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直接去德國農村調查,我肯定不會知道德國農民的戀愛婚姻如此復雜:和德國城里人有很大差異,和中國農民當然也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它的背后還隱藏了許多“秘密”。
我跑了很多村莊,也調查了許多農民。由于語言障礙,最終比較深入地訪談了4個英語比較好的農民家庭。作為補充,我又采訪了多位對農村情況比較了解的柏林市民,他們英語流利,給我提供了大量信息。盡管如此,由于德國農村各地存在一定差異,我的采訪未必能說明整個德國農村的情況,但應該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
農民在德國穆特施塔特一塊南瓜地里收獲南瓜。新華社/歐新 圖
“首選繼承人”制度:農場只能由一個子女繼承
要理解德國農民的戀愛方式,必須先搞清楚德國農村的“首選繼承人”制度。
在德國一些州,歷史上實行的是“首選繼承人”制度,父母通常將整個農場傳給一個子女(多為長子或最合適從事農業的子女)。原因是德國國土面積不大,單個農場面積通常比較小,如果分割給多子女將會導致規模過小而無法經營。
我調查的4個家庭,兩家位于東南部(前西德地區),兩家位于東部和東北部(前東德地區)。其中三個家庭表示他們的土地太少以至于無法單純依靠農牧業生活,不得不增加其他收入渠道:一家開汽修廠,一家開木材加工廠,一家兼職護士并且經營民宿。
只有一家位于靠近波蘭邊境的前東德地區,農場面積很大,單純依靠種植農作物和養牛(主要出售牛奶)就可以了。兩德統一前,他們住在西德的漢堡,兩德統一期間購買了這里的土地才來此地居住、經營的。主人非常高興地說,他們現在還有一個輕松賺錢的方式——將土地出借給清潔能源公司安裝風力發電機,每臺發電機每年能獲得幾千到一萬歐元的補償費。
我回柏林后請教了一個知情者。他介紹說,東德時期(1949-1990),大約從1952年開始,在蘇聯的影響下,東德政府強制農民加入農業合作社即集體農場,幾乎所有土地都在集體農場統一耕作,農民是其“成員”,盡管名義上還擁有土地所有權或繼承權,但實際上,土地、生產資料等歸集體所有或者共有,農民無權支配土地,土地買賣、分割等行為也被禁止。
因此,東德地區土地所有權在兩德統一時期混亂而復雜。兩德統一之后,大量土地一度無人認領,德國成立了一個“土地清理和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和出售東德的“國家或集體”土地。按規定,原農民繼承人、權利人應優先購買這些土地,但是很多人因缺乏信息、資金,或者因德國漫長而復雜的行政手續錯失購買機會。
土地清理和管理有限公司在90年代至00年代初期以極低的價格出售了大片土地,這些土地大量落入投機者手中,他們轉手出售或者高價出租。因此,在原東德地區,有些沒有農業背景的人卻擁有大量土地,僅靠收租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
在德國馬爾附近,農民駕駛拖拉機在田地里勞作。 新華社/歐新 圖
土地所有權逐漸塵埃落定后,現在,首選繼承人制度在全德國很普遍了。不過也有一個變化——女兒作為繼承人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了。幾十年前兒子繼承的比例還高達90%,現在女兒繼承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25%-30%了。我采訪的4個家庭,兩家是女兒、一家是兒子,一家還未確定。
這是多種因素的結果:首先,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接受大學教育,具備了與男子同等、甚至更高的農業管理能力;其次,德國的農業協會女性分會致力于推動女性參與農場的繼承和管理;還有一些選擇女兒繼承農場是因為兒子不愿意接手。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性別平等的觀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一點從德國的地區差異就能看出來。在一些南方(前西德地區)傳統農業州,主流還是傳男不傳女;但是在前東德的農村,女兒繼承的比例更高,因為當年的東德性別平等做得更好。
當然,在德國也有一部分(20%左右)農場傳給多個子女,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大型、多樣化經營的農場,或者父母特別重視子女的公平性。請注意,這種繼承方式上的差異并不會影響農民的戀愛婚姻模式。
估計會有很多讀者問:那些沒有得到農場的子女怎么辦?他們會得到經濟補償嗎?答案是,會的,不同的家庭差異比較大,有的家庭補償多一些,有的家庭僅僅是象征性的。在這個問題上,父母具有絕對的決定權和支配權。
德國農民戀愛很現實:找的是貨真價實的隊友
因此,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德國農民家庭,很快就需要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是到城市謀生還是留在農村務農。
在我眼里,德國農村和小鎮,尤其是那種幾戶人家的小村莊“真是美極了”。因為德國農村主要種植飼料、草料和小麥,到處綠草茵茵、鮮花盛開,美不勝收,擱在中國絕對是妥妥的景區。但真正在那里工作生活,挑戰很多:農業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不規律影響休假、收入不高且不穩定、農村人少、娛樂設施不足等等。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在農村生活。不過反過來,如果你有農場可以繼承,真要放棄這份家業也不容易:經濟因素、家族期望、社區聯系、對農業的興趣和對農村生活方式的偏好是一個年輕人最終留在農村的主要原因。
