擇性失憶。
忘了過去幾十年,西門子、飛利浦們在中國醫療現代化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成了中國各大醫院的“標配”了嗎,那時候,沒人提“不公平”,如今突然翻臉,把合作的酒杯換成了制裁的大棒,這記重拳,打亂了牌桌上原有的節奏。
特別是在近年來,中國憑借技術突破與成本優勢,逐步打破國際巨頭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的壟斷,也是因為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業界普遍認為,歐盟的真實動機其實在于遏制中國高端醫療器械的崛起。
中方強硬回應與反制措施
歐盟的大棒剛落下,中國的反擊就來了,而且快得驚人,6月20日,商務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敦促歐方立即糾正錯誤做法。
更值得關注的是,7月6日財政部緊急出臺相關政策與通知,對等限制歐盟企業參與中國政府采購,并表示4500萬人民幣以上的高端醫療器械政府采購,這表示中國的醫療產業現在輪到歐盟企業靠邊站了。
在這其中,不僅歐盟企業(不含在華歐資企業)被排除在外,非歐盟企業提供的歐盟進口產品占比不得超過合同總額50%,而這樣的反擊,看似以牙還牙,但仔細一瞧,中國的這把“手術刀”,刀法要精妙得多。
它只針對政府采購,放過了廣闊的民營和家用市場,沒有一棍子打死,更妙的是,在華生產的歐企,不算“外人”,這一下,就把單純的貿易對抗,變成了對產業鏈本地化的引導。
“中國創新、海外生產、全球交付”的模式,正在讓貿易限制變得越來越尷尬,而中國的反制,也不僅僅是防御,它更像是一條被放進國產設備池塘里的“鯰魚”,用外部壓力,激活內部的求生欲和創新力。
最關鍵的是,還留了個活口,如果某項技術國產實在替代不了,可以破例豁免,比起歐盟的“一刀切”,這操作顯然不是為了賭氣,它精準地切向了歐盟最敏感的神經,卻又為未來的技術合作和談判留下了空間。
數據顯示,國產中端醫療設備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從2018年的12%飆升到今年的43%,這場博弈,無疑將大大加速高端領域的國產替代。
政策給了一年的緩沖期,這更像是給國產替代沖刺留出的窗口期,是把壓力轉化為創新推力的戰略設計。
可以說,這不是簡單的貿易報復,而是一次清晰的表態,你想關門,我就讓你看看,誰家的院子更大,誰更需要那扇門。
不對等的經濟賬
那么這一來一回,到底誰更受傷?對中國企業來說,歐盟的禁令雷聲大,雨點可能沒那么大,像邁瑞、聯影這樣的頭部企業,在歐洲單個訂單超過500萬歐元的公共采購項目,本來就鳳毛麟角,可以說影響有,但遠非致命。
但對歐洲巨頭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中國市場可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身家性命所在的“現金奶?!薄?/p>
如果我們算一筆賬就會發現,光2023年,歐盟賣到中國的醫療器械,總價值是它從中國進口稀土的八倍。
尤其在中國劃定的4500萬以上高端設備市場,西門子、飛利浦、GE(雖是美企,但在歐洲有大量業務)幾乎壟斷了CT和MRI等設備的進口。
這不僅是賣機器的一次性收入,后續長達數年的維修保養費用,就能高達設備本身價值的三成,而這才是源源不斷的利潤,而現在這一紙禁令,看似只影響了未來的增量,實則動搖了他們最肥美的存量市場。
如果說錢還只是皮肉傷,那么供應鏈的深度捆綁,才是真正的命門,一臺歐洲產的頂尖CT,背后是幾百家歐洲中小供應商的飯碗,德國的探測器、荷蘭的軟件、法國的零件……環環相扣。
中國市場一旦受阻,多米諾骨牌倒下的,將是整個歐洲高端制造的產業鏈,更要命的是那個看不見的服務生態。
醫院買了一臺飛利浦的設備,與之配套的AI診斷軟件、數據管理系統、醫生操作習慣,都形成了強大的用戶黏性,你不可能今天用西門子,明天就無縫換成聯影,這種軟件和數據構筑的壁壘,遠比硬件本身更難跨越。
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反制里,要特意加上“技術不可替代”的豁免條款,這既是現實考量,也是一種自信的博弈,我知道你離不開我,我也讓你知道,我知道這一點。
這種基于整個生態的“技術黏性”,比稀土那種“我賣你買”的單純原料關系,要復雜和致命得多,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結語
沉默兩周后的直接反制,是中國向歐盟遞出的“清醒劑”,歐盟需要看清,在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盛行的當下,唯有尊重規則、平等對話,才能避免兩敗俱傷。
中方的態度轉變,既是捍衛公平的必然,也是留給歐盟的最后窗口,合作,還是對抗?答案,在歐盟手中,但歷史證明,搬起貿易壁壘的石頭,終將砸向自己的腳,而唯有開放與合作,才能照亮產業與文明的未來。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