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通知:
2025年7月,德國醫療科技領軍企業博醫來Brainlab宣布推遲其原定在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雖然此次 IPO 已獲得市場超額認購,反響頗為積極,但 Brainlab 管理層在審慎考量后,仍決定按下“暫停鍵”。
這家在神經外科手術導航領域擁有全球60%市場份額、被譽為“手術導航金標準”的創新型企業,在行業動蕩與地緣政治風險的背景下,展現出對技術主導型企業未來發展節奏的深刻把握。
# 超額認購背后,卻選擇謹慎
根據 Brainlab 此前提交的招股文件,公司原計劃發行 200 萬股新股,并轉讓最多 320 萬股現有股份,擬募集約 4.16 億歐元(折合人民幣超 30 億元),定價區間為每股 80-100 歐元。按最高發行價計算,Brainlab 的估值可達 17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3億)。這不僅是德國 2025 年迄今最大的醫療器械 IPO,也被外界寄予了提振歐洲醫療科技資本市場的希望。
然而,盡管獲得超額認購的積極市場反饋,Brainlab 管理層仍在最后一刻選擇叫停上市計劃。
Brainlab 首席執行官 Rainer Birkenbach 在致員工的內部信中直言:“當前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持續擾動資本市場,整體環境不利于公司以理想姿態登陸股市。”
他進一步解釋,雖然公司在過去一季度的業務表現亮眼,但俄烏局勢、中東緊張局勢、以及美國潛在關稅威脅,都讓資本市場的波動性增加,增加了市場對醫療器械企業跨境業務與供應鏈布局的風險評估。
這與 Brainlab 一貫的經營風格一致。作為一家深耕全球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企業,Brainlab 多年來始終保持穩健的現金流。公司特別強調,即便取消 IPO,Brainlab 的資金實力仍足以支持未來的有機增長,無需急于依賴外部融資。
這一點,在今年 1 月 Brainlab 跟投法國神經外科微創機器人公司 Robeauté 的 2700 萬歐元 A 輪融資時已有體現——即便在籌備 IPO 的敏感期,Brainlab 仍保持戰略投資節奏,顯示出強勁的資本實力。
# Brainlab:軟件定義醫療的領軍者
若單從財務角度解讀 Brainlab 的 IPO 推遲,或許難以洞察此舉背后的產業戰略考量。事實上,Brainlab 的定位遠非一般硬件制造企業,而是以“軟件定義醫療”為核心理念,深度嵌入現代外科手術流程,構建出獨特的技術護城河。
自 1989 年成立以來,Brainlab 一直專注于影像引導手術、放射治療及數字化手術室解決方案。目前,公司已在全球 85 個國家安裝超過 5000 套系統,覆蓋從神經外科、骨科到心臟外科、耳鼻喉科等多個細分領域,全球雇員超過 2000 人。
在 Brainlab 的技術版圖中,以下幾條產品線尤為關鍵:
影像引導手術(IGS)
Brainlab 的手術導航系統,通過術中實時影像數據,為醫生提供精準定位,是神經外科、脊柱外科乃至骨科手術的重要輔助工具。其 Curve Navigation、Kick Navigation 等系列,已經成為手術室內的“標配”。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
Brainlab 在精準放射治療領域同樣占據一席之地。其 ExacTrac Dynamic 系統融合熱成像與 X 射線定位技術,使腫瘤放療過程中的患者定位精度達到亞毫米級。數字化手術室(Digital OR)
Brainlab 一直在推動手術室的數據化整合。通過 Elements 軟件平臺,公司正將 AI 引入術前規劃、術中導航、術后康復等環節,形成閉環式醫療解決方案。2024 年更新版 Elements 已在骨科和心臟外科得到初步應用。
在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高度集中的背景下,Brainlab 正是憑借其軟件創新能力,從純粹的醫療硬件公司,成長為軟硬件結合的產業平臺。這種模式不僅在神經外科領域形成壟斷優勢,也使其具備向其他手術科室復制技術的潛力。
# 推遲 IPO,是保守還是前瞻?
此次 Brainlab 原本計劃將 IPO 所募集的資金,用于兩方面:一是業務擴張,尤其是加速進入骨科、心臟外科、運動醫學等新領域;二是為財務投資者 EMH Partners 提供部分退出通道。
然而,即便推遲上市,Brainlab 創始人 Stefan Vilsmeier 仍將保留至少 50.1% 的控股權。這一安排不僅反映了他對公司未來的信心,也體現出 Brainlab 對獨立戰略主導權的執念。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Brainlab 推遲 IPO 的決定,盡管短期內放緩了資本擴張的步伐,卻未必是負面信號。一方面,醫療器械行業不同于純軟件公司,研發周期長、臨床驗證要求高,對市場穩定性依賴更強。另一方面,Brainlab 當前現金流健康,主營業務增長穩健,具備在資本寒冬中自我造血的能力。
在 2023-2025 年間,Brainlab 已持續推動多項產業布局:
推出 ExacTrac Dynamic 系統,結合熱成像與 X 射線技術,提高放療定位精度。
升級 Curve Navigation 平臺,實現更智能化的術中 3D 影像處理。
與法國神經外科微創機器人公司 Robeauté 達成合作,搶灘微創手術機器人市場。
在北美和亞太地區增設培訓與服務中心,強化本地化市場策略。
這些舉措無一不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然而 Brainlab 顯然更看重“合適的時間窗口”,而非被動追趕資本市場的波峰。
# 地緣政治陰影下,產業企業的慎重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Brainlab 并非 2025 年德國唯一取消 IPO 的企業。早在幾個月前,柏林汽車零部件電商 Autodoc 也宣布暫緩上市。兩家體量迥異、行業不同的公司,在同一時間做出類似決定,反映出德國資本市場在地緣政治風險下的復雜局面。
今年以來,俄烏局勢持續拉鋸,中東多點爆發沖突,美國也頻頻釋放關稅信號。尤其對 Brainlab 這類高度全球化布局的醫療器械公司而言,任何政策風向都可能影響供應鏈、國際銷售與跨境投資。
以 Brainlab 的全球市場為例:
公司超過 40% 的收入來自北美市場。
在亞太區域,公司近年投入大量資源推動數字化手術室與影像導航系統的市場滲透。
俄烏沖突導致東歐部分市場訂單延后,且對歐洲整體市場情緒造成影響。
在這樣的環境下,推遲 IPO,既是對市場風險的規避,也是對企業長期價值負責的表現。與互聯網公司不同,Brainlab 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在技術積累和全球客戶網絡之上,而不是僅靠資本注入支撐的市場擴張。
# 結語
Brainlab 推遲 IPO,不僅是德國資本市場的又一注腳,更是醫療器械產業周期與技術企業戰略交織下的必然結果。盡管資本擴張節奏暫緩,但 Brainlab 通過保留對核心技術資產的掌控權,為自身贏得了更大的戰略回旋空間。
在醫療器械產業加速邁向數字化、智能化的當下,Brainlab 的理性選擇也提醒業界:資本是重要的助推器,但真正決定企業能否穿越周期的,始終是對技術創新、市場節奏與全球格局的深刻洞察。
未來,Brainlab 或許仍將在資本市場上亮相,只是時間節點,將由其技術與市場的發展,而非短期情緒來決定。
思宇年度活動回顧:| | |
即將召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