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輩革命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他從不居功驕傲,雖1958年才被補授為上將,但毛主席卻對他評價甚高:沒有他,新中國至少得晚成立10年!
他就是李聚奎上將,一個從平江起義到新中國成立,從戰場到石油工業,始終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先的革命英雄。
他的人生經歷,不僅展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崇高品格,更折射出那個波瀾壯闊年代里無數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
李聚奎是湖南漣源人,出生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年代,幼年的他親眼目睹了普通百姓的疾苦生活。
他家境貧寒,但他父母仍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希望他能夠學有所用;年少時期,社會動蕩和民眾困苦,讓他選擇了參軍報國的道路。
在國民軍第8軍工兵營之時,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彭老總,在看清國軍的腐朽本質后,他毅然追隨彭老總參加了平江起義,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聚奎在一次危急時刻,從叛徒的槍口下救了彭老總的性命,這一行為展現了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也體現了他臨危不懼、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
面對他人的贊譽,李聚奎始終保持謙遜,認為這只是一名下屬應盡的職責,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對長官的忠心,使李聚奎在紅軍中逐漸嶄露頭角。
在第一次反“圍剿”戰斗中,面對國民黨張輝瓚率領的優勢兵力,他沉著應戰,運用靈活的戰術,帶領部隊與敵人展開激烈交鋒。
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李聚奎仍堅持指揮作戰,最終,紅軍不僅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還活捉了敵軍師長張輝瓚,這一戰役也讓毛主席對他刮目相看。
長征途中,在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戰役中,李聚奎面對洶涌的江水和敵人的封鎖,帶領17名勇士強渡成功,為紅軍大部隊順利渡河開辟了通道。
強渡大渡河的勝利,不僅確保了紅軍長征的順利進行,更展現了紅軍將士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西路軍失敗后,是李聚奎人生中最為慘痛的經歷,他獨自一人踏上了尋找黨組織的漫漫長路,靠著一個指北針和幾塊炒面,歷經千辛萬苦終于重返紅軍隊伍。
新中國成立后,李聚奎并未停下為國奉獻的腳步,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創造性地提出用炒面作為志愿軍干糧的建議,有效解決了前線將士的補給問題。
之后,李聚奎又臨危受命,擔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第一個大油田被發現,他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殫精竭慮,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李聚奎重返部隊,過往的卓越貢獻足以授予大將軍銜,但他主動提出“就低不就高”,欣然接受申請補授上將軍銜。
毛主席在批準這一決定時,頗感遺憾,作出了一個重要評價:“若沒有他,新中國至少要晚成立10年。”
毛主席的這句話,既是對李聚奎一生革命功績的最高褒獎,也是他為新中國成立所作貢獻的真實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