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德國交換卡片,其上有 S?ul (首爾)字樣
首爾是大韓民國的首都。“首爾”(韓語:?? Seoul)這個城市在百濟王朝名為“慰禮城”(???/慰禮城 Wiryeseong),在新羅王朝名為“漢陽”(??/漢陽 Hanyang),在高麗王朝名為“南京”(??/南京 Namgyeong),在朝鮮王朝復名漢陽,朝鮮王朝遷都于此后易名“漢城”(??/漢城 Hanseong)。
朝鮮日治時期(1910年—1945年),漢城易名“京城”(日語:京城/けいじょう Keijō;韓語:??/京城 Gyeongseong)。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京城更名“??”,日文譯名隨之改為音譯的假名“ソウル”,中文仍稱之為“漢城”;2005年該市市名的漢譯被指定為“首爾”。
首爾
首爾來自韓語固有語??,意為首都。有一說“??”來自徐羅伐(???/徐羅伐 Seorabeol),原指新羅國都金城(今慶州市);鄭張尚芳則認為其源于上古漢語“首邑”。此名稱的使用不遲于1882年,時而與其他名稱并用。
漢譯
不同于絕大多數朝鮮半島地名,首爾無朝鮮漢字寫法,因此漢語圈曾長期套用舊名漢城。1751年法國產的中韓地圖上,首爾記作King-Ki-Tao(京畿道的漢語發音)。這種用法又見于1851年塔利斯/賴普金的日韓地圖。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首爾又音譯為蘇烏。
韓語首爾、漢城是不同的詞,而漢語一律作漢城,翻譯時出現了問題。名稱僅有首爾、漢城之別,而沒有關聯的機構,漢譯因而混同,如首爾大學、首爾市立大學、漢城大學都轉換成漢城大學,僅能以“國立漢城大學”、“市立漢城大學”、“漢城大學”區分。類似的情況還有首爾科學高等學校和漢城科學高等學校。
1990年代,中國學者高放曾經提出“首甌”的譯名,并提交給了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5年1月,李明博任市長的首爾市政府指定市名漢譯為首爾,并正式向漢語圈要求協助改名。此漢譯由??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選出,落選漢譯有首午爾、中京(中國北京與日本東京之間)、首沃。
首爾在現代標準漢語中音義兼顧,首可解作首都、爾又對應“?”字的卷舌收尾音。在漢語名更改后的一段時間,一些漢語新聞媒體書面曾有用“首爾(漢城)”。
京城
京城即國都,是韓語漢字語,朝鮮王朝偶指漢城,先前指代高麗、新羅國都。朝鮮日治時期,漢城易名京城,京城兼為日韓雙語,廣泛使用,如首爾的中央車站首爾站1900年開站至1905年、1923年至1947年為京城站。
京作為首爾的簡稱,在交通等領域常有使用,如京釜線、京釜高速公路、京仁線、京釜高速公路、京義線、京元線、京春線。
我們還必須知曉,韓國宣布將韓國首都的中文名字更改為“首爾”,有以下深層次原因:
? 去漢化:歷史上朝鮮半島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漢字在其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韓國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和經濟崛起,國內去漢化呼聲漸高。“漢城”這一名稱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色彩,更改名稱是韓國擺脫中國文化影響、強調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種表現。
? 去日本化: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后,將“漢城”改為“京城”。韓國獨立后,為去除日本殖民統治的影響,將“京城”改名為“SEOUL”,但在漢語中仍被稱為“漢城”,所以改名也有進一步擺脫日本影響的考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