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又出手了,不宣而戰,戰機奔襲兩千公里,對也門三大港口狂轟濫炸,這回連海軍都上了——導彈艦直接開火,精準打擊荷臺達。怎么看怎么像一場“地中海霸主的肌肉秀”,但其實,這是以色列在用槍炮表態,在用火力投票。
這不是報復,這是傳信。
從5月到現在,以色列對也門的空襲不下五輪,這不是“隨機點火”,這是戰略連擊。關鍵問題不在于胡塞那點破船破彈能不能真打到以色列本土,而是——胡塞背后的影子,是伊朗。
胡塞喊“為巴勒斯坦復仇”,但以色列看見的是伊朗那張臉。所以,打胡塞,不是滅火,是“殺雞儆猴”。對德黑蘭放話:你敢放縱代理人撒野,我就敢跨海干你線下倉庫。這不是戰術打擊,是戰略恐嚇。
這次荷臺達、薩利夫、拉斯伊薩三港被炸,重點在“港”。那是紅海的咽喉,是伊朗物資的中轉點,是美國都頭疼的戰略節點。用導彈堵港口,以軍是在打“運輸線+威懾線”的復合戰。
問題是,以色列真打得起這場戰爭嗎?
短期來看,以色列這幾輪襲擊確實打得干脆。但代價呢?你打的是胡塞的一堆油桶鐵皮無人機,結果你飛的是F-35I,每小時4.5萬美元的成本。一輪空襲下去,打的是貧民港口、炸的是糧食碼頭,死傷平民一堆,糧食中斷、饑荒加劇,還要被國際輿論圍毆。
紅海船運又炸回石器時代,大型油輪被迫繞道非洲,海運保險飆升,連帶著歐洲油價都開始躁動。一艘船被炸,損失幾億美元,胡塞一臺無人機才幾千塊人民幣,這種戰爭,誰耗得起?
說白了,以色列正在陷入一個“大炮打蚊子”的地緣陷阱。
表面上美以聯軍火力碾壓,打哪哪開花。但實際上胡塞越打越硬,導彈越打越遠。從原來的火箭彈到現在的“巴勒斯坦-2”高超音速導彈,甚至還有人懷疑其背后是伊朗的“影子實驗場”。
高超音速導彈襲擊本-古里安機場,直接讓機場停運六小時。游客逃散,旅游業當天損失5億美元。你說這回合誰贏了?打贏戰術,卻輸掉戰略。
以色列到底想干嘛?
別光看炮聲,要看背景。胡塞炸機場的前一天,是伊朗和美國的核談判陷入停滯,以色列正是趁這檔口給德黑蘭上眼藥。再往大了看,美國大選臨近,中東局勢越亂,對拜登越不利,以色列知道——現在是叫價的窗口期。
所以這場空襲看似是軍事決策,實則是外交牌桌上的一張王牌。以色列要告訴美國:“老大,紅海我來守,胡塞我來打,但你得付我代價?!倍鴮σ晾?,它傳遞的是:“你要真玩火,我隨時砸你門口?!?br/>問題是,以色列這套玩法,能撐多久?
飛行員年均飛行時數已突破300小時,超出北約標準。這不是強軍,是“過勞軍”。同時,這種“單方面懲戒”的戰爭模式正在引發惡性循環——胡塞反擊→以色列打擊→胡塞再升級→以色列再加碼……中間夾著的平民、糧食、航運、輿論,一個都沒落下。
軍事勝利帶不來戰略平衡,戰術進攻掩蓋不了戰略焦慮。
這事對我們怎么看?
很簡單,這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講的是:打得贏≠打得起,能開火≠能收場。
中東的火,不是哪個導彈系統就能滅的。打仗打的是戰略配置、話語權分配和心理強度。以色列這次突襲看似強硬,實則是“沒底牌的強硬”,要靠打出效果換戰略位置。
胡塞武裝的表現也值得注意,手里沒多少像樣裝備,卻能硬扛這么久,一方面說明其后方支持扎實,另一方面也說明現代戰爭打到最后,比的不是裝備,而是“持續性+成本比”。
最后留個判斷:
紅海不會平靜,以色列也不會停手,胡塞不會投降,美國不會上場,伊朗不會認慫。
這不是一場戰爭,這是一個無解的地緣循環。
而我們要做的,是看清局勢,保持距離,不選邊站,同時牢牢抓住戰略通道控制權、信息敘事權、資源配置主動權。
因為一旦進入他們這種戰爭邏輯里,再想出來,那就不是靠智慧,而是靠血的代價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