一旦你決定留在農村,接下來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找一個對象。
傳統德國農場尤其是中小型家族農場,經營模式高度依賴家庭勞動力,如果繼承人的配偶不愿意生活在農村、參與農業經營,一個人是很難維持下去的。這一點在和兄弟姐妹競爭農場繼承權時至關重要。
當兩個甚至多個孩子都想繼承農場時,父母怎么決定呢?我采訪的一位媽媽告訴我,除了考察自家孩子,非常重要的是考察他或她的對象:愿不愿意和我們住在農場?愿不愿意早上五點起床喂牛?因為父母不是把農場交給一個人,而是交給一個“家庭單位”。因此,一些家庭或鼓勵、或強制子女的戀人先來農場短期生活,比如參加幾個月的農忙、和未來的公婆/岳父母一起生活、參與農場節慶活動安排等等。
我采訪的兩位二十出頭的獨生子女都屬于這種情況。一個是男孩,他家在一個小城市的最邊緣,緊鄰自家農場的土地。他已經在父母的維修廠里獨當一面了。他告訴我,生意還不錯,因為不卷。
另一個女孩的情況就更能說明問題了。她家位于一個只有3戶人家的小村莊,她自己已經在城里工作了,完全可以再找個城里男友永遠離開農村,但是,她最終還是找了個農民到她家倒插門,共同經營她家的木材廠和農場。
這位姑娘家位于德國東南部,整個村莊只有3戶人家。她介紹說,由于她家農場太小,不足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她父母又開了這樣一個木材加工廠。她自己在附近一刻鐘車程的城市做理療師,木材廠是她男朋友和父母一起營運。她父母退休后,木材廠和農場的工作會以她男友(丈夫)為主,當然她也會幫忙的。德國農民除了農活還在附近城鎮兼職一份其他工作,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那家位于波蘭邊境的奶牛農場,接受我采訪的是這家女兒的男朋友。兩人是大學同學,還在讀書階段。小伙向我介紹說,他們的專業是農業經濟。他出生在城市,但是從小就向往農村生活,這是他選擇農業經濟專業的原因。這么一說,我立即明白,小伙子進大學不光要學知識,還需要找到一個農民女兒做女朋友,否則難以實現成為農民的夢想。
這位小伙是倒插門的女婿,他和作為同學的女友還在讀大學,因為學校放假他來女友家干活了。他帶我參觀養牛場時,他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細節都清晰無誤地表明,他是這個農場的主人。這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甚至萬分驚訝。
德國農場婚姻模式,馬克思論斷的“教科書式范例”
一項由德國農業社會學家針對德國南部超過200戶農民的調查,驗證了我的發現。
該調查表明:約73%的農場在孩子14歲前就基本決定誰將繼承,其中一部分家庭會在孩子10歲前口頭表達傾向。德國農民找對象并不容易,尤其是男性,40歲以下的德國農場男性,25%-30%是單身,顯著高于全國同年齡段的平均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庭的反對,62%的受訪者表示曾因家庭的反對而分手,原因不外乎是“不是農場出身”“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不懂農業或不愿做農活”。
德國農民婚姻的另一突出特點是低離婚率,平均為25%,個別地區甚至更低。而德國城市的離婚率一般在40-50%。低離婚率并不是因為婚姻幸福,而是因為這種婚姻和工作、生活緊緊捆綁,如果離婚,原來的農場主更加不好找新對象,而那個外來媳婦或女婿將面臨新職業的挑戰。正如一位受訪者表示的那樣,“十年的農村生活,我現在只會干農活,如果離婚,我上哪里找其他工作”。德國的法律規定婚姻破裂不能導致農場拆分,是出于保護農場經營的目的。套用中國一句著名的小品臺詞:湊合過吧,還能離咋的?!
德國農村三代同堂很普遍,多數祖輩(退休農場主)和繼承人同吃同住。父母名義上交棒,但仍然財政大權在握,掌握著關鍵農事決策權。超過一半的受訪農婦表示,最困難的不是農活,而是與婆婆的長期相處。
德國農民這幅戀愛婚姻家庭畫卷讓我忍不住想起馬克思的著名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德國農場婚姻模式幾乎是馬克思這一論斷的“教科書式范例”:戀人不是愛人,而是共同經營者;戀愛期變試用期;外來者能否被接納為媳婦或女婿,取決于她或他能否勝任農場的工作;婚后是否幸福并非首要,持續運營農場更關鍵。難怪馬克思說:在特定經濟結構中,人的私人感情也被納入生產邏輯之中。
所以,人類的自由戀愛的“自由”來之不易,它是以擺脫經濟的直接束縛為前提的。可是,自由戀愛真的“自由”了嗎?自由戀愛真的脫離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了嗎?我們有資格嘲笑德國農民的“封建”愛情嗎?
原標題:《德國農民怎樣談戀愛?背后隱藏了許多“秘密”》
欄目主編:伍斌 曹靜 文字編輯:曹靜 夏斌 題圖來源:在德國南部的施特勞賓,一名農民在犁地。 新華社/美聯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來源:作者:張結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