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鉛中毒的診斷、救治等醫學問題,“醫學界”請教了多名曾參與鉛中毒診療的專家。
撰文 |凌駿、文慧
責編丨汪 航
今天(7月8日),甘肅天水幼兒血鉛異常來源查明 。 官方通報顯示, 系后廚違規添加彩繪顏料制作食品 所致。
截至7月7日晚10時,天水市麥積區培心幼兒園251名幼兒已全部檢測 。 根據血鉛標準認定,血鉛異常233人、正常18人。
目前,有關部門已組建專家組全力開展醫療救治工作 。 聯合醫療救治專家組研究制定醫療機構統一救治方案,對血鉛異常患兒采取脫離污染源、健康教育、衛生指導、營養干預、住院驅鉛等措施治療。
兒童鉛中毒, 危害 有多大 ? 臨床救治措施有哪些?會有后遺癥嗎?圍繞這些社會關注的專業問題,“醫學界”請教了多名參與過鉛中毒臨床救治的醫學專家。
鉛化學元素/圖源銳景
鉛對兒童無安全劑量,損害多器官
血鉛是指血液中的鉛含量,是評估人體鉛暴露水平的重要指標。
2006年發布的《兒童高鉛血癥和鉛中毒預防指南》及《兒童高鉛血癥和鉛中毒分級和處理原則(試行)》中提到,連續兩次靜脈血鉛水平為100-199微克/升屬于高鉛血癥,等于或高于200微克/升屬于鉛中毒,并依據血鉛水平分為輕、中、重度鉛中毒。
輕度鉛中毒的血鉛水平為200-249微克/升;中度鉛中毒的血鉛水平為250-449微克/升;重度鉛中毒的血鉛水平則是等于或高于450微克/升;當血鉛等于或高于700微克/升時,可伴有昏迷、驚厥等鉛中毒腦病表現。
一位長期從事職業病防治的專業人士告訴“醫學界”,一般情況下,兒童血鉛含量過高,主要的來源是玩具、含鉛顏料等,孩子在學習或玩耍過程中少量接觸、誤食,導致鉛在體內堆積。
“但像此次大規模的兒童鉛中毒,且血鉛含量如此高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該專家表示,“即便是在相關高危職業的成人中,隨著近年來國家職業病防治工作力度的加大,臨床上也不怎么再會碰到。”
該專業人士表示,理論上,血鉛只要存在,就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害。目前業內已有廣泛認知,即鉛中毒并無絕對安全的數值。
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鉛暴露臨床管理指南》建議:只要血鉛超過50微克/升,就有必要采取干預措施。美國則把血鉛的參考水平下調到了35微克/升。
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表明,血鉛濃度即使低于50微克/升也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尤其是對兒童來說。
專家介紹,鉛中毒通常分為急性和慢性中毒,會影響神經系統、造血系統、消化系統、腎臟功能等。此次事件中,有家長對媒體表示,過去幾個月,其女兒出現了性格改變,無故發脾氣、暴躁,同時還出現了脫發現象。
而據“極目新聞”昨日報道,在西安市中心醫院檢測的70名血鉛超標幼兒里,8人血鉛檢驗值206-249微克/升、255-294微克/升14人、305-349微克/升11人、353-399微克/升19人、400-448微克/升12人、466-479微克/升3人、大于500微克/升3人。其中,血鉛檢驗值最高為528微克/升。
上述專家告訴“醫學界”,相關血鉛含量已是“較為嚴重”,“部分孩子的血鉛含量,已經接近和成人職業病患者群體相當的程度。此外,一些孩子性格等的轉變,或許還意味著他們的神經系統已經受到影響。”
臨床如何救治?有后遺癥嗎?
鉛中毒后,臨床有哪些有效的救治措施?
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廣州市職業病防治院、廣州化學中毒救援中心)職業病科副主任陳育全從事職業病防治、中毒臨床診治工作近20年。
他告訴“醫學界”,兒童輕度的鉛中毒,一般是無癥狀的,多進行觀察即可,但要找到暴露源頭,遠離接觸源,也可適當使用一些鈣劑鋅劑等輔助排鉛。
“如果是中度鉛中毒,沒有強烈要求一定要進行驅鉛治療,可以先進行驅鉛試驗,再根據試驗結果來判斷是否進行驅鉛治療。”陳育全介紹,驅鉛治療是通過驅鉛藥物與體內鉛結合并排泄,以達到阻止鉛對機體產生毒性的作用。
對于重度鉛中毒,陳育全建議,應及時進行驅鉛治療,“兒童的驅鉛治療,一個療程一般為5天。具體時間因人而異,需要邊治療邊監測。通常來說,結束一個療程后,檢測其血、尿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做第二個療程或更多療程。”
“ 當患兒體內的鉛水平逐漸下降,相關的中毒癥狀也往往會隨之得到緩解和改善,一般不會導致嚴重的后遺癥。 ”陳育全說。
前述專家同樣表示,若患者達到了鉛中毒的標準,臨床上會根據嚴重程度,使用口服或靜脈注射“驅鉛藥”的方式,促進鉛在體內的排出,“這種治療方式,主要是遏制血鉛對人體的進一步損害。”
而經治療后,孩子能多大程度恢復、是否會有后遺癥等,該專家指出,這取決于他們具體的中毒程度、持續時間等,“對于病情較重的患兒,如果治療時,已經出現了不同臟器和系統的嚴重損傷,尤其是神經系統,其中一些恢復起來極為困難。”
因此,陳育全提醒, 排查暴露源頭并遠離是治療最關鍵的因素 , 如果 經治療排出 后還繼續接觸鉛,治療效果就會 大打折扣,“ 如果能遠離源頭,即使不進行治療,雖然速度較慢, 但 體內的鉛也會持續下降。 ”
“生活中毒患者,一般通過皮膚接觸或消化道攝入。主要情境包括生活在污染較重的環境,長期經口觸碰顏色較深的玩具,長期接觸錫制器具,輕信游醫的偏方等。”陳育全說。
(頭圖來源于銳景圖庫,與本文無關)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