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三屆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開幕。展覽通過投稿的方式,評選出24位青年藝術家作品。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以“回歸”概括此屆展覽,認為與前兩屆展覽相比,此次入選作品,大都圍繞創作的規律和藝術的本體問題進行創作。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展覽現場
據悉,“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下簡稱“青推展”)展覽旨在為青年藝術家搭建展示平臺, 推介優秀作品和優秀青年藝術人才,通過展覽、研討、出版的形式呈現學術成果。
自2021年7月第一屆以來,“青推展”已陸續推出了來自全國各地70多位當代雕塑、油畫領域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通過展覽、研討、出版等方式向專業界和社會進行推出的同時,也將當代雕塑、油畫領域的一些前沿動態和青年藝術家們實驗探索的真實狀態進行了呈現。而此次為期一個月的征稿時間共收到919件雕塑和1132件油畫作品,投稿數量創下新高。經過專家評審,最終有24位青年雕塑家、油畫家脫穎而出。
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當代雕塑·油畫青年推介展”展覽現場
“‘青推展’舉辦至今的五年,是印象深刻的五年。比如疫情、戰爭,比如 Chatgpt的橫空出世,我們看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雕塑學會會長、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說,“年輕藝術家是敏感的,他們以作品表現時代的喧囂與變化。”他以“回歸”概括此屆展覽,認為與前兩屆展覽相比。
展覽現場,衛昆的雕塑作品《百年巨匠》
比如,展覽中一組群雕作品《百年巨匠》能感受到作者衛昆對前輩雕塑家藝術語言的借鑒;油畫作品中李依祎《你會嫁給我嗎?》等系列,能感受到藝術家扎實的功底。1996年出生的李依祎目前供職于上海油雕院油畫創作室,此前她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目前在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就讀博士。
展覽現場,李依祎《你會嫁給我嗎?》系列
她的作品用相對傳統的表達方式來表現當代人的狀態,以展覽中《你會嫁給我嗎?》系列為例,作品描述的是現代年輕人的親密關系。“我們可能更強調各自的獨立,不會為了組建家庭而互相犧牲。其中用了帶點荒誕的繪畫風格,延續了之前的嘗試。”
展覽現場,王蓓祺的作品
此外,在油畫作品中宋晶晶的《濱江系列》、王蓓祺的《游離》、鄒宇兆《西雙景秀圖系列》、程宣睿《失焦的瞳·星海》等作品從形式語言、風格傾向到思想表達均呈現出豐富的樣貌,可以看到在寫實、具象、抽象、表現等語言范疇,在各種材料的發掘、探索和運用上,青年藝術家們所進行的探索以及所關切的問題。
展覽現場
在上海油雕院院長江梅看來,青年藝術家們在精研雕塑、油畫本體語言的同時,自由靈活地吸收各種新材料、新媒介乃至新觀念為己所用,探尋更精準的方式傳遞和表現自己的藝術態度和學術追求,表達自己對歷史與現實、生活與世界的觀察、體認與思考。
展覽現場,王禮軍作品《蔓延》
展覽中的雕塑作品,也呈現出各種形態。比如,王禮軍的《蔓延》、羅丹《渡癭系列——樂器·風琴 揚琴》等將雕塑中的手感,與觀念結合。此外,展覽另一特征,即對“在地性”的強調。新一代雕塑家注重從本土經驗出發,以造型語言反映城市化進程中的個體生存狀態。
展覽現場,羅丹《渡癭系列——樂器·風琴 揚琴》(局部)
比如,余康的《鏡子》,讓觀眾照見自己的同時,也看到自己與空間的關系。余康本科和研究生先后就讀于湖北美院、中國美院,目前在清華美院攻讀博士。他的作品雖然帶著技術的成分,但“在這些技術表象之下,我更多關注的是人文體驗,關注作品在空間中與環境如何發生關系,以及作品如何與環境進行互動。”余康說。
展覽現場,余康作品《鏡子》
據介紹,此次參展的24位青年藝術家,年紀跨度從“80后”到“00后”。然而在評審過程中看到了許多“成名已久”的作品,“這種現象反映出我們缺少好的展示平臺和推介渠道。”曾成鋼說,“雖然‘青推展’體量有限,但幸運的是,此次展覽與幾個項目在交叉進行,我們把技術與藝術跨界創新的優秀作品,推薦到了同期舉行的‘天行意動·國際動態雕塑展’;與此同時,在天津站的巡展中,爭取到了更多的展出名額。給年輕人提供好的平臺,讓更多的好作品被更多的人看見。”
此次展覽由中國雕塑學會、中國油畫學會、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聯合主辦,展覽將持續展出至8月8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