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然在北京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系列示范活動之豐臺區(qū)“凡人微光筑文明”主題活動上,以《一個人,一座橋,一輩子》為主題進行宣講。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盧溝橋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抗戰(zhàn)。如今,盧溝橋的望柱上日軍留下的彈痕猶在,在這座見證中華民族滄桑變化的橋上,時常能瞧見一個身著藍色背心為游客義務講解歷史的身影,她就是“盧溝橋事變”親歷者、抗戰(zhàn)史“義務講解員”、“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獲得者、“時代楷?!?、“北京榜樣”榮譽獲得者鄭福來的孫女——鄭然。
傳承
生于盧溝橋畔、長于宛平的鄭然,在北京市豐臺區(qū)宛平街道沸城社區(qū)擔任宣傳工作。2024年9月3日,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當天,鄭然接過爺爺鄭福來的接力棒,成為新一代“守橋人”。
在鄭然的記憶里,爺爺總是戴著一頂舊草帽,不懼風吹日曬地走在橋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免費講解那段抗戰(zhàn)往事,這一講就是70多年。年幼的鄭然總是緊緊跟在爺爺身邊,和游客們一起聆聽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盧溝橋事變后,年幼的爺爺和小伙伴們佯裝在大王廟附近玩耍,實則暗中記錄日軍動向,為八路軍傳遞情報;鄉(xiāng)親們機智地挖掘地道,從被日軍強占的大王廟里奪回救命糧食。故事里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jié),緊張刺激的情節(jié),都深深鐫刻在鄭然記憶深處。
一年盛夏,烈日灼人。鄭福來的高血壓犯了,本就瘦弱的身體更顯疲憊。就在這時候,一群大學生慕名而來,想親耳聆聽老人講講當年的故事。鄭然心疼地拉著爺爺?shù)囊陆?,勸他在陰涼的家中講述,可鄭福來眼里卻閃爍著不容置疑的目光:“那可不行,只有站在這片土地上、站在這座橋上,才能讓歷史活起來,讓聽眾感同身受。”于是,他不顧勸阻,堅定地站在了橋頭。
2024年4月8日,93歲的鄭福來最后一次站在橋上講述抗戰(zhàn)歷史,他說:“我啊,是土生土長的盧溝橋人。我經(jīng)常到橋上給年輕人講發(fā)生在這里的抗戰(zhàn)故事,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是想讓年輕人了解、記住這段歷史,知道我們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是要激勵他們?yōu)橹腥A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p>
當時,鄭福來的身體已經(jīng)大不如前,上橋需要他人攙扶,只能靠隨身攜帶的尿袋來維持正常的體力活動,鄭然和家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我曾經(jīng)對爺爺?shù)淖龇ㄒ灿羞^不理解,70年的講述值得嗎?爺爺每一次的堅守,我仿佛都看到了他與那段歷史融為一體,與那座橋融為一體。能夠上橋為大家講一講那段歷史,是爺爺一輩子的使命,比什么都重要,我也從中明白了歷史傳承的意義?!编嵢桓袊@道。
延續(xù)
鄭福來生前總是囑咐鄭然:“以后我不在了,你們要把發(fā)生在這里的抗戰(zhàn)故事講下去?!闭f著給她拿來一摞厚厚的讀書筆記:“瞧瞧,爺爺也一直在學習,咱們就得活到老、學到老,才能把歷史講清楚,這是咱共產(chǎn)黨人的責任?。 ?/p>
在鄭然的記憶里,爺爺每天清晨都會戴著老花鏡,認真地讀書看報,堅持學習最新的理論知識。在為年輕人講述歷史時,他從來不只是簡單地復述往事,而是巧妙地將歷史事件與當代思想結合。他常念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那句話:“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闭沁@種古今交融的講述方式,讓每個聽眾都能從歷史中獲得新的感悟。
鄭然也將爺爺視為自己學習的榜樣,聆聽著爺爺?shù)慕陶d,接過了傳承“講述紅色精神”的接力棒,加入“宛然以平”紅色宣講志愿服務隊中。
為了更好地把這段歷史講好,鄭然利用節(jié)假日的時間開始研究爺爺留下的珍貴筆記,組織居民參加“盧溝橋的傳說”故事會,并作為志愿者走上橋頭,學著爺爺?shù)臉幼?,給來往的游客和學生講述發(fā)生在這里的紅色故事。
鄭然的孩子們時常問她:“媽媽,你為什么總是加班?你工作那么忙嗎?”她會告訴孩子們:“媽媽在做義務志愿者,就像太姥爺一樣,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銘記歷史?!焙⒆觽儎t堅定地告訴她:“媽媽,那我長大了,也要像您、像太姥爺一樣?!?/p>
“家國情懷,愛國精神的傳承首先要從家庭開始。就像我的爺爺當年給我講述抗戰(zhàn)故事那樣,這些飽含家國情懷的講述,讓我深受觸動,如今我也能將這些故事繼續(xù)講給我的孩子聽。這種代代相傳的過程,正是家風傳承的最好體現(xiàn)。”鄭然強調說,“良好的家風培育,是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的基礎。當我們秉持良善之心,將家庭責任與國家使命融合,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時,就能看到它的現(xiàn)實意義。從家庭到社會,從個人到國家,這種精神的傳遞就像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條河流中的一滴水,既承載著前人的精神,又滋養(yǎng)著后人的成長。只有先種下精神的種子,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間收獲豐碩的果實?!?/p>
如今的盧溝橋,曉月湖波光粼粼,城內(nèi)街古色古香。在一次次宣講中,看到孩子們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鄭然堅信,爺爺“不能讓歷史重演”的囑托,早已化作種子,在新一代人的心田里悄然生根。
編后:
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力量
從祖輩“跑日本”避戰(zhàn)火的陰影到烈士陵園青少年胸戴小白花對抗戰(zhàn)先烈的紀念,從盧溝橋上祖孫兩代人的守望到見證國產(chǎn)動畫電影全球票房的崛起,兩篇文章的記述,三代人的心路和選擇,讓我們看到:廣大人民群眾一直在自覺地傳承紅色基因,信仰的力量始終在血與火的抗爭、破舊與立新的奮斗之間薪火相傳。
信仰從不是空中樓閣,它誕生于歷史的血淚澆灌,根植于代際間的主動傳承。
我們看到,在這片國土上很多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中國家庭,沒有忘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自覺地將家國、個人的命運統(tǒng)一在一起,將祖輩的痛苦記憶轉化為個人的強國行動——這樣的不肯忘卻、這樣的主動傳承,想必是對先烈的最好告慰,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深層意義。
如當年御敵于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中一樣,今日,抗戰(zhàn)精神的弘揚、強國建設的磅礴偉力同樣要靠人民群眾的自覺傳承來匯聚。
記者:楊嵐 賀春蘭
文字編輯: 楊嵐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