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扎西德勒”西藏網絡影像節活動期間,中國網策劃推出《我的光影西藏》系列專訪節目,邀請西藏攝影領域資深從業者,跟隨他們的視角,探尋光影之中的魅力西藏;并請其分享創作心得,為廣大攝影愛好者在西藏的攝影創作提供參考。
本期嘉賓楊銘山,中共中央組織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西藏廣播電視臺融媒體節目中心副主任、《讀行西藏》欄目總導演、《西藏誘惑》欄目主編。在采訪中,他向我們分享了他與西藏的情緣以及他的影像創作心得。
以下為采訪實錄——
中國網記者:楊老師,您拍過不少西藏題材的作品,其中有哪些作品里的身影讓您印象深刻?您能給我們講講這些故事是怎么拍出來的嗎?
楊銘山:2023年11月,我帶隊前往西藏海拔最高的5592哨所進行拍攝,當時一同前往的藏族司機因為缺氧,頭昏腦脹,不得不在哨所吸氧。然而,駐守在這里的官兵們卻個個精神抖擻、斗志昂揚,他們語氣堅定地對我說:“寧可向前十步死,絕不后退半步生。” 站在那茫茫雪域之巔,看著戰士們臉上的高原紅,還有那被寒風凍得通紅的耳朵,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們保家衛國的赤誠之心。他們用青春和生命守護著祖國的邊疆,這份堅守重若千鈞,讓我深感敬佩。
5592哨所(《讀行西藏》截圖)
還有在那曲市尼瑪縣,我遇到了來自全國各地扎根高原的執教老師們。他們為了給當地孩子們帶去更多文化知識,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選擇留在條件艱苦的高原。有些內地的年輕教師從大學畢業就來到這里工作、生活,甚至結婚生子,把自己徹底當成了本地人。有一次,我采訪到一位來自湖南的王老師,他已經在尼瑪縣支教八年了,問他有沒有想過回去,他笑著說:“這里的孩子們需要我,我已經離不開這片土地了。” 這些老師用知識為孩子們點亮希望之光,他們的堅守是這片土地上最溫暖的燈塔。
中國網記者:楊老師,除了這些堅守的故事,您拍攝的西藏笑臉也很有感染力,能跟我們講講這些笑臉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嗎?
楊銘山:有一次我去尼瑪縣拍攝一期讀書類節目,偶然遇到了那里的孩子們。他們那清澈的眼睛,洋溢著純真幸福的笑容,就像高原上最燦爛的陽光,一下子擊中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有一個小姑娘,扎著兩個小辮子,一直跟在我旁邊,好奇地打量著我的攝像機。我蹲下來問她叫什么名字,她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回答我:“我叫卓瑪,我喜歡讀書,長大了想當老師。” 她的笑容里滿是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看到這些孩子們的笑臉,我深刻感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給西藏帶來的巨變。如今的西藏,孩子們不僅有書可讀,還能在明亮的教室里接受現代化教育。這些笑臉是西藏發展變化最生動的見證,也是這片土地上最珍貴的寶藏。
尼瑪縣孩子們(《讀行西藏》截圖)
中國網記者:楊老師,聽說您還對西藏的老唱片情有獨鐘,能講講這些歌聲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嗎?
楊銘山:高原的歌聲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是西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曲市聶榮縣小學拍攝時,同學們的即興演唱讓我至今難忘。孩子們那天籟之音高亢嘹亮,在空曠的高原上回蕩,仿佛能穿透云霄。
收藏的老唱片(受訪者供圖)
我自己也熱愛老唱片收藏,尤其對民族音樂的老唱片情有獨鐘。這些老唱片表面布滿歲月的痕跡,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時代的贊歌。從《翻身農奴把歌唱》到《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從《翻身不忘共產黨》到《唱支山歌給黨聽》,一首首旋律見證了 65 年前民主改革打破千年枷鎖,百萬農奴翻身做主的歷史巨變。它們不僅僅是歌曲,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記憶與傳承,讓我們銘記過去,砥礪前行。在影像創作中,這些歌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能為畫面注入靈魂,讓觀眾更加深入地感受西藏人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當鏡頭掃過雪山草原,配上那悠揚的歌聲,觀眾能瞬間被帶入到那個神秘而壯美的世界,去體會西藏人民的喜怒哀樂,去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這些歌聲讓影像不再只是視覺的呈現,更成為了觸動心靈的媒介,讓西藏的故事更加生動、更加動人。
中國網記者:楊老師,您通過鏡頭記錄下西藏的堅守、笑臉與歌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立體而鮮活的西藏。這些元素是如何構成了您眼中的西藏風景的?
楊銘山:堅守、笑臉與歌聲背后,是西藏人民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那艱苦的高原環境下,藏族同胞們憑借頑強的毅力,扎根在這片土地上,無論是戍邊戰士、支教老師,還是普通農牧民,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堅守著對生活的熱愛。這種堅守,在風雪交加的哨所,在偏遠的山村課堂,在每一寸土地上默默綻放。而那一張張笑臉,則是他們對新生活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幸福。從孩子們純真的笑容到老人臉上的歲月之痕,都在詮釋著西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即使生活曾有過苦難,他們也用自己的樂觀將其化為前行的力量。歌聲則是這種精神的最美表達,它穿越時空,傳遞著藏族人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見證著他們的歷史變遷與文化傳承。在歌聲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們對自由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面對困難時的豁達與堅韌。
看到這些老師的堅守,看到了當地小朋友清澈目光所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望,聽到了藏北地區悠揚高亢的歌聲和老師同學們爽朗的笑聲,這一幕幕畫面和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我也決定為這里的小朋友沒做點什么。去年年初,我聯系北京小學天寧寺分校四年級的老師和家長,一起搞了“一本書、一份信、一件衣服京藏情”的交流活動。下半年又開展了“見字如面,京藏童心一線牽”書信交流活動。希望通過這樣兩地書信往來的活動,可以讓同學們開闊視野,更加直觀的了解西藏的地形、地貌、氣候、人文,增加同學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了解,深刻理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含義,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開滿校園。
“一本書、一份信、一件衣服京藏情”的交流活動(受訪者供圖)
這種精神,是西藏這片土地上最閃耀的光芒,也是我在影像創作中一直追尋和想要傳遞的力量。它激勵著我不斷深入這片土地,去挖掘更多動人的故事,用鏡頭記錄下這獨一無二的西藏精神,讓更多人了解西藏、愛上西藏。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制:薛立勝
策劃:蔚力 鄭偉
制片:鄭偉
采編:楊俊康 鄭偉
攝制:劉昌 王哲 李汀 趙穎昊
后期:劉昌 王肇鵬 鄭偉
視覺:王瑞娜
推廣:孟超 王雁青
實習生:章雯珂 張海赫 徐暢
【責任編輯:孫靈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