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7月2日,美國商務部發函兩大能源企業,取消對華乙烷出口限制,8艘滯留巨輪隨即駛往中國。商務部證實,這是中美落實倫敦框架的具體動作。
美國乙烷出口數據曾勾勒出緊密的中美經貿聯系。5月時,美國日均向中國出口25.7萬桶乙烷,占其總出口量的半壁江山。但6月特朗普政府突施限制,允許裝船卻禁止在華卸載,直接導致當月對華出口歸零。8艘滿載數十萬噸乙烷的運輸船,在墨西哥灣沿岸港口滯留近一個月,美企不僅面臨貨物積壓,還得四處尋找替代買家,損失難以估量。
貨輪(資料圖)
限制解除的信號釋放后,市場反應迅速。Enterprise Products Partners等企業接到通知當日,滯留船只便啟程駛向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彭博社分析指出,這一變化印證了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美國乙烷產業對中國的依賴度,遠超此前預期。而美國商務部的動作,距6月27日中美確認倫敦框架細節僅隔5天,執行效率打破了特朗普政府以往“出爾反爾”的慣例。
幾乎同一時間,美國在技術領域也做出讓步。7月3日,西門子EDA、Synopsys等企業證實,美國商務部已撤銷對華芯片設計軟件出口限制,中國客戶恢復全部技術訪問權限。作為“芯片之母”,EDA工具此前被納入管制清單時,曾導致中國半導體企業面臨設計工具斷供風險,如今禁令解除,直接推動新思科技股價暴漲7%,Cadence漲幅超5%。
這一調整與乙烷解禁形成政策組合拳。美國商務部在致企業函中明確,撤銷限制是“基于中美經貿共識的具體落實”。而中國商務部回應時強調“依法審批管制物項出口”,雙方動作形成微妙呼應。值得注意的是,從6月27日框架確認到7月初措施落地,美方在能源與技術領域的雙重松綁,打破了過去“談判易、落實難”的僵局。
特朗普政府此次“說話算話”,背后是多重壓力的現實考量。一方面,美企利益訴求迫切——乙烷出口停滯讓能源公司月損失過億,EDA企業則面臨全球市場份額萎縮風險。彭博社援引行業報告稱,若限制持續,美國乙烷產業全年營收或下滑12%,芯片設計軟件企業在華業務損失將超20億美元。
另一方面,亞太盟友的態度轉變迫使美國戰略收縮。日本在關稅談判中拒絕讓步,印度就貿易爭端提起世貿訴訟,韓國明確表示“不充當對抗前線”。當外圍圍堵難以維系,特朗普政府不得不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成本收益。《獨立報》分析指出,美國在俄烏沖突、中東局勢等國際事務中力不從心,而中國在全球議題中的影響力持續上升,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成為美國調整政策的關鍵動因。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在此次博弈中的應對策略,為全球反霸凌提供了樣本。面對美國關稅大棒,中國既未妥協也未情緒化對抗,而是通過世貿訴訟、市場反制等合法手段精準回應。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加征的關稅中,超60%的成本最終由美企和美消費者承擔,這一現實倒逼美國國內利益集團施壓政府調整政策。
這種“以規則對規則”的反制模式,正在產生溢出效應。歐盟近期對美發起數字稅調查,日本在農產品談判中堅持底線,印度則在世貿組織就鋼鐵關稅提起訴訟。《華爾街日報》承認,中國的成功應對讓更多國家意識到,美國的單邊施壓并非不可抗拒,集體反制能夠形成有效威懾。
當前的政策松動,仍是中美關系“溫度微調”的開始。中國商務部多次強調“行動比表態重要”,而美方能否將短期妥協轉化為長期規則,仍是未知數。但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乙烷與EDA限制解除,并非孤立事件——中美已就稀土出口、技術管制等多領域達成框架共識,形成“分步落實、同步推進”的談判模式。
美國(資料圖)
對特朗普政府而言,修復對華關系既是經濟需要,也是政治考量。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若恢復對華乙烷出口,相關企業下半年營收有望增長8%-10%,為選情注入經濟利好。而對中國來說,堅持“依法依規、平等互利”的原則,既維護了自身產業安全,也為中美關系設置了清晰的規則底線。
當8艘乙烷運輸船駛向中國港口,其象征意義遠超貨物本身——這是中美經貿從“脫鉤威脅”轉向“規則合作”的關鍵一步。但真正的形勢逆轉,不在于某一方的讓步,而在于雙方能否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構建起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大國關系。畢竟,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合則兩利的邏輯,終究會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