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雕塑小史:時間沉淀物”在798藝術園區內的山中天藝術中心開幕,梳理了雕塑藝術的發展脈絡,為觀眾開啟了一場關于時間、歷史與藝術的深度對話。
踏入展廳,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來自河南靈井遺址的微型鳥雕——靈井鳥。這件距今13500年的雕塑作品,是中國已知最古老的雕塑作品。它雖然只有幾厘米大小,但每一個刻痕都充滿了原始的力量與美感。它仿佛是一位跨越萬年的使者,將古老文明的智慧傳遞到現代觀眾的眼前。策展人張營營表示:“這次展覽試圖打破線性時間的束縛,讓不同時代的雕塑作品展開對話,探討藝術創作中那些永恒不變的命題?!?/p>
本次展覽精心規劃的七大板塊,在靈井鳥雕的原始刻痕里,我們看到了人類最早的造型沖動;在雕塑卸下建筑與繪畫的依附開始獨立思考時,我們看到了藝術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探索;在古典藝術極致雕琢的視覺“剩余價值”里,我們看到了跨越時空的美學魔力;在20世紀都城街巷招幌的艷麗色彩與精巧造型里,我們看到了雕塑藝術與商業智慧的深度交融;從中國古代“循石造型”的創作邏輯和墓葬“擺塑”制度里,我們看到了藝術功能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在“半雕塑”跨界融合的多元形態里,我們看到了雕塑邊界的無限拓展;在數字雕塑虛實交織的代碼與光影里,我們看到了科技浪潮下雕塑藝術全新的可能性與時代印記。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14日,在展期內,山中天藝術中心還將圍繞展覽主題推出系列學術對談與公教活動,讓更多人能夠深入了解雕塑藝術的魅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磊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