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峰林場曾厝村,電力供應不足曾如一道枷鎖,束縛著茶產業的發展。近段時間來,潮安供電局主動服務,協同曾厝村以及茶葉生產企業,破解資金難題,在茶園核心區新建智能公變,并運用無人機架線技術,成功完成導線架設,徹底解決茶區供電質量問題,賦能茶產業發展。
隨著茶產業的蓬勃興起,制茶工藝從傳統手工加速向機械化、自動化轉型,智能殺青機、恒溫烘干機等現代設備紛紛入駐茶廠。然而,原有的萬峰曾厝臺區供電設施因遠離茶園、容量有限,低電壓問題頻發。直線1.2公里的距離,在群山阻隔下,成為了茶產業發展難以跨越的“天塹”。
茶農 曾學智:以前電力不通的時候做茶非常艱苦,需要挑到東坑爐路口,放在親戚那邊寄做。如果沒有電的話,別說發展了,連生活都是難題。
曾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陳雷:以前,我們村的茶園在半山腰,電力線路老舊、電壓不穩,制茶設備經常“罷工”。一到制茶旺季,茶農只能錯峰用電,不僅效率低,還影響茶葉品質。
面對曾厝村的用電難題,潮安供電局迅速響應,組建了一支由資深電力工程師、技術骨干組成的專業團隊,多次深入曾厝村掃筅山地區實地勘察。
潮安供電局工作人員 黃奕聯:曾厝村茶園地處山區,地形復雜。為此,我們組建了技術攻堅團隊,量身定制科學供電方案。在茶園核心區新建500千伏安智能公變,并預留30%容量空間,為未來3—5年產業擴張預留“電力底氣”。
然而,供電線路的鋪設并非易事,需橫跨的險峻山崖坡度近乎垂直,傳統施工方式根本無法開展,施工人員的安全也難以保障。在重重困難面前,供電人員加強技術研究,大膽創新,引入無人機精準操控技術。
潮安供電局工作人員 黃奕聯:我們創新采用無人機精準操控技術,成功完成懸崖地帶的導引繩架設,在天塹之上編織起1公里長的絕緣導線“銀網”,實現制茶區供電全覆蓋。
運用無人機進行跨越架線,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安全風險,也杜絕了施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如今,穩定的電力供應,為曾厝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茶廠內制茶設備 24 小時高效運轉,茶葉加工不再受電力限制,品質與產量得到顯著提升。
茶農 曾學智:現在好多了,通過村領導和各級的大力支持,和南方電網的大力支持,今天電終于通了,三廂電穩定了,接下來制茶也方便了,生活也方便。
曾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陳雷:供電局專門為我們新建了公用臺區,電力直接通到家門口,制茶機24小時運轉都沒問題。
從曾經的電力困境到如今的動力澎湃,潮安供電局用“無人機跨天塹”的技術創新與 “送電上門”的貼心服務,在青山綠水間鋪就了一條 “電力賦能鄉村振興” 的康莊大道。
曾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陳雷:我們計劃擴大茶園規模,引入現代化加工設備,打造高山茶品牌。同時,支持外出務工的村民返鄉創業,村里的電商直播、冷鏈倉儲也能逐漸搞起來。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茶旅融合”項目,讓更多人走進高山茶鄉,感受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原創文章,版權歸潮安融媒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潮安區融媒體中心
記 者:方博 許培彬
本期編輯:許小薇
執行編輯:王 曉丹
編 審:劉俊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