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糖畫是用糖漿畫的糖食。根據(jù)地域的不同亦稱“倒糖餅”“糖關(guān)刀”“糖燈影”等,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shù)。
20世紀(jì)90年代川中蓬溪常見糖畫藝人肩挑箱擔(dān),走街串巷,在公園、旅游景點用自己獨特的手藝招徠顧客,一副糖擔(dān)面前,往往圍著許多人觀看,有大人,也有孩子。如今,這種景觀亦不多見,只是偶爾節(jié)假日能在人流多的公園見到賣糖畫的小攤。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川中糖畫源于唐代。傳說唐代詩人陳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四川梓州今射洪縣人氏),是川中糖畫藝術(shù)的祖師爺。他極喜讀書,也喜吃黃蔗糖。為消除讀書單調(diào)、生活郁悶,每吃之前會先將黃蔗糖加溫液化,滴鑄在光滑的石板上,巧繪成有趣的各種小動物和花卉圖案,再粘上竹簽,拿于手上,一邊觀賞一邊品嘗。后來,陳子昂赴京城長安,當(dāng)著皇上的面,將黃蔗糖溶化在春凳上繪成了一個精巧的銅鈸,即用一根竹筷粘上,玲瓏剔透,金光閃耀,皇上大為驚嘆。從此,巴蜀糖畫飲譽京都。
糖畫制作工藝,首先需要選上等青石板,在上面雕出各種造型,制成糖模。將糖化成糖漿,慢慢傾入青石糖模,糖漿一接觸到石板面,就會漸漸凝固。尤如畫家作畫一般,糖漿如線一直流滿糖模,然后趁未完全凝固之際,取一小根竹簽粘上。完全凝固后,從糖模中連糖帶簽一同取出。一件糖線勾描的作品就算完成。這是糖畫藝術(shù)中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也有技藝精湛的糖畫師傅,不用糖模直接在平板上用融化的糖漿作糖畫。糖畫師傅制作糖畫內(nèi)容題材十分廣泛,除了傳統(tǒng)的戲劇人物外,還有民間喜歡的龍、鳳、鹿、麒麟、鯉魚、石榴、蓮、佛手等。尺寸有大有小。大的如糖龍,能有1尺多長,小的如花鳥,僅有巴掌大小。在此基礎(chǔ)上,個別藝人為追求更高技藝,也溶鑄較為復(fù)雜的糖龍、糖人、糖鳳凰、糖花藍等大型立體造形。大型立體造型一般由若干個部件組裝粘結(jié)而成。因而工藝復(fù)雜,要求造形更準(zhǔn)確逼真。這類作品多成為博覽會的展品或豪華宴席的裝飾,也有專做小巧玲瓏的“工藝菜肴”內(nèi)的點綴。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據(jù)1990年出版的《中國民間藝術(shù)大辭典》記載,民國時期,四川著名糖畫大師蔡樹全,曾在西德、日本等國作糖畫藝術(shù)表演,使中國四川糖畫轟動海外。蔡樹全和他的弟子們曾創(chuàng)作巨型糖雕——糖龍。糖龍長17米、高3.5米,共澆鑄三萬多個糖餅、糖條等粘合組裝而成。重達三噸,被譽為“龍中之王”。可謂糖畫藝術(shù)頂峰之作。(文/李文國 陳元